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瓊
(華南師范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技術、時間與社會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的視角
古華瓊
(華南師范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本文基于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中的時間觀、技術觀和社會發(fā)展三階段理論,論述社會時間、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發(fā)展,社會時間結構隨之變化,剩余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占的比例不斷增大,社會關系相應發(fā)生變革,最終實現(xiàn)由此岸的“必然王國”走向彼岸的“自由王國”。
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技術;時間;社會發(fā)展
馬克思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考察時間、技術,形成具有鮮明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時間觀、技術觀。本文在綜合研究馬克思的時間觀、技術觀的基礎上,從技術、時間與社會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的角度重新解讀社會發(fā)展三階段理論,從而對“我們從何處來,現(xiàn)在身處何處,將來向何處去?”這個具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并指出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馬克思始終堅持事實與價值的統(tǒng)一,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研究技術的發(fā)展。馬克思之前以及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思想家在研究技術現(xiàn)象的時候,傾向于對技術現(xiàn)象“施行外科手術式的解剖,把它分割為事實和價值兩個世界?!保?]4這些思想家對技術作出價值判斷時沒有與其所在的現(xiàn)實世界內在地聯(lián)系起來。馬克思多次批判這種割裂事實與價值的研究方法,他強調“事實”本身就已經(jīng)包含了對自身的批判和改造現(xiàn)實世界的訴求。因此,馬克思的技術思想①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沒有系統(tǒng)的技術思想,確實馬克思沒有出版以科學技術為題的著作,但這并不能否認馬克思技術思想的存在。國內有相當多學者以技術為主題研究馬克思思想,關于馬克思的技術手稿的文本研究可參見張成崗教授的馬克思技術問題觀的文本學研究.載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關于馬克思技術思想的歷史發(fā)生學研究可參見王華英博士的歷史發(fā)生學視域下的馬克思技術思想,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第2期。鮮明地體現(xiàn)了事實與價值判斷的統(tǒng)一。
而統(tǒng)攝事實與價值的現(xiàn)實世界就是人的實踐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實踐的歷史就是技術發(fā)展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的物質文明是通過技術之絲編織而成的。正是因為馬克思把技術置于人的現(xiàn)實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研究,所以他正確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條件下的技術應用帶來的巨大的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技術異化對勞動者的負面效應,并且更進一步馬克思科學地指出未來社會技術的發(fā)展應以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方向。
馬克思沒有給技術下過定義,也沒有專門以科學技術為題出版著作,因為馬克思研究技術現(xiàn)象不是為了闡釋技術或者質疑技術本身,而是指向技術應用的社會條件,具體到馬克思所在的時代,就是通過研究技術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應用來達到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規(guī)律的目的。但這并不能否認馬克思技術觀的豐富內涵。羅森伯格(Rosenberg·N)寫道:“馬克思是技術的仔細的學生,這是他成功分析社會變遷的一個主要原因?!麑夹g問題的系統(tǒng)表述依然值得成為任何技術研究及其分支的起點?!雹谵D引自張成崗.馬克思技術問題觀的文本學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63。這些觀點散落在馬克思大量的手稿、書信中,比較集中地論述科學技術③因為科學與技術是一對密切聯(lián)系的范疇,技術是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科學是技術的理論化,并且現(xiàn)代社會中出現(xiàn)了技術科學化,科學技術化的趨勢,所以無法完全分離科學和技術,本文為論述簡潔之便從廣義上使用“技術”一詞,涵括科學與狹義技術的內容。馬克思文本中科學、自然科學、機器、工藝學等都可看做是技術的同義詞。是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三章中一節(jié)“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后來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第13章“機器和大工業(yè)”就是在該節(jié)內容的基礎上加以充實而來的。
馬克思的技術思想具體說來,其一,技術“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保?]410也就是說,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的技術水平反映了該時期內該社會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狀況、人與人的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半S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保證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為首的社會?!保?]142這里的手推磨、蒸汽磨代表的就是不同社會關系下的技術水平。因此,生產力發(fā)展的進程就是一部技術史,技術水平是生產關系變化的風向標。
