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瑾,周博雅
(四川大學 經濟學院,成都 61006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動態(tài)分析
吳 瑾,周博雅
(四川大學 經濟學院,成都 610064)
文章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對1978~2009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動態(tài)研究,分別從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的變動、經濟增長過程中各項消費品的消費結構變動度和消費結構貢獻率等方面進行分析,揭示出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趨勢及其特征。
消費結構;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結構變動度
居民消費結構在優(yōu)化過程中是一個不斷變動、調整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居民消費結構的層級不斷提高,消費總量不斷增加,但消費在GDP中的比重與發(fā)達國家甚至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相比還很低,這對我國經濟的持續(xù)、健康、平穩(wěn)增長非常不利。因此,本文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對1978~2009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進行動態(tài)分析,分別從平均消費傾向、恩格爾系數的變動、經濟增長過程中各項消費品的消費結構變動度和消費結構貢獻率等方面進行分析,揭示出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趨勢及其特征。
將消費支出與收入之比稱為平均消費傾向,表示每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隨著收入的增加,平均每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部分會減少,即平均消費傾向遞減。根據《201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以及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可分別計算出城鄉(xiāng)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為了更直觀的看出從1978~2009年城鄉(xiāng)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變動情況,本文利用EXCEL做出了曲線圖,見圖1。
由圖1可知,從1978~2009年,城鄉(xiāng)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整體均呈現下降趨勢;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相對于城鎮(zhèn)居民的而言不穩(wěn)定,波動較大;大多數年份,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低于城鎮(zhèn);而城鎮(zhèn)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下降幅度大于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降幅。
1978~1988年,由于我國尚處于改革初期,價格不穩(wěn)定,存在通貨膨脹的情況,這使得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時而上升時而下降,但整體呈水平波動狀態(tài),在0.85至0.93的范圍內上下波動。從1989年開始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增加、且經濟發(fā)展前景明朗,使得平均消費傾向呈穩(wěn)步的下降態(tài)勢。即這段時間,城鎮(zhèn)居民消費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
我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波動幅度較大,且不穩(wěn)定。這主要是由于農業(yè)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而我國農業(yè)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從而使得我國農民的收入極不穩(wěn)定。豐收時收入增加,受災時收入減少。加之,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也不完善。正是由于農村居民的收入極不穩(wěn)定導致其平均消費傾向的不穩(wěn)定。
整體來看,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大部分年份都小于城鎮(zhèn)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這與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以及社會保障尤其是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不完善密切相關。一方面,農村居民的收入沒有城鎮(zhèn)居民的穩(wěn)定;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的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等保障程度和保障范圍不及城鎮(zhèn),這致使農村居民的收入即便提高,也不會大幅增加其消費,因而,表現出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大部分年份都小于城鎮(zhèn)居民的。
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總消費支出。食品消費是滿足居民生存的先決條件,只有這一方面得到滿足之后,居民消費才會轉向其他方面,食品以外的消費才會增加,那么居民消費結構才能得到優(yōu)化升級。一般來說,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反之,經濟落后、居民貧困的時候,恩格爾系數較高。恩格爾系數是反映貧富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考察居民消費結構的重要指標。
由《2010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可知,1978年城鄉(xiāng)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57.5%和67.7%,全國居民處于解決溫飽問題的階段,到1990年城鄉(xiāng)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4.25%和58.8%。改革開放初期的12年時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較小。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90~2009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呈現快速、大幅下降的趨勢,城鎮(zhèn)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54.25%下降到36.52%,經過20年的發(fā)展下降了17.73%;同時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從58.80%下降到40.97%,下降了近18個百分點。與城鎮(zhèn)相比,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仍然較高,居民消費結構有待調整的空間較大。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將恩格爾系數作為評價貧富國家生活水平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型;50%-60%為溫飽型;40%-50%為小康型;30%-40%為富裕型;30%以下為極富型。按照這一標準,中國城鎮(zhèn)居民在1996年就從溫飽水平邁入小康水平了,到2000年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水平已達到富裕型。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到2000年才由溫飽型邁進小康型。
表1 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與結構變動度 (%)
表2 城鄉(xiāng)居民各類消費支出對消費結構的貢獻率 (%)
通過分析城鄉(xiāng)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我們大致把握了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但對于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程度、變動速度,以及每一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比重變化對整個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率等問題,僅從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是看不出來的。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動速度以及各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比重的變化對居民消費結構整體變動的貢獻率情況,本文下一步將采用結構變動值和結構變動度這兩個指標來衡量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程度大小。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是由各類消費品報告期的消費支出比重與基期的消費支出比重相減,然后將差的絕對值相加得到的。而年均結構變動度是將結構變動值除以相應的年數得到的。而第i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對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率則用第i類消費品的變動值除以總結構變動值即可得到。
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K——結構變動值
V——年均結構變動度
Cit——第i類消費品報告期的消費支出比重
Ci0——第i類消費品基期的消費支出比重
N——觀測期年數
