□ 本刊特約評論員
作者:周慶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2010年對于中國新聞人來說,是新聞激蕩的一年,也是技術變革的一年。無論朝鮮半島的波詭云譎,還是坎昆峰會的激烈交鋒,抑或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的精彩,甚至11·15大火的眼淚、新港爆炸的悲情,都為這一年的中國新聞業(yè)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然而歲末年初,我們不得不重提一個關鍵詞——“假新聞”。盡管這個關鍵詞不代表2010年中國媒體的主要特點,但是隨著新聞的激蕩和技術的變革,這也是新聞人在歲末回眸的冷思考中需要特別回顧、回答的問題。
近年來假新聞的泛濫,藏身于新聞與公眾利益的高度相關中。比如我們看到的“北京房地產商建議炸掉一著名建筑蓋住宅”,社會關注的伊利蒙?!罢_陷”事件,都說明一個趨勢,假新聞往往在與公眾利益最直接相關的領域獲得一定生存可能。從另一個方面看,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給假新聞提供了空間。2010年年尾金庸先生在微博上的“被去世”就是一個典型;當然更好的是,微博的自我修復能力十分驚人,在最短時間中又及時得到糾正。
需要重視的是,虛假新聞在當前我國輿論發(fā)展中扮演了十分復雜的角色。一方面,這些年的虛假新聞給新聞倫理帶來了新的沖擊。較典型的現象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策劃新聞”或者“炒作”。利用部分虛假的事實,或者記者對事實的重新加工來搶眼球,固然有編輯或者設計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媒體的商業(yè)利益。分辨完全虛假的新聞容易,分辨建立在社會情緒基礎上的炒作難。而新的媒體技術又給這種虛假新聞提供了更加迅速的傳播方式。
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虛假新聞并非孤立出現,它是和我國轉型期社會矛盾的復雜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一些地方,某些公權力和利益集團對公眾利益的傷害,使很多媒體和個人對負面新聞的相信度要遠遠高于對辟謠者的信任。所以假新聞的背后,更重要是社會信任體系的重新構建。
一個社會需要媒體,是因為媒體能夠激濁揚清,報道事實,提供真相。但是假新聞的出現,深深地傷害了媒體這種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媒體在點評2010年假新聞時,談及這些假新聞的制造者多數是職業(yè)記者,假新聞的“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但是從長期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在一個社會信任系統(tǒng)未能徹底建立的商業(yè)社會中,新聞媒體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自我約束與他律體系,才能徹底解決假新聞的問題。否則,媒體會更加被動地跟著炒作者、商業(yè)至上者、輿論盲從者走,而我們更需要的輿論引導功能就難以實現。
因此,2010年,新聞界提出了對虛假新聞的“零容忍”。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種零容忍不但意味著對虛假新聞說不,而且意味著深入分析虛假新聞在中國的社會土壤與原因。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生命。經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等,新聞工作者對社會個體生命的關懷成為這個職業(yè)的亮點。但是同時我們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因為這個“生命”不僅關乎我們自己,也關乎中國及其整個社會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