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蔣桂華,敬小莉,陳琴,朱敏鳳
山枝仁為海桐花科海桐花屬植物皺葉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 Gagnep.或海金子P.illicioides Mark.的干燥種子,主產于四川省宜賓市、樂山市、瀘州市、富順縣、大邑縣等地。具有清熱利濕、生津止咳、收斂止瀉的功效。用于虛煩心熱,口渴咽痛,痢疾,腸炎,白帶,體倦乏力等[1]。皺葉海桐或海金子在四川幾乎都為野生,多生長在懸崖峭壁上或斜山坡上,采集十分困難,加上利潤微薄,少有人愿意采集,間接導致商品來源不足。海桐花屬在四川有18種1變種[2],采集人分不清品種來源,也會導致品種混亂,影響藥效。同時調查發(fā)現藥店零售的山枝仁多為存放幾年的陳貨,質量堪憂。《四川省中藥材標準(1987年版)》僅收載了其性狀,其余未見報道。為完善本品質量標準,筆者對不同來源山枝仁藥材的性狀、粉末顯微特征、薄層色譜、水分、總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進行了研究,為山枝仁藥材的質量評價提供了科學依據。
山枝仁(10批藥材經成都中醫(yī)藥大學蔣桂華教授鑒定,第1~9批為皺葉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 Gagnep.的干燥種子,第10批為海金子P.illicioides Mark.的干燥種子);電子顯微鏡(CH20BIMF200,OLYMPUS),數碼相機(Canon Powershot A 590),電子天平(BP121S,Sartarius),超聲波清潔器(KQ -50B 型,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薄層色譜硅膠G(青島海洋化工廠),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2.1 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多面體,直徑3~6mm。表面紅褐色或橙紅色,久貯后則顏色加深,微顯顆粒性,帶油潤光澤。一側可見黑色點狀微凹入的種臍。質硬,不易粉碎。破開后可見胚乳乳白色。氣微,味澀、微苦。見圖1。
圖1 山枝仁藥材
2.2 鑒別
2.2.1 顯微鑒別
本品粉末呈橙黃色。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排列整齊,有的其平周壁可見平行的微波狀紋理,內含脂肪油滴和橙紅色色素顆粒。色素層細胞類圓形,內含脂肪油滴和橙紅色或橙黃色色素顆粒。胚乳細胞多見,壁厚,呈破碎的塊狀或團塊狀,胞腔內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見圖2。
2.2.2 薄層鑒別
取藥材粉末2 g,加石油醚(30~60℃)40mL,超聲處理15min,濾過,棄去濾液,殘渣重復處理一次。殘渣加乙酸乙酯50mL,水浴回流30min,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枝仁對照藥材2 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1]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于碘蒸氣中顯色,至斑點清晰,取出,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棕黃色斑點。見圖3。
圖2 山枝仁粉末顯微攝影圖
圖3 山枝仁藥材薄層色譜圖
1.成都春熙路太極藥房 2.重慶桐君閣藥房 3.四川久泰藥業(yè) 4.重慶解放碑藥材市場 5.自貢馬吃水干貨批發(fā)市場 6.富順縣中興大藥房 7.樂山市中藥材公司 8.樂山沐川縣新凡鄉(xiāng) 9.四川利民藥業(yè) 10.大邑縣悅來鎮(zhèn)丹鳳鄉(xiāng)三義村 11.山枝仁對照藥材
2.3 檢查
2.3.1 水分 按照水分測定法(烘干法)[3]測定了10批樣品,結果見表1,分別為6.89% ~15.71%,平均為11.22%。
2.3.2 總灰分 按照總灰分測定法[3]測定了10批樣品,結果見表 1,分別為 3.43% ~5.29%,平均為4.00%。
2.3.3 酸不溶性灰分 按照酸不溶灰分測定法[3]測定了10批樣品,結果見表1,分別為0.22% ~0.69%,平均為0.41%。
2.4 浸出物 以50%為溶劑,按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項下熱浸法[3]操作,測定10批樣品的浸出物含量,結果見表 1,10批樣品測定結果為 19.01% ~21.93%,平均為 20.21%。
?
3.1 由于山枝仁種子表面富含粘液,干燥加工過程中需加入谷糠吸油,待吸收油質后放流水中沖洗,以除去糠殼、果殼及雜質,但在清洗種子時可能仍有極細谷糠粉末粘在種子上面,肉眼不易察覺。故粉末顯微中偶爾能見到谷糠的非腺毛,壁厚,先端漸尖;纖維大多成束,壁厚,極少單個散在;導管多為網紋,壁厚。在鑒別中應加以區(qū)別。
3.2 在進行薄層色譜鑒別時,曾選用(1)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2)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3∶1);(3)甲苯-乙酸乙酯-甲酸(8∶2∶1);(4)甲苯-乙酸乙酯(9∶1)作為展開劑,但斑點分離效果都不太好。最后選用(5)甲苯作為展開劑,Rf值適中且斑點明顯。
3.3 根據10批藥材的測定結果,初步擬定山枝仁藥材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50%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6.0%。
[1]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中醫(yī)中藥研究所.四川中藥志(第1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176.
[2]四川省衛(wèi)生廳.四川中藥材標準[S].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26.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 (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