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英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近幾年,國家很重視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支持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特別強調,職業(yè)教育應以服務現代化建設為宗旨,突出受教育者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稅務復雜程度的提高,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的不斷完善,尤其是200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頒布以來,社會各界對稅務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 在此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yè)的稅法教學能否抓住機遇,通過課程改革,培養(yǎng)出滿足社會需求,能從事稅務一線工作的高技能、 高素質的應用性會計專業(yè)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前,高職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在全國職業(yè)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在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課程建設思路有了較大轉變。 打破了以前純理論的稅法教學模式,逐步注重稅收實務操作,大部分高職院校均已開設納稅申報和稅務會計課程,稅法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也比以前大大增加,有些學校的稅法實踐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越來越接近實際工作。(2)教材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材越來越接近工作實際,越來越側重于實務操作。 (3)教師素質逐漸增強。 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稅法教學,一方面把社會上從事稅務工作的一線人員吸納入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鼓勵專職教師深入稅務實際工作,使教師在實踐中學習成長,以彌補其知識、能力結構的缺陷,從而提高其稅務專業(yè)素質。
高職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改革不徹底。 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的稅法教學也根據職業(yè)教育的基于工作過程、任務驅動等改革思路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稅法這門課程的理論性較強,課程微觀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遠未跳出學科體系的約束。 盡管課程學期授課計劃和課時授課計劃都套用其他任務驅動課程的模板,但實際教學過程中,仍以理論為主,學生不能深入實踐,教師仍占教學的主導地位。 (2)教師自身素質的局限。 由于稅務屬于企業(yè)單位的商業(yè)機密,高校教師很少有接觸企業(yè)單位稅務具體業(yè)務的機會。 加上工學結合還不是很完善,一些稅務機關和專業(yè)稅務機構出于為納稅單位保密、 無利可圖等各種原因,不愿意接受高校教師到其單位頂崗實習。 這些都會對高校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的提高帶來重重障礙?!敖處熡幸煌八拍芙o學生一碗水。 ”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的局限必將影響教學質量[1]。 (3)稅法實踐教學體系尚不完善。 雖然一些高職院校也通過與軟件開發(fā)單位合作, 開發(fā)并使用了一些稅務實訓軟件,但是稅法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仍是“兩張皮”。 往往是學習完稅法知識之后,進行一個星期的集中納稅申報實訓。 實訓環(huán)境仍與實際工作有一定差距。 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建立單獨的納稅實訓室。 稅法實訓仍是以手工申報為主。 (4)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稅法課程理論性、綜合性較強,內容晦澀難懂,知識點零碎難記,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厭學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不注意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 很容易造成課堂沉悶乏味、學生無精打采的現象,教師也會越講越缺少激情。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試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我院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改革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改革對策。
高職會計專業(yè)的稅法教學課時往往有限,多數定為院校在80 學時左右, 一般為理論課50~60學時,實訓課20~30 學時。 如果按照稅法知識體系從頭到尾全部講完, 這些課時絕對不夠用。 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有側重,要選其主干、去其枝丫,抓住重點,放棄非重點。 從稅法課程體系來說, 一般流轉稅和所得稅比較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 應以增值稅、 消費稅、 營業(yè)稅、 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五個稅種為主。 對于其他稅種, 有時間可以在課堂上作簡單介紹,無時間也可以讓學生自學。 稅法課時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稅法教學內容改革課時表Table 1 Class hours of Tax Bill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由于稅法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變化較快,因此,教師應不斷“充電”,學習新的稅法知識,始終把握稅法知識前沿[2],并不斷更新教學文本和教學資料,盡可能編寫適合高職教學的高質量的稅法教材。 目前,國內適合高職稅法教學的教材還很少,編寫新教材勢在必行。 高職稅法教材的編寫應突出前瞻性,并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文本和教學資料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要照抄照搬教材,一定要加上豐富的典型案例和課堂練習題。
課堂教學應摒棄那種以教師為主的填鴨式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盡可能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 案例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師生交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用一些典型的趣味性較強的案例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另外,課堂上還可以采用討論教學法,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采用設問教學法,以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等。
教學語言應淺顯易懂,盡可能把深奧的稅法理論知識淺顯化。 應多從稅收的立法精神上幫助學生理解稅法條文[4]。 比如,在講到增值稅的視同銷售貨物行為中“將自產、委托加工、購買的貨物無償贈送其他單位或個人”條款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作出假設:如果國家對這一行為不征稅,會使企業(yè)之間通過互相贈送貨物而免征增值稅,導致國家增值稅款大量流失,擾亂正常的交易秩序,因此,要對此行為征收增值稅。
稅法知識零碎難記,并且枯燥,因此,加大練習量也是強化記憶的一條有效途徑。 應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現行稅法教材一般課后練習量不夠,因此,教師應下功夫整理出一套高質量的、與教學同步的稅法練習題。 這樣,一方面可以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課外學習的一種督促,提高稅法教學質量。
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一般是把稅法理論知識與納稅申報實務結合起來。 筆者認為,由于稅法學習比較枯燥,應把稅法理論知識、稅務會計、納稅申報3 者有機結合起來[5]。 緊密依托社會,建立產學研密切合作的運行機制,仿照實際的稅務會計崗位,創(chuàng)設仿真的學習環(huán)境,諸如稅務實訓基地和稅務實訓室等。 完全仿照實際工作進行稅法教學,根據稅務會計崗位的工作職責及業(yè)務范圍,選取有代表性的業(yè)務題,讓學生在仿真的實訓環(huán)境中根據實際的業(yè)務流程逐步操作,使學生能達到畢業(yè)與上崗的“零過渡”。
稅法的內容大部分需要記憶,記憶量較大。 因此,要想學好稅法,必須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諸如右腦記憶法、聯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 通過右腦記憶法,把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文變成生動的文字畫面,不僅記得快,而且經久不忘。 比如營業(yè)稅除了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外,還有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金融保險業(yè)、郵電通信業(yè)、文化體育業(yè)、娛樂業(yè)、服務業(yè)7 項稅。 如何記住這七項稅目呢? 我們可以對這7 項稅目只取各項第一個字,組合為“交建金郵文娛服”,把“建”諧化成“現”,就變成了“交現金郵文娛服”。 這樣就變成了一幅圖景,即買衣服時,交完現金,再把文娛服郵過去。 通過這種方法,營業(yè)稅的稅目就很容易就記住了。
工學結合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的專業(yè)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深入實踐。 學校應想方設法加大與伙伴單位的合作力度,建立有效的校外基地師資培養(yǎng)制度,引導教師加強專業(yè)積累,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業(yè)務素質。 通過工學結合,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提高技能,縮短與實際工作的距離[6]。
總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應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注重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yǎng),根據社會和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合理選取教學內容。還應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增強稅法知識的趣味性。 同時,還應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從各個方面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yǎng)出社會所需的高質量的會計專業(yè)人才。
[1] 吳莉萍. 高校法學稅法教學改革路徑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2010(25):269-270.
[2] 李金華. 關于高校法學院稅法教學改革的一些探討[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10(1):115-118.
[3] 林瑾,李龍梅. 財務管理專業(yè)稅法教學的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9(11):145-146.
[4] 倪國鋒. 芻議會計專業(yè)稅法教學中的職業(yè)道德教育[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10(7):169-170.
[5] 陳岳, 王冬. 基于人本管理思想的稅法教學改革芻議[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 2010(9):171-172.
[6] 張清亮. 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J]. 會計師,2010(2):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