其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取決于社會的需要。恩格斯在1894年給瓦·博爾吉烏斯的回信中寫到:“如果像您所斷言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狀況,那么科學卻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保?]732-732馬克思在閱讀拜比吉、尤爾等人的工藝學文獻時發(fā)現(xiàn)蒸汽機實際上是在工業(yè)革命以前發(fā)明的,在瓦特使蒸汽機具有工場手工業(yè)采用的工業(yè)形式以前,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已經(jīng)有人構思通過利用水蒸氣來產生機械動力的機器即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并且制作出蒸汽機的個別部件,例如安全閥。但由于當時社會小規(guī)模、分散的生產并不需要蒸汽機這種動力,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而到了十八世紀,資本主義市場在世界范圍的瘋狂擴張帶來了巨大規(guī)模的產品需求,對生產能力的要求急劇增加,機器正是為滿足這種社會需求而發(fā)明的。由于機器不僅需要在任何程度上增大其規(guī)模,而且還需要發(fā)展為機器體系,所以必須有適合于任何機器規(guī)模的動力和原動機。因此,沒有蒸汽機不可能發(fā)展機器以及機器體系。因此蒸汽機技術只有在大工業(yè)生產階段才獲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5]475-476
其三,技術具有兩種形態(tài):知識形態(tài)和物化形態(tài)。技術“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保?]220以知識形式存在的技術是上升到理論水平的信息集,屬于觀念的財富。馬克思用“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來比喻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形象地揭示了物化形態(tài)的技術的本質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白匀唤鐩]有制造出任何機器,沒有制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保?]219馬克思強調固定資產是物化形態(tài)技術形式中最重要的內容。①關于技術的物化形態(tài)的具體內容可參見趙學增教授的論經(jīng)濟增長方式的選擇.載中國社會科學,1997(4),第108—110頁。
雖然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中沒有單獨論述時間,但是時間貫穿馬克思整個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體系,融入馬克思對人類實踐活動和現(xiàn)實世界的考察之中?!霸凇顿Y本論》中,整個資本主義經(jīng)濟,就是一個資本家糾纏、追逐時間的歷史,也是一個勞動者被時間放逐和奴役的歷史?!保?]33時間始終與社會的人的實踐連接在一起,成為馬克思觀察和分析社會實踐的鏡像。但這里的時間不同于天體學和物理學中所指稱的年、月、日、時、分、秒等,而是社會時間。天體學和物理學研究的時間是自然時間,也叫物理時間。自然時間和社會時間的區(qū)分是馬克思時間觀科學性的表現(xiàn)。
馬克思是通過解開黑格爾提出的世界歷史——自然時間之謎從而形成自己的時間觀。黑格爾對同一時間下不同空間的文化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世界歷史(以文化發(fā)展水平為標準)與時間的運行并不同步,即“歷史并不圍繞地球旋轉”,也就是說,歷史的發(fā)展并不是像地球逆時針旋轉即由西向東轉,而是與其相反,地理位置上的東方是歷史的起點,地理位置上的西方是歷史的終點。黑格爾由此認為社會時間的變遷規(guī)律是從東方到西方的發(fā)展。關于黑格爾提出的社會時間變遷規(guī)律有很多學者提出質疑,但這里主要關注的是黑格爾提出的歷史發(fā)展與時間不同步的矛盾的原因。
在綜合研究了黑格爾及其他學者的時間觀后,馬克思將時間明確區(qū)分為自然時間和社會時間,自然時間是流動的,機械的,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但一旦有了人類,就再也不存在與人類實踐活動分離的自然時間了,而這時候的自然時間就表現(xiàn)為社會時間?!叭说纳鐣嵺`活動使時間產生分化,形成社會時間,并賦予時間以社會意義?!保?]2社會時間就是人的實踐的時間。這樣我們就知道“世界歷史——自然時間之謎”中的世界歷史是馬克思講的社會時間,而由于人的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使得社會時間呈現(xiàn)出多樣性、偶然性,這與單一方向流動的自然時間相比,就可能出現(xiàn)不同步的現(xiàn)象。這樣,馬克思從人類的實踐活動入手來理解社會時間,揭示了黑格爾關于時間與歷史發(fā)展不同步的原因。把人的實踐活動理解為社會時間的本質,是馬克思時間觀最重要的特點。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自然時間和社會時間絕不是獨立分離的兩種時間,而是同一進程的兩種表現(xiàn),兩者既相互區(qū)別又密切聯(lián)系。自然時間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過程,是機械的、均勻的延續(xù)過程,按照自然規(guī)律以相同的節(jié)奏進行,具有鐵一般的必然性。而社會時間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是目的性、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偶然性的過程,人類按照自己的目的延緩或者加快社會時間的節(jié)奏,不同地區(qū)的社會時間表現(xiàn)不同。但是自然時間是社會時間的基礎和前提,所有社會時間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都是在自然時間范圍內實現(xiàn)的,絕不可能存在自然時間之外的社會時間。社會時間是在客觀的自然時間約束下人的實踐活動表現(xiàn)的時間節(jié)奏。