將各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比重代入公式便可得到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結構變動度、各類消費支出對消費結構的貢獻率。由于我國統(tǒng)計年鑒中對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消費支出構成的劃分是從1985年開始連續(xù)每年統(tǒng)一采用目前的這種將生活消費品劃分為八大類的方法,因此,為了保證所選取數據的連續(xù)性和統(tǒng)計口徑的一致性,在計算消費結構變動值、結構變動度、各類消費支出對消費結構的貢獻率時是從1985年開始的。計算結果見表1和表2。
由表1可知:1985~2009年間總體來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都在不斷優(yōu)化,但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程度明顯大于農村。但我們發(fā)現,在2005年之前的各個階段,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和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均大于農村,而從2005年之后,情況相反。由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開始快速變動,消費結構變動值和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均反超城鎮(zhèn)。
1985~2009年間,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為50.30,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為2.01%;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為41.39,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為1.66%。城鎮(zhèn)居民在這段時間的消費結構中,食品、交通通訊、居住這三項的消費比重變化最大,依次變動了15.73%、11.58%、5.23%。這說明隨著收入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食品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交通通訊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已成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消費品;1998年中國住房改革之后,在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推動房價大幅、快速上漲,導致住房消費支出比重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變化較大。而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變動較小,即其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穩(wěn)步增加,但在總消費中的比重略有下降。1985~2009年間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程度最大的兩類消費品與同期城鎮(zhèn)的情況相同,均是食品和交通通訊。食品的消費支出比重變動與同期城鎮(zhèn)居民的變動幅度相近,變動了16.82%;而交通通訊的消費支出比重變動了8.33%,低于城鎮(zhèn)。
從不同階段來看,城鎮(zhèn)居民在1985~1990年間的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為 2.89%;1990~1995年間為 2.79%;1995~2000年這段時間消費結構優(yōu)化速度最快,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達到了4.76%。2000年之后消費結構優(yōu)化速度開始放緩,2000~2005年間, 年均變動 2.45%;2005~2009 年間的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降到了最低,僅為1.09%,甚至低于整個25年間消費結構變動的平均水平??梢?,2005年之后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進入低速優(yōu)化階段。而農村居民年均消費結構變動速度雖然一直低于城鎮(zhèn),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總體變動呈現加快趨勢。1985~1990年間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為每年 1.17%;1990~1995 年 間 為 1.53%;1995~2000 年 間 為3.77%;2000~2005年間有所放緩,只有1.93%,但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速度隨后又有所上升,2005~2009年間上升到3.03%??梢?,1995~2000年這段時期,是整個25年間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優(yōu)化升級最快、變動幅度最大的時期。2005年之前的各個階段,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化速度一直快于農村,而2005年之后,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速度開始放緩,同期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速度快于城鎮(zhèn)。
在某一時期內,用第i類消費品的變動值除以總消費結構變動值就可得到第i類消費品的消費支出對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率??捎脕砜疾觳煌A段各類消費品對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貢獻程度的大?。ㄒ姳?)。
從1985~2009年,食品消費支出比重變化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均是最大的,貢獻率分別為31.28%、40.63%。其次是交通通訊,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率達到了23.02%、20.13%。即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交通通訊消費支出比重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飛速上升,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起到主導作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明顯轉折點在1995~2000年這個階段,在此期間食品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貢獻達到峰值。從而使得二十一世紀伊始,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水平達到富裕型,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溫飽型邁進小康型。2000~2005年這段時間,居民消費結構從以生存型為主向以享受型和發(fā)展型邁進,食品支出比重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貢獻率均有所下降,而交通通訊異軍突起成為消費熱點,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貢獻在所有消費品中是最大的,從而使得居民消費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yōu)化升級。
通過利用1978~2009年的相關數據對中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情況進行分析之后得出:
(1)城鄉(xiāng)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相對于城鎮(zhèn)居民的而言不穩(wěn)定,波動較大;大多數年份,農村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低于城鎮(zhèn);而城鎮(zhèn)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下降幅度大于農村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降幅。
(2)食品消費支出比重變化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的貢獻是最大的,其次是交通通訊??梢姡鞲駹栂禂挡粩嘞陆?、交通通訊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起到了主導作用。
(3)整體而言,屬于生活必需品的食品、衣著的消費比重不斷下降,而住房消費比重不斷上升,這主要是由于部分居民將住房作為保值、增值的投資品進行投資,導致房價快速、大幅上漲。屬于享受型和發(fā)展型消費品的交通通訊、醫(y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比重呈現上升趨勢,即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都在不斷升級。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明顯轉折點在1995~2000年這個階段,在此期間食品對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變動貢獻達到峰值。從而使得21世紀伊始,城鎮(zhèn)居民的生活水平達到富裕型,而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溫飽型邁進小康型。在2005年之前,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值和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均大于農村,而從2005年之后,情況相反,由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開始快速變動,消費結構變動值和年均消費結構變動度均反超城鎮(zhèn),呈現快速變動趨勢。
[1]梅洪常.消費增長與結構優(yōu)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黃廬進.轉型時期中國中產階級消費結構變動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11).
[3]趙躍杰.基于面板模型的城鄉(xiāng)居民消費結構實證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10,(2).
F126.1
A
1002-6487(2011)11-0132-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項目(SWU0909613)
吳 瑾(1981-),女,江蘇淮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觀經濟分析。
(責任編輯/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