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光,劉辛元
(1.廣東白云學院經濟系,廣東廣州510450;2.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1816年,英國頒布《金本位制法案》,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在1867年巴黎國際通貨會議上,與會各國就采用金本位制問題達成一致。此后,1871—1873年德國開始向金本位制過渡;美國自1879年開始美元與黃金的完全兌換,1900年3月14日《金本位制法案》獲得通過,“金本位制終于在美國取得了勝利”;[1]1897年日本正式啟動金本位制。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的貨幣單位規(guī)定了黃金含量,國際貨幣的兌換以黃金含量為基礎。由于金本位制保證了國與國之間的匯率相對