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人的癖好五花八門,讀書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種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別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于他的特別的世界。不過,和別的癖好相比,讀書的癖好能夠使人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眼光,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也許可以據(jù)此把人分為有讀書癖的人和沒有讀書癖的人,這兩種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個人怎樣才算養(yǎng)成了讀書的癖好呢?我覺得倒不在于讀書破萬卷,一頭扎進書堆,成為一個書呆子。重要的是一種感覺,即讀書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讀書就會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比绻闳詹蛔x書,就感到自慚形穢,羞于對人說話,覺得沒臉見人,則你必定是一個有讀書癖的人了。
讀者是一個美好的身份。每個人在一生中會有各種其他的身份,例如學(xué)生、教師、作家、工程師、企業(yè)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時也是一個讀者,這個人就肯定存在著某種缺陷。
歷史上有許多偉大人物,在他們眾所周知的聲譽背后,往往有一個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終身讀者,即一輩子愛讀書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讀書就是享用這些成果并把它們據(jù)為己有的過程。質(zhì)言之,做一個讀者,就是加入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傳統(tǒng)中去,做一個文明人。相反,對于不是讀者的人來說,凝聚在書籍中的人類精神財富等于不存在,他們不去享用和占有這筆寶貴的財富,一個人惟有在成了讀者以后才會知道,這是多么巨大的損失。
讀書唯求愉快,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關(guān)于這種境界,陶淵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辈贿^,我們不要忘記,在《五柳先生傳》中,這句話前面的一句話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笨梢娨龅匠鲇谛郧槎x書,其前提是必須有真性情。那些躁動不安、事事都想發(fā)表議論的人,那些渴慕榮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個兒會意的境界。
以愉快為基本標(biāo)準(zhǔn),這也是在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tài)度。無論什么書,只有你讀時感到了愉快,使你發(fā)生了共鳴和獲得了享受,你才應(yīng)該承認(rèn)它對于你是一本好書。尤其是文學(xué)作品,本身并無實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你喜歡讀。沒有人有義務(wù)必須讀詩、小說、散文。哪怕是專家們同聲贊揚的名著,如果你不感興趣,便與你無干。不感興趣而硬讀,其結(jié)果只能是不懂裝懂,人云亦云。相反,據(jù)我所見,凡是真正把讀書當(dāng)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鮮明的好惡,而且對此心中坦蕩,不屑諱言。
對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讀書,少上網(wǎng)。你可以是一個網(wǎng)民,但你首先應(yīng)該是一個讀者。如果你不讀書,只上網(wǎng),你就真成一條網(wǎng)蟲了。稱網(wǎng)蟲是名副其實的,整天掛在網(wǎng)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戲,精神營養(yǎng)極度不良,長成了一條蟲。
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好工具,然而,要把它當(dāng)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夠強健。否則,結(jié)果只能是它把你當(dāng)工具使用,誘使你消費,它賺了錢,你卻被毀了。
書籍是人類經(jīng)典文化的主要載體。電視和網(wǎng)絡(luò)更多地著眼于當(dāng)下,力求信息傳播的新和快,不在乎文化的積淀。因此,一個人如果主要甚至僅僅看電視和上網(wǎng)絡(luò),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也許知道天下許多奇聞八卦,但這些與他的真實生活毫無關(guān)系,與他的精神生長更毫無關(guān)系。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根的,他對人類文化傳統(tǒng)一無所知,本質(zhì)上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希望今天的青少年不要成為沒有文化的一代人。
我承認(rèn)我從寫作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并不能代替讀書的快樂。有時候我還覺得,寫作侵占了我的讀書的時間,使我蒙受了損失。寫作畢竟是一種勞動和支出,而讀書純粹是享受和收入。
