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同學(xué)聚會的時候,我應(yīng)邀帶著6歲女兒去赴宴,因行前擔(dān)心她不知禮節(jié)使場面尷尬,還先囑咐她一定要懂禮貌。
可是在家無法無天慣了的女兒只是隨口答應(yīng),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幾個菜剛上桌,她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個遍,最后挑出最喜歡的菜端過來放在自己跟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大家還沒吃完飯,已經(jīng)吃飽的她便大聲喊道:“媽媽,我吃飽了,我要回家!”
因為這事,我一直很生氣,并且跟老公抱怨是他慣壞了孩子。老公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孩子天性喜歡好吃的,放開肚皮去吃有什么問題???誰家不是一樣?
誰知事隔不久,女兒用餐的表現(xiàn)又讓我大跌眼鏡。那天從國外回來的友人邀請我去自助餐廳,我甩不掉女兒的糾纏,只得帶她一同去??膳畠核翢o忌憚地掃食,嘴巴里塞滿飯菜,嘴角滲出紅色的番茄汁,依然伸手去抓她愛吃的草莓奶昔,看起來饑不擇食。
我恨得咬牙切齒,幾乎想拖她出門,正欲匆忙離席。朋友悄聲對我說:“親愛的,你的教育好像出現(xiàn)了一點問題?!?br/> 我面紅耳赤地聽著朋友的批評,承認自己是夠失敗的??墒怯帜茉趺囱a救呢?
察覺到我的苦惱,朋友好心地勸解:“一個小孩的衣著可以穿成各種風(fēng)格,只要不違背干凈的原則就行,但是沒有良好吃相的孩子,會讓人一眼看出她家教的缺乏?!?br/> “這么嚴(yán)重?”我訕笑,會不會夸張了點?
朋友正色道:“如果你見識過國外小孩的吃相,應(yīng)該深有感觸?!?br/> 這些年朋友返往于各國之間,確實比我見多識廣,她舉手投足都有名門閨秀的風(fēng)范。就拿吃飯來說吧,她沒有一次失禮過,特別是喝湯時,我注意到她的湯勺是由內(nèi)向外慢慢地舀起,沒舀得太滿,大半勺就行;喝完湯后,她將湯勺還平放在湯碗托盆的外側(cè)。
想到朋友的用餐細節(jié),我開始肯定吃相可以為個人素養(yǎng)加分。于是,請她幫助我共同改變女兒的吃相。
朋友十分樂意,約定周末去我家現(xiàn)場演示。星期天一大早,我就趕到市場去買菜,準(zhǔn)備大顯身手,做一頓豐富美味的待客餐。菜剛上齊,我鼓勵女兒招呼朋友坐下,沒想到,她不僅沒招呼,還自顧自地拿筷子夾菜吃。這讓我非常惱火,立即訓(xùn)罵她一通,把她關(guān)進房間不許吃飯。
朋友趕緊阻止我,她問:“你以前有沒有注意到,很多小孩吃飯時總將頭埋得低低的,眼神渙散,根本無睱顧及周圍的人,為什么?就是被父母‘訓(xùn)’出來的。說實話,親愛的,你有很大責(zé)任,耐心地教育她禮儀不靠罵,當(dāng)然更別嬌寵。忽而溺愛她忽而責(zé)備她,孩子的吃相肯定就會放縱缺禮了?!?br/> 是啊,事實上,我們從未教導(dǎo)她餐桌上的禮儀,怎能奢望女兒有良好的進餐儀態(tài)呢?現(xiàn)在我期望她表現(xiàn)出彬彬有禮的態(tài)度,不是為了要她將來能躋身于名流社會,而是因為文雅的舉止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道德素養(yǎng)。
“好吧,”我對朋友說,“我聽你的?!?br/> 既然下定決心要扭轉(zhuǎn)女兒的吃相,任何細節(jié)也不能疏忽。朋友根據(jù)她在國外的見識,建議我們參考英國、澳洲和法國家庭的餐桌文化。
英國的家長從不在餐桌上訓(xùn)孩子,他們注重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把進餐看作是一家人共享的重要時間,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傳遞著餐桌的一些正確表現(xiàn):比如你的表情(要保持微笑,這對自己的心情和與你共餐的人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你說話時的姿態(tài)(停止嚼東西才能說話),不要說一些影響就餐心情的話……他們不會打開電視,而是打開音響,選一段孩子喜歡的曲子,一家人在音樂中愉快就餐。
去年,朋友去澳洲時在當(dāng)?shù)匾粋€家庭做客,她們家的就餐環(huán)境同樣很特別。餐桌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陽臺上陽光很好,馬蹄蓮開花了,那么,就搬到陽臺上用餐;如果客廳窗口的樹冒出新芽了,值得觀賞,那么,就搬到客廳用餐;餐桌也可能轉(zhuǎn)換到孩子手工桌上,原因是孩子動手做了一個臺燈,那么一家人可以在臺燈下用餐……而且,一定要鋪上桌布,擺上鮮花。他們注意的是用餐心情,講究吃飯氣氛。孩子們非常喜歡這種變化,所以,很容易記住父母教導(dǎo)的吃飯禮儀。
法國家庭則不像中國父母催孩子快吃,吃完趕緊做作業(yè)。他們說,孩子,慢慢吃。向孩子傳達的理念同樣是吃飯很享受,只要在家進餐,他們一般都會告訴孩子,沐浴后再進餐,換上喜歡的家居服,胃口會好很多。在放松的進餐氛圍下,法國父母會借機給孩子講解美食和餐具的鑒賞之道以及用餐禮節(jié)等。畢竟吃相不是“訓(xùn)”出來的,是環(huán)境熏陶出來的。當(dāng)吃飯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放松美好溫暖隆重的事時,好吃相自然更容易做到。
聽完朋友講述的國外家庭用餐教育方法,我收獲頗多,準(zhǔn)備結(jié)合我們的國情慢慢地糾正女兒的吃相。
再吃飯時,我會以身作則地請長輩先入座、先動筷。除了做榜樣,我還放手讓女兒自覺遵守,反正不管在家或在外面吃飯,每次都告訴她必要的禮儀,屢次重復(fù)后,孩子總算明白,這是她應(yīng)該做的。
女兒越來越講究禮儀了,我給她的表揚越來越多,因為朋友提醒過,鼓勵更為重要。因此,我盡可能稱贊她的禮貌吃相,具體地告訴她:“你剛才吃飯的時候,又專心又保持了桌面的整潔,真是個好孩子!” “你剛才排隊等其他小朋友領(lǐng)完冰淇淋才自己領(lǐng),做得真不錯!”女兒認為她的付出受到充分的肯定,自然樂意堅持下去。
前些日子,女兒在學(xué)校贏取“餐桌小淑女”的美譽。朋友獲知我女兒的改變,同樣很開心,笑言:“孺子可教也!”
經(jīng)驗分享
1.不要求快:在同時期內(nèi)有計劃地教導(dǎo)一個或兩個禮儀。
2.目標(biāo)合理:每個孩子都不同,對某個小孩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齡的差別。
3.要有彈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對勁,就放松一下,推遲到第二天再實行。
4.生動有趣:小孩都喜歡過家家,有時不妨擺設(shè)華美的餐點,邀請他們盛裝赴宴,教導(dǎo)他們的舉止要與裝扮的身份相稱。
5.樹立榜樣:教孩子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學(xué)習(xí),也可借助光盤、書籍、報刊等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