馬克思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考察時間問題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之前時間的社會意義很小,物品按照使用價值的差異來衡量;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階段,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商品經(jīng)濟條件下,時間作為勞動的測量工具的重要意義才顯現(xiàn)出來。商品由價值決定,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的量由耗費的勞動量決定,勞動量大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就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把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于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剩余勞動時間是指勞動時間中除去必要勞動時間外剩余的勞動時間。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必要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表現(xiàn)為工資形式,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表現(xiàn)為剩余價值,被資本家以利潤形式占有。一方面,資本家的利潤建立在剩余勞動時間的創(chuàng)造上,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社會創(chuàng)造的巨大物質財富把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增加了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我們就可以歸納出社會時間的結構:
社會時間 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自由時間
在一定量的自然時間里,自由時間與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必要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剩余勞動時間成正比。[9]62這一規(guī)律適用于不同社會形態(tài),在不同社會關系下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在社會時間中占的比例不同,這由生產力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皠趧由a力在這里所起的作用,僅僅在于它游離出剩余時間,即超過必要勞動的勞動時間?!瞬槐匕阉娜繒r間用于生產生活必需品,他在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還有空閑時間可以支配,因而也可以把它用在剩余勞動上?!保?]147就是說,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勞動時間中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比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越高,越能游離出更多的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可以轉化為閑暇時間,從而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也間接地決定自由時間在社會時間中的比例。在不同生產關系下對剩余勞動時間的利用方式不同。比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盡一切可能占有更多的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為自己的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由國家代表全體勞動者占有并按照全體勞動者的利益使用,為全體勞動者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提供保障。
從前面兩部分關于技術、時間的論述我們得知:技術水平標志著生產力狀況,反映生產關系的變革;人的實踐活動賦予時間社會意義,形成社會時間,不同社會關系下有不同的社會時間結構,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起著主要決定作用。我們可以用馬克思社會發(fā)展三大階段理論作為框架來分析技術、時間與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
馬克思從社會關系的角度把人類社會發(fā)展劃分為三大相繼更替的階段:“人的依賴關系”階段、“物的依賴關系”階段、“個人全面發(fā)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fā)展著”。[10]104技術的發(fā)展相當緩慢,這可以從生產工具的演進時間得到印證: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歷經(jīng)二百多萬年,從銅器時代到鐵器時代歷經(jīng)八千多年。經(jīng)過幾萬年的摸索人類才掌握了使用火和人工取火的技術,同樣是經(jīng)過非常漫長的時間人類才創(chuàng)造出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的文字。由于物質、能源、信息技術落后,人類共同的社會活動只能局限在封閉、分散的地方性區(qū)域,相互之間交往很少,人們?yōu)榱松娌坏貌话褞缀跛械臅r間用在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生活資料上,勞動時間只能按照自然界的節(jié)奏安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動所得主要用于維持生存和種的延續(xù),剩余產品很少,更談不上自由時間?!皞€人或者自然地或歷史地擴大為家庭和氏族(以后是公社)的個人,直接地從自然界再生產自己,或者他的生產活動和他對生產的參與依賴于勞動和產品的一定形式,而他和別人的關系也是這樣決定的?!保?0]103在這個階段社會關系就體現(xiàn)為人對人的依賴,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以自然血緣關系和統(tǒng)治服從關系為基礎的地方性聯(lián)系”?!半m然個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為較明顯的人的關系,但他們只是作為具有某種社會規(guī)定性的個人而互相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農奴等等,或作為種姓成員等等,或屬于某個等級等等?!保?0]108由于剩余產品很少、交通通訊等技術落后以及人們交往受嚴格的身份限制,交換和貨幣制度很不發(fā)達,“真正的交換只是附帶進行的,或者大體說來,并未觸及整個共同體的生活,不如說只發(fā)生在不同共同體之間,決沒有支配全部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10]105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yè)和農業(yè)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3]277人類第一次取得了對自然界的統(tǒng)治力量,甚至合成了自然界沒有的新的物質材料。人類不再被限制在狹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保?]276-277