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書往往是我們年輕時讀的某一本書,它的力量多半不緣于它自身,而緣于它介入我們生活的那個時機。那是一個最容易受影響的年齡,我們好歹要崇拜一個什么人,如果沒有,就崇拜一本什么書。后來重讀這本書,我們很可能會對它失望,并且詫異當(dāng)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們不必慚愧,事實上那是我們的精神初戀,而初戀對象不過是把我們引入精神世界的一個誘因罷了。當(dāng)然,同時它也是一個征兆,我們早期著迷的書的性質(zhì)大致顯示了我們的精神類型,預(yù)示了我們后來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長以后,書對我們很難再有這般震撼效果了。無論多么出色的書,我們和它都保持著一個距離。或者是我們的理性已經(jīng)足夠成熟,或者是我們的情感已經(jīng)足夠遲鈍,總之我們已經(jīng)過了精神初戀的年齡。
世人不計其數(shù),知己者數(shù)人而已,書籍汪洋大海,投機者數(shù)本而已。
我們既然不為只結(jié)識總?cè)丝谥幸恍〔糠侄z憾,那么也就不必為只讀過全部書籍中一小部分而遺憾了。
好讀書和好色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不求甚解。
學(xué)者是一種以讀書為職業(yè)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yè),他們偶爾也寫書。
作家是一種以寫書為職業(yè)的人,為了保住這個職業(yè),他們偶爾也讀書。
費爾巴哈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這句話是對的。從一個人的讀物大致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品級。一個在閱讀和沉思中與古今哲人文豪傾心交談的人,與一個只讀明星逸聞和兇殺故事的人,他們當(dāng)然有著完全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我甚至要說,他們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為世界本無定相,它對于不同的人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
嚴(yán)格地說,好讀書和讀好書是一回事,在讀什么書上沒有品位的人是談不上好讀書的。所謂品位,就是能夠通過閱讀而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在活潑的狀態(tài)。世上真正的好書,都應(yīng)該能夠發(fā)生這樣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有人問一位登山運動員為何要攀登珠穆朗瑪峰,得到的回答是:“因為它在那里。”別的山峰不存在嗎?在他眼里,它們的確不存在,他只看見那座最高的山。愛書者也應(yīng)該有這樣的信念:非最好的書不讀。讓我們?nèi)プx最好的書吧,因為它在那里。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們才能俯視大千,一覽眾山小。閱讀好書的效果與此相似,偉大的靈魂引領(lǐng)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生活,領(lǐng)略人生天地的遼闊。
世上書籍如汪洋大海,再熱衷的書迷也不可能窮盡,只能嘗其一瓢,區(qū)別在于嘗哪一瓢。讀書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歡讀什么書,不論范圍是寬是窄,都應(yīng)該有自己的選擇,體現(xiàn)了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其實,形成個人趣味與養(yǎng)成讀書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為找到了和預(yù)感到了書中知己,才會鍥而不舍,欲罷不能。沒有自己的趣味,僅憑道聽途說東瞧瞧,西翻翻,連興趣也談不上,遑論癖好。
優(yōu)秀的書籍組成了一個偉大寶庫,它就在那里,屬于一切人而又不屬于任何人。你必須走進去,自己去占有適合于你的那一份寶藏,而閱讀就是占有的唯一方式。對于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xí)慣的人來說,它等于不存在。人們孜孜于享用人類的物質(zhì)財富,卻自動放棄了享用人類精神財富的權(quán)利,竟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么大的損失。
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了那樣一些著作,它們直接關(guān)注和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重大問題,因而是人文性質(zhì)的,同時其影響得到了許多世代的公認(rèn),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因而又是經(jīng)典性質(zhì)的。我們把這些著作稱作人文經(jīng)典。在人類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經(jīng)典構(gòu)成了一種偉大的傳統(tǒng),任何一個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無法忽視其存在。
人文經(jīng)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會,我們只要走進去,就能聆聽到他們的嘉言雋語。就最深層的精神生活而言,時代的區(qū)別并不重要,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先賢,還是近百年來的今賢,都同樣古老,也都同樣年輕。
古往今來,書籍無數(shù),沒有人能夠單憑一己之力從中篩選出最好的作品來。幸虧我們有時間這位批評家,雖然它也未必絕對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評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獨立思考的讀者也不妨聽一聽它的建議。所謂經(jīng)典,就是時間這位批評家向我們提供的建議。
