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2月14日文章,原題:別擔心,美國:中國在崛起,但還趕不上
美國正致力于反擊中國在亞洲的崛起,但能成功嗎?大多數(shù)美國人認為不會成功。但這種普遍性觀點是錯誤的。相信中國正在超越美國的人至少犯了以下三個錯誤當中的一個。
首先,他們混淆了增長率和增長總量。1991年以來,中國的人均收入年增長率為15%。美國的這一數(shù)字為4%。是的,15比4大,但能這樣簡單比較嗎?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是7500美元(原文如此——編者注),但7500美元的15%沒有美國當年人均收入4.7萬美元的4%高。中國的增長率是高,這是因為它的起點低。中國在崛起,但與美國的差距沒有縮小。
其次,很多觀察家依賴有缺陷的指標衡量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舉個例子,一些分析家認為中國是世界上“領先的、以科技為基礎的經(jīng)濟大國”,因為它出口的高科技產(chǎn)品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但中國的高科技出口并非中國原創(chuàng),也并非高端科技:超過90%是由外國公司制造,包括僅僅在中國進行組裝的進口組件。類似比例已隨時間推移而上升,這種趨勢暗示中國公司進一步落在外國競爭者的后面。
另一個誤導人的數(shù)據(jù)是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中國政府的數(shù)據(jù)是17%。相比之下,一直到2020年美國的比重都將超過60%。但中國大部分國家開支沒有被計算在官方數(shù)字內,而是被歸入地方投資。有研究指出,如將這部分開支計算在內,中國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在75%到150%之間。
最后,人們往往將規(guī)模與實力等同起來。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jīng)濟體,很多觀察家把這一事件解讀為美中之間的權力過渡。但規(guī)模并非實力。畢竟,在“百年屈辱”時期,中國也曾是世界最大經(jīng)濟體,但是卻被西方列強欺侮。相比之下,在19世紀時英國統(tǒng)治著地球的1/4,卻從來不是世界第一大經(jīng)濟體。
當然,中國的規(guī)模使其成為跨國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與者,而且其軍力能對美國構成威脅。不過,中國不會是蘇聯(lián)或20世紀初的德國。在可預見的將來,它會一直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因此,美國不應該害怕中國,但絕不意味著不同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競爭亞洲影響力。(作者邁克爾·貝克萊,陳一譯)
環(huán)球時報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