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美的鑒賞和追求,與人類歷史同樣悠久??脊艑W家在原始人類的遺址上,還曾發(fā)現用來作裝飾品的小石子、貝殼和用獸牙等制成的頸項;遠古的人們已知用“止水鑒容,流水沐浴”;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即出現了“沫”、“浴”等文字,《說文解字》注釋說:“沫”,洗面也。“浴”字形象地表現了人在盆中用水洗澡。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文獻中,就有了“香湯沐浴”和“月粉妝梳”的描述,這些都說明當時美容的開端。
美容器具
梳妝鏡
在戰(zhàn)國時期,社會上還流行使用銅鏡。銅鏡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器具,其做工精致,造型優(yōu)美,紋飾多樣。據考古發(fā)現,具有照容功能的銅鏡最遲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銅鏡經歷了三四千年的發(fā)展,到清代乾隆以后,逐漸被玻璃鏡所取代。
古人用銅鏡照容時,有手持、懸掛和置于案上三種方式。銅鏡背面的鈕,多以綢帶穿系,便于手持或懸掛。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中,有一段形象地反映了婦女臨鏡化妝的場面,畫面中一貴婦席地而坐,一侍女為其梳妝。侍女(站立者)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右邊一人席地而坐,左手一人對鏡而坐,席前有鏡臺和各種化妝品,鏡臺底部有座,座上豎立竿柱,圓形銅鏡系在竿頭,柱子中部設一個方盒盛放梳篦。
南北朝郭茂倩收集的民歌《木蘭詩》中的名句:“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描寫了花木蘭得勝回鄉(xiāng)后,褪去男兒裝,重拾女兒裝,對鏡梳妝打扮的場景??梢?,鏡作為照容梳妝的工具,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奩
古代還有一種器具是與梳妝有關的。它曾在詩詞歌賦中多次被提及,已被引申為感情的寄托。明萬歷年間的一位儒醫(yī)胡文煥,干脆用此物作書名,叫《香奩潤色》,收集了歷代醫(yī)典、生活用書中的成果,自稱“聊為香奩之一助”?!皧Y”是指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匣子,后來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陪嫁的衣物等。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鳳凰臺上憶吹簫》中有詩句:“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抒發(fā)李清照在丈夫趙明誠去世后的憂郁心情。奩也見于古代畫卷中。前面提到的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畫有兩位正在梳妝的仕女,身旁就有四個奩。
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在西周至秦漢時期,奩多為銅、陶器,且一般器腹較深,底有三足,旁有獸銜耳環(huán),風格粗樸。我館就藏有一件非常珍貴的漢代綠釉陶奩,采用高浮雕刻畫,描繪的是我們的祖先用弓箭狩獵的場景。此器物逼真而生動,仿佛把我們帶回到二千多年前。
美容劑型——面脂
除了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些精美的梳妝器具,古人美容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1973年出土于湖南馬王堆的帛書《五十二病方》收錄了除疣滅瘢的美容方。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也記載了白芷、白僵蠶、枸杞子、茯苓等幾十種藥物的美容作用,如白芷能“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白僵蠶能“滅黑黚,令人面色好”。該書提到的面脂,可以說是當時的一種美容新劑型。
美容方法
珍珠西施
民間古代婦女為了追求“閉月羞花”、“面如冠玉”的姣好容貌,而絞盡腦汁。她們用紅蘭花汁凝成胭脂,采來桃花、梨花、杏花浸泡,用來洗臉、洗澡,使面色光潔紅潤;她們羨慕珍珠的晶瑩潔白,把它們研粉涂面,使皮膚柔滑光嫩、永不衰老。
