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易時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金融學院,武漢 430073)
通貨膨脹預期的成因及其對策
王易時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金融學院,武漢 430073)
通貨膨脹是指貨幣供應超過實體經濟需要而造成的貨幣購買力下降,或者價格總水平的持續(xù)上升。目前,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揚導致CPI上行,從而引發(fā)了各界對我國通脹的擔憂。分析出現物價持續(xù)上漲,通脹預期增強等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貨幣供應量過大。而穩(wěn)定物價,減小通脹預期的關鍵是控制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通脹預期;通貨膨脹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為防止經濟下滑,2008年11月 5日,國務院出臺了擴內需、保增長,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兩年內的投資總額達4萬億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同時,政府為刺激經濟,實施了與4萬億投資計劃相配套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而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寬松信貸環(huán)境,僅2009年上半年我國新增貸款高達7.4萬億的天量。有關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在出口同比下降超過20%的情況下,另外“兩匹馬”投資和消費漲幅分別為33.4%和15.1%,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分別為7.3個百分點和4個百分點,全年順利實現保八目標。在全球經濟低靡,各國還在紛紛出臺救市計劃的過程中,中國經濟率先走向復蘇。然而復蘇的背后,也導致人們對于這種政策所帶來的通貨膨脹的預期。從當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大于經濟運行所需貨幣量的情況分析,還有可能造成實際的通貨膨脹。
“次貸危機”以來,我國政府把保增長作為宏觀經濟的首要任務,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fā)展。2008年底,國家推出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大力鼓勵和支持商業(yè)銀行信貸,加強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商業(yè)銀行信貸規(guī)模由2008年的4.9萬億猛增至2009年的9.5萬億;2010年前三季度,新增貸款規(guī)模高達6.3萬億。
信貸規(guī)模的大幅增長,導致我國貨幣供應量M2迅速增加。在2009-2010年不足兩年的時間內,我國M2余額由2008年的47.52萬億增加至2010年10月份的69.98萬億,增幅高達47.26%。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對居民消費與工業(yè)生產造成巨大的價格壓力。
2010年11月11日,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高0.8個百分點。10月份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5.0%,漲幅比9月份高0.7個百分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我國的CPI與PPI由負轉正,并迅速攀升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見表 1)。
表 1 CPI與PPI增速表
為什么會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國物價指數會出現如此迅速的變化呢?筆者試圖從貨幣供應的角度尋找答案。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學家、貨幣學派代表人物歐文.費雪在其 《貨幣的購買力》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費雪方程式,即M*V=P*Q,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Q為交易商品總量。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由社會制度和習慣等因素決定,長期內比較穩(wěn)定。而交易商品總量也是一個相當穩(wěn)定的因素。因此,在短期內貨幣流通速度與交易商品總量較為穩(wěn)定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必然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我國貨幣供應量的迅速增長,并沒有馬上表現為物價(PPI和CPI)的上漲,而是延期數月甚至長達一年才表現為物價水平的上漲。這是為什么呢?是不是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之外,還有其它的交易商品在吸納新增貨幣,緩沖了新增貨幣供應量對物價的沖擊?是的。這里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金融商品的交易。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全社會商品交易總量分解為3個部分,包括用于居民消費的消費品(Qc),用于社會生產的生產資料(Qp),以及用于滿足人們財富儲備與增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Qf)。而每一類交易商品,都有相對應的價格水平。設Pc為消費品價格,Pp為生產資料價格,Pf為金融資產價格。則有:
那么,我們可以將費雪方程式細化為:
由于所交易的金融資產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以至于影響到新增貨幣供應量在消費品、生產資料與金融資產等不同的交易商品之間的分配,從而影響到物價對新增貨幣供應量的反應速度。這就是為什么消費品價格、生產資料價格并不同步于貨幣供應量增速的原因。
事實上,筆者注意到,在2008年之2009年11月份之間,無論是M1還是M2,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tài)勢,同期CPI與PPI并沒有跟隨,而是繼續(xù)探底,直到2009年7-8月才見底回升。而在2008年底至2009年8月期間,滬深A股市場則大幅上漲,無論是深圳綜指,還是上證綜指,漲幅均超過一倍以上,全部A股流通市值增長約2倍;期間房地產市場更是異?;鸨?,多數城市房地產價格均實現了翻番。
在貨幣供應量與物價之間,我們從當月的數據中并沒有發(fā)現較為直觀的相關性。但是當我們將物價反應的時間進行前置處理后發(fā)現,貨幣供應量與物價之間則呈現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M1同比增速與前置6個月的PPI呈現較為明顯的正相關,而M2同比增速與前置12個月的CPI則呈現明顯的正相關。即每次貨幣供應量增速上升的6-12月內,物價指數必然相應上升。反之,當貨幣供應量下降時,物價則或多或少有所下降。
上述分析正好印證了美國經濟學家、現代貨幣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里德曼所說的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的觀點。超量的貨幣供應就如水龍頭,只要擰開了,水從管子的一頭進去,就一定會以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形式從管子的另一頭流出來。
既然物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那么理所當然的對策就是管理好貨幣。
首先,應該加強對貨幣供應總量的控制,使之與全社會交易商品總量的規(guī)模相適應。近幾年來,我國M2與GDP的比率在2007~2008年小幅回落之后,在2009年大幅回升至178%,比2008年高出26個百分點。預計2010年該比例將進一步上升。M2的快速增加,使得M2占GDP的比例快速上升,市場的通貨膨脹預期增強。
其次,調整全社會交易商品結構,加大金融資產的比重,擴大容納貨幣的“緩沖池”。主要是通過大力發(fā)展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商品期貨與金融期貨市場等,提升金融資產占全社會交易商品的比重,由更多的交易金融資產來吸收過快增長的貨幣供應量,由龐大的金融資產來充當調解新增貨幣的“池子”,從而消耗掉一部分新增貨幣對消費品與生產資料價格沖擊的能量。
第三,合理運用數量型調節(jié)工具,及時對沖貨幣被動投放因素。近年來,由于貿易因素以及其他非貿易因素的影響,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快速增加。2010年9月,我國外匯儲備高達26483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7023億美元。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因外匯占款所導致的被動貨幣投放迅速增加。
這一部分被動投放的貨幣在國內并沒有相應的交易商品相對應,因此,必須采取措施將其對沖掉,主要包括運用存款準備金率,以及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發(fā)行央行票據等手段來對沖外匯占款所造成的貨幣被動投放,以免對國民經濟以及物價總水平產生沖擊。
第四,完善匯率機制與外匯管理機制,抑制“熱錢”流入。除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外,我國外出增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既沒有貿易背景,也沒有投資背景,即所謂“熱錢”。自2003年以來,外匯儲備扣除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之后,仍有大量剩余。特別是2004年、2007年、2009年這3年剩余規(guī)模均在千億美元以上。抑制“熱錢”流入,可以減少外匯占款而導致的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
2010年7月份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指數連續(xù)4月超過3%的警戒線,CPI迅速攀升的原因在于貨幣供應量的迅速上升。由于存在規(guī)模巨大的金融商品,故貨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首先通過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來消化,其次通過規(guī)模龐大的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來消化,最后則由居民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來消化。因此,加強通脹預期管理,首先要從根本上加強對貨幣供應量的管理,合理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其次,加大金融商品比重以調整交易商品結構,減輕貨幣供應對居民物價的直接沖擊;第三,通過合理運用數量型調解工具來對沖貨幣被動超發(fā)因素;第四,完善外匯管理機制,抑制“熱錢”流入,減少熱錢沖擊。
參考資料:
[1]朱新蓉.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0.
[3]李曉西.現代通貨膨脹理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1991.
[4]鄭雨,李新波.我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分析[J].金融管理,2007,(1).
[5]楊文悅.關于通貨膨脹預期及其管理的思考[J].金融與經濟,2010,(2).
[6]王蘭軍.加強通脹預期管理 防止物價全面快速上漲[J].中國金融,2010,(2).
F822.5
A
1002-6487(2011)11-0149-02
(責任編輯/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