人的實踐水平的提高使得社會時間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保?]277勞動效率的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時間從必要勞動時間游離出來,在社會時間結構中,必要勞動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小,剩余勞動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價值為資本家以利潤形式無償占有。資本的增殖本性決定了資本家使用一切手段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減少必要勞動時間,增加剩余勞動時間??茖W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白畎l(fā)達的機器體系現(xiàn)在迫使工人比野蠻人勞動時間還要長,或者比他自己過去用最簡單、最粗笨的工具時勞動的時間還要長”。[6]222“隨著機器功效的增長,隨著它把勞動生產力提高到使一個工人可能完成許多工人的工作的程度,用機器在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從而商品的量,也增加了。”[5]367因此,商品價格越來越低廉,維持工人生存的必要生活資料也越來越低廉,從而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短,同一勞動時間內剩余勞動時間相對延長了?!坝捎诓捎脵C器,不僅勞動生產率(從而勞動質量)提高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勞動量也增加了。時間的間隙由于所謂勞動緊湊而縮小了”,“這時,每一分一秒都充滿了更多的勞動;勞動強度提高了?!薄耙虼?,一個勞動小時所提供的勞動量,可能等于完全不使用機器或使用不那么完善的機器的平均勞動條件下的6/4個勞動小時的勞動量。在同一勞動小時內,勞動力被更快地消耗掉了?!保?]378這是通過提高勞動強度來增加剩余勞動時間。這樣,在工人的社會時間結構中,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自由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小。與之相反,通過占有工人越來越多的剩余時間,資本家甚至用不著勞動,所有時間都是自由時間,“所以資本家是竊取了工人為社會創(chuàng)造的自由時間,即竊取了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威德認為資本等于文明,又是對的。”[5]137所以馬克思才感嘆:“現(xiàn)今財富的基礎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保?]218少數(shù)人的自由發(fā)展是建立在剝削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勞動時間的基礎上。
第二階段與第一階段相比,突出地表現(xiàn)在形成了發(fā)達的交換價值體系和貨幣制度,而這種制度使得人與人的關系表現(xiàn)為異己的“物的依賴關系”?!皞€人的產品或活動必須先轉化為交換價值的形式,轉化為貨幣,才能通過這種物的形式取得和表明自己的社會權力”,[10]105“他在衣袋里裝著自己的社會權力和自己同社會的聯(lián)系?!保?0]103“活動和產品的普遍交換已成為每一單個人的生存條件,這種普遍交換,他們的互相聯(lián)系,表現(xiàn)為對他們本身來說是異己的、無關的東西,表現(xiàn)為一種物。在交換價值上,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10]103-104人與人之間的表現(xiàn)為異化的“物的依賴關系”,這種“物的依賴關系”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保?]274
馬克思是根據(jù)第二階段繼續(xù)發(fā)展來對未來第三階段社會發(fā)展的做趨勢性的描寫。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描述來總結這個階段的特點。馬克思常常把第三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無階級社會,這個階段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fā)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fā)展的這樣一種經(jīng)濟形態(tài)”,[11]130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一階段的交換是“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所進行的自由交換”。[10]104-105馬克思有時也把這一階段稱為“自由王國”,把這一階段之前的階段稱為“必然王國”。“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guī)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的彼岸……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發(fā)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12]976-977這時候“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chuàng)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fā)展。”[6]218-219因此,“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5]532