戰(zhàn)國時期,越女西施的家鄉(xiāng)浙江諸暨盛產珍珠。西施在江邊浣紗時,常常采擷珍珠磨成細粉吞服。于是,西施出落成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這是因為珍珠有“主明目、除面?!保疵娌亢诎撸┑拿廊葑饔?。作為美容、藥用的珍珠,都是研成粉末使用的,也就是我們在藥店見到的珍珠粉。
永樂公主“換膚”
有一味中藥叫沙苑子,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F代藥理醫(yī)學研究分析,沙苑子能明顯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酶活性,所以沙苑子有抗衰老美容的作用。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兒永樂公主,原來面容憔悴,肌膚不豐,膚色不潤。后因戰(zhàn)亂避居陜西大荔縣沙苑地區(qū)。當地出產一種叫沙苑子的植物,老百姓常以它代茶。永樂公主也學著當地人的方法,用它泡茶喝;兩三年后,競變得艷美膚麗,猶如仙女下凡。此種故事真是舉不勝數。
朱紅的流行
有些中藥有祛除粉刺、雀斑、瘢痕印跡的功效。相傳過去有一個叫孫和的,也就是三國時期吳國第一位皇帝孫權的第三子,他很寵愛鄧夫人,經常讓她坐在自已的膝上。有一天孫和在月光下舞弄水晶如意,不慎失手碰傷了鄧夫人的面頰,鄧夫人嬌滴滴地哭訴自已的痛楚,孫和急忙用舌舐她臉頰上的傷口,又命令太醫(yī)趕快配制藥物給她治療。太醫(yī)說:“這只有找到白獺(今叫水獺或水狗))的骨髓,再加上白玉和琥珀,才可以使這傷痕消失。”
孫和立即懸賞百兩黃金,誰能弄到白獺髓,就可以得到厚賞。有一個富春江邊的漁夫說:“白獺這種動物通人性,如果你想捕捉它,它就會逃入石穴中躲藏起來。只有等到祭魚時,它們會互相爭斗,那斗敗的獺會死在穴中,就有枯骨留下,雖然枯骨已無骨髓了,但是用那骨頭加上玉一起舂成細粉,噴在傷口上,痕跡就會消失。”孫和就叫人照漁夫所說的配成藥膏。由于配制時琥珀的份量太大,等到鄧夫人的傷口好后,還留下一個朱紅色的斑點。往近處一點瞧,鄧夫人有這朱紅色的斑點使她比先前更加美麗了。其它的姬妾們?yōu)榱说玫綄O和的寵愛,紛紛仿照著鄧夫人的模樣,用胭脂在臉頰上涂出斑點,來討得孫和的歡心。這樣一來,她們相互的模仿,就形成了一種流傳的風俗習慣了。
“老神仙”治瘢痕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的部下中,有一位外科技術精良的醫(yī)生,大家尊稱他為“老神仙”。每當戰(zhàn)士臉部受傷后留下瘢痕疙瘩,“老神仙”就找來一大把草藥,水煎后為戰(zhàn)士熏洗,不久瘢痕自動脫落,面部光潔如初。此種方法屢用屢效。原來,“老神仙”使用的是一種常年生長在潮濕地域、夏天開滿紫色小花、爛漫可愛的植物——積雪草。現代研究證明,它所含的成分,能促進正常肉芽組織形成,有助于創(chuàng)面愈合,同時對無秩序的瘢痕疙瘩增長有抑制和緩解作用,是美容的理想藥物。今人已根據這一經驗制成了積雪草軟膏,經臨床觀察,治療瘢痕疙瘩效果很不錯。
享有“制藥化學先驅”的醫(yī)藥學家葛洪首創(chuàng)以雞蛋、香粉、杏仁等做成面膜,涂在面部上,能減少皺紋、雀斑,把美容護膚的方法發(fā)展到較高層次。
宮廷美容
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方
歷代宮廷中皇帝和妃子們?yōu)榱擞垒崆啻?,降旨太醫(yī)院,擬訂服食駐顏專方。元代《御藥院方》和明代《魯府禁方》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此類古代宮廷秘方,如“藿香散”、“洗發(fā)菊花散”、“孫仙少女膏”、“張貴妃面膏”等均有實用價值。
唐代《新修本草》中有一唐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方,方名中的唐天后就是指唐代的天后武則天。此方傳說是她用來澤面美容的秘方。主要藥物是益母草。此方的關鍵是制作方法,要求五月五日采集益母草的全草,且要求根苗俱在,不能帶泥土。曬干后,搗碎過籮篩細,再加入白面與水,合成雞蛋大小的面團;曬干后,放爐火中燒,先武后文,燒一晝夜,放涼后研細備用。此方是營養(yǎng)皮膚用藥,可以減緩衰老,駐顏澤面,永葆青春。據說武則天到了八十歲,仍保持青春美容,可能與長期使用此益母草制劑有關。
慈禧太后“令發(fā)不落方”
此外,在我國遺存的清宮醫(yī)藥檔案中,也真實地記載了皇上、太后、妃子們的醫(yī)方與美容方法,數量相當可觀,其中猶以慈禧皇太后、光緒皇帝的處方最多,亦頗具特色??芍^是經方時方俱用,內調外治并行,小方則輕靈可取,重劑則峻猛堪鑒。因證選法,廣征博采,效方驗藥,多有化裁,可謂精美名貴。