經(jīng)典雖然屬于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于大眾。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jīng)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閱讀經(jīng)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zhì)的消遣多么遙遠。
在我看來,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讀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讀全了,而在于要有一個信念,便是非最好的書不讀。有了這個信念,即使你讀了許多并非最好的書,你仍然會逐漸找到那些真正屬于你的最好的書,并且成為它們的知音。事實上,對于每個具有獨特個性和追求的人來說,他的必讀書的書單決非照抄別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書單本身也體現(xiàn)出了他的個性。
我要慶幸世上畢竟有真正的好書,它們真實地記錄了那些優(yōu)秀靈魂的內(nèi)在生活。不,不只是記錄,當(dāng)我讀它們的時候,我鮮明地感覺到,作者在寫它們的同時就是在過一種真正的靈魂生活。這些書多半是沉默的,可是我知道它們存在著,等著我去把它們一本本打開,無論打開哪一本,都必定會是一次新的難忘的經(jīng)歷。讀了這些書,我仿佛結(jié)識了一個個不同的朝圣者,他們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智力活躍的青年并不天然地?fù)碛行闹巧?,他的活躍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勵,而正是通過讀那些使他品嘗到了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好書,他才被引導(dǎo)進入了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
讀那些永恒的書,做一個純粹的人。
有的人生活在時間中,與古今哲人賢士相晤談。有的人生活在空間中,與周圍鄰人俗士相往還。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一本好書在評論界遭冷落或貶斥,卻被許多無名讀者熱愛和珍藏。這種無聲的評論在悠長的歲月中發(fā)揮著作用,歸根結(jié)底決定了書籍的生命。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含金量。世上許多書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廢礦,可憐那些沒有鑒別力的讀者辛苦地去開鑿,結(jié)果一無所獲。
含金量高的書,第一言之有物,傳達了獨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練,賦予了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簡潔的形式。這樣的書自有一種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過目難忘。
我的體會是,讀原著絕對比讀相關(guān)的研究著作有趣,在后者中,一種思想的原創(chuàng)力量和鮮活生命往往被消解了,只剩下了一付骨架,軀體某些局部的解剖標(biāo)本,以及對于這些標(biāo)本的博學(xué)而冗長的說明。
大師絕對比追隨者可愛無比也更加平易近人,直接讀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徑。這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偉人總是比那些包圍著他們的秘書和仆役更容易接近,困難恰恰在于怎樣沖破這些小人物的阻礙??墒牵陂喿x中不存在這樣的阻礙,經(jīng)典名著就在那里,任何人想要翻開都不會遭到拒絕,那些愛讀二三手解讀類、輔導(dǎo)類讀物的人其實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
書太多了,我決定清理掉一些。有一些書,不讀一下就扔似乎可惜,我決定在扔以前粗讀一遍。我想,這樣也許就對得起它們了??墒?,屬于這個范圍的書也非常多,結(jié)果必然是把時間都耗在這些較差的書上,而總也不能開始讀較好的書了。于是,對得起它們的代價是我始終對不起自己。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所有的書中,從最好的書開始讀起。一直去讀那些最好的書,最后當(dāng)然就沒有時間去讀較差的書了,不過這就對了。
在一切事情上都應(yīng)該如此。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遠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
也許沒有一個時代擁有像今天這樣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閱讀得少。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人尤其必須懂得拒絕和排除,才能夠進入真正的閱讀。
許多書只是外表像書罷了。不過,你不必憤慨,倘若你想到這一點:許多人也只是外表像人罷了。
當(dāng)前圖書的出版量極大,有好書,但也生產(chǎn)出了大量垃圾,包括暢銷的垃圾。對于有判斷力的讀者來說,這不成為問題,他們自己能鑒別優(yōu)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質(zhì)較低的人群,把他們的閱讀引導(dǎo)到和維持在了一個低水平上,而正是他們本來最需要通過閱讀來提高其素質(zhì)。
針對當(dāng)今圖書市場的現(xiàn)狀,我要強調(diào),一定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一個真正的讀者,而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罷了。