可見在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第三階段,通過第二階段的發(fā)展形成了極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生產力,使人們不再“處于創(chuàng)造自己社會生活條件的過程中”,而是“從這種社會條件出發(fā)去開始他們的社會生活”。[10]108在這種社會生活中,勞動由強制性轉變成人的第一需要,或者說,勞動也成了自由的活動,社會時間的結構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的自由時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的自由聯(lián)合的關系。衡量財富的標準是自由時間。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描繪了這一階段時間的自由的特點:“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3]85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描述這美好的“自由王國”的時候,多次提醒我們,達到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階段必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社會關系,“如果我們在現(xiàn)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發(fā)現(xiàn)隱蔽地存在著無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那么一切炸毀的嘗試都是唐·吉珂德的荒唐行為?!保?0]106
人的實踐的活動,更準確地說是勞動,決定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并賦予時間以社會意義。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發(fā)展,社會時間結構隨之變化,剩余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最終表現(xiàn)為統(tǒng)一的自由時間,在這個過程中社會關系也相應地發(fā)生變革,由“人的依賴”到對“物的依賴”,最后達致“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階段”。當然這只是對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的概括,但歷史的發(fā)展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會出現(xiàn)漫長的停頓甚至倒退,但是我們可以從社會發(fā)展趨勢中科學地判斷我們從何處來,現(xiàn)在身處何處?掌握我們將來向何處去的方向。
以上對技術、時間與社會發(fā)展的分析對當下我國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F(xiàn)有的研究側重于分別對技術、時間進行定性分析,以后我們應對技術與時間的關聯(lián)、社會時間結構進行更深入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這需要更多人的更大的努力。雖然馬克思是以特定的西歐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為研究背景來考察科學技術應用、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比例。但是剔除制度因素,這些研究成果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我們也處于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階段,處于從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國轉變的時期,處于社會發(fā)展的“物的依賴關系”的初始階段,所以我們要鼓勵科學技術的資本化以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也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不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剩余勞動成果由國家代表全體勞動者占有,按全體勞動者的利益進行分配。因此我們的政府比資本主義國家更有可能更有條件改善人民的社會時間結構,在生產力發(fā)展許可的范圍內,提高自由時間的質和量,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1]李三虎.馬克思的技術倫理思想及其地位[J].哲學研究,2005(2):4.
[2](德)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0.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732.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楊虎濤.馬克思經(jīng)濟學時間觀與演化經(jīng)濟學時間觀之比較[J].學習與實踐,2008(2):33.
[8]舒遠招,肖向東.馬克思對黑格爾時間觀的發(fā)展[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5):2.
[9]高鴻.近年來馬克思社會時空觀研究綜述[J].教學與研究,2003(10):62.
[10](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1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Technology,Time and Social Development—Marxism Economics Perspective
GU Hua-qiong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ism Economics,the technical concept,time concep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of three-stage,to discuss the intrinsic link of technical,time and social development.Productivity develops with technology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when social time structure changes,the proportion of surplus labor time and free time is increasing,and cause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social relations,ultimately realize the coast:from “realm of necessity”to the other side of the“realm of freedom”
Marxism Economics;technology;time;social development
F014
A
1008-2603(2011)03-0021-06
2011-01-11
古華瓊,女,華南師范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王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