慈禧藥方中不僅有“長壽醫(yī)方”、“補益醫(yī)方”,還有“長發(fā)香發(fā)方”、“沐浴方”、“香肥皂方”。其中“加味香肥皂方”,由檀香、木香、丁香、花瓣、排草、廣零、皂角、甘松、白蓮蕊、山柰、白僵蠶、麝香、冰片,共研極細面,紅糖水合,每錠重二錢。宮中講求美容玉面,取各種香藥,與花瓣蓮蕊,同皂角制成此方,其中所用花的原料必須是純粹花的原汁,如玫瑰花等,而且所有花瓣又經過精心挑選,必須顏色完全一致。這里的排草即排草香,廣陵即廣零陵香,《開寶本草》中稱香草,《名醫(yī)別錄》里記載可“去臭惡氣”;山奈在《本草綱目》中則有:“山奈生山中,人家栽之,根葉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氣”之說。它們與檀香均具濃烈的香氣,洗浴沐浴用它,除去除污垢外,還可散發(fā)出陣陣幽香,除沁人必脾,還可溫養(yǎng)辟穢。
檔案史料中還有慈禧太后“令發(fā)不落方”,光緒皇帝也常用此方。此方僅由三味藥組成,榧子三個、核桃二個、側柏仁一兩,共搗爛,泡在雪水內,梳頭。現在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年紀輕輕可頭發(fā)卻大把大把地脫落,此方輕靈可取,不妨一試。
清宮檔案中的醫(yī)方和美容方法極其講究,不但要選料上乘,而且制作工序非常嚴格,所以說宮廷美容方法算得上是系列化、規(guī)范化了。
美容觀念
修容飾性
“箴”是規(guī)戒性的韻文,《女史箴圖》畫旁果然題寫了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飾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币馑季褪钦f,人們都通常只知修飾自己容貌,卻不注意加強自己品質的修養(yǎng),其實個人品質的修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這種“修容飾性”觀念也影響到民間,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達到內心修養(yǎng)與外在容貌的完美結合。
內調外養(yǎng)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理論專著《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礎,同樣也為傳統(tǒng)美容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理論依據。書中不但論述了經絡、氣血與美容的關系,還論述了痤瘡、酒糟、毛撥、爪枯和發(fā)落等損容疾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在“臟象學說”中關于美顏的問題就提到要“養(yǎng)于內、美于外”,強調“內調外養(yǎng)”的美顏之道。
“內”與“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內指臟腑、經絡、氣血,外指皮膚、毛發(fā)、神志等。內調,滋益氣血;外養(yǎng),潤澤肌膚。內調以內潤外,化無形為有形;外養(yǎng)由外入內,有形變?yōu)闊o形。內調外養(yǎng)互相承輔、互為協(xié)調,這樣才能調養(yǎng)出自然、平衡的真美。想要容顏嬌美、永葆青春,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養(yǎng)好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功能。實際上中藥美容就是一個由外至內、以內養(yǎng)外的綜合過程。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渴望自己的肌膚猶如白鷺一樣潔白光潤,猶如帶露的花瓣嬌艷生動。然而“良工必藉利器而后其事善,繪事必加五彩而后其素絢”,所以,后天的修養(yǎng)和儀容的修飾,就如同花之得滋,玉之就琢。美好的妝容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更可給自己增加自信,使人一天的精力飽滿,身心愉悅,心情好,人也就愈發(fā)地健康了,中醫(yī)所講“其華在面”就是這個道理。
當今世界化妝品的發(fā)展趨勢是“回歸自然”,力求在化妝品中使用天然原料,以減少或避免化學合成品的毒副作用,這恰恰與已有數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美容方法不謀而合。這也是今天在琳瑯滿目的美容化妝品行列里,仍然可見獨具特色的中藥美容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