好的書籍是朋友,但也僅僅是朋友。與好友會晤是快事,但必須自己有話可說,才能真正快樂。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群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后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書是人生的益友,但也僅止于此,人生的路還得自己走。也許有的人對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一見傾心,愛之彌篤,乃至白頭偕老,我在讀書上卻沒有如此堅貞專一的愛情。我不愿同我所喜愛的任何一本書或一位作家廝守太久,受染太深,喪失了我自己對書對人的影響力。
一個人是有可能被過多的文化傷害的。蒙田把這種情形稱作“文殛”,即被文字之斧劈傷。
我的一位酷愛詩歌、熟記許多名篇的朋友嘆道:“有了歌德,有了波德萊爾,我們還寫什么詩!”我與他爭論:盡管有歌德,盡管有波德萊爾,卻只有一個我,這個我是歌德和波德萊爾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還是要寫。
開卷有益,但也可能無益,甚至有害,就看它是激發(fā)還是壓抑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我衡量一本書對于我的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是:讀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寫點什么,哪怕我想寫的東西表面上與它似乎全然無關(guān)。它給予我的是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種合宜的氣候里,心中潛藏的種子因此發(fā)芽破土了。
有的書會喚醒我的血緣本能,使我辨認(rèn)出我的家族淵源。書籍世界里是存在親族譜系的,同譜系中的佼佼者既讓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競爭欲望,使我也想為家族爭光。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識到的一些東西記錄了下來。更多的東西尚未被我意識到,它們已經(jīng)存在,仍處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讀書的時候,因為共鳴,因為抗?fàn)?,甚至因為走神,沉睡的被喚醒了,混沌的變清晰了。對于我來說,讀書的最大樂趣之一是自我發(fā)現(xiàn),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這么一些好東西。
我們讀一本書,讀到精彩處,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聲來:這是我的思想,這正是我想說的,被他偷去了!有時候真是難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喚醒了,失落的記憶找回了,朦朧的思緒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識”,也就是說,只是外在于靈魂有機生長過程的無機物。
自我是一個凝聚點。不應(yīng)該把自我溶解在大師們的作品中,而應(yīng)該把大師們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來。對于自我來說,一切都只是養(yǎng)料。
有兩種人不可讀太多的書:天才和白癡。天才讀太多的書,就會占去創(chuàng)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創(chuàng)造的活力,這是無可彌補的損失。白癡讀書愈多愈糊涂,愈發(fā)不可救藥。
天才和白癡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識,盡管原因不同。倒是對于處在兩極之間的普通人,知識較為有用,可以彌補天賦的不足,可以發(fā)展實際的才能。所謂“貂不足,狗尾續(xù)”,而貂已足和沒有貂者是用不著續(xù)狗尾的。
前人的思想對于我不過是食物。讓化學(xué)家們?nèi)ゾ_地分析這些食物的化學(xué)成分吧,至于我,我只是憑著我的趣味去選擇食物,品嘗美味,吸收營養(yǎng)。我胃口很好,消化得很好,活得快樂而健康,這就夠了,哪里有耐心去編制每一種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表!
怎么讀大師的書?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讀閑書的心情讀,不被暫時不懂的地方卡住,領(lǐng)會其大意即可。這是一個受熏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你用來理解大師的資源——即人文修養(yǎng)——在積累,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你讀大師的書真的像讀閑書一樣輕松愉快了。
為我所用,就是不死摳所謂原義,只把大師的書當(dāng)作自我生長的養(yǎng)料,你覺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獲不是采摘某一個大師的果實,而是結(jié)出你自己的果實。
讀大師的書,走自己的路。
讀書的心情是因時因地而異的。有一些書,最適合于在羈旅中、在無所事事中、在遠離親人的孤寂中翻開。這時候,你會覺得,雖然有形世界的親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無形世界的親人相逢了。在靈魂與靈魂之間必定也有一種親緣關(guān)系,這種親緣關(guān)系超越于種族和文化的差異,超越于生死,當(dāng)你和同類靈魂相遇時,你的精神本能會立刻把它認(rèn)出。
書籍少的時候,我們往往從一本書中讀到許多東西。我們讀到了書中有的東西,還讀出了更多的書中沒有的東西。
如今書籍愈來愈多,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東西卻愈來愈少。我們對書中有的東西尚且掛一漏萬,更無暇讀出書中沒有的東西了。
讀書猶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讀破萬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點石成金,隨手翻翻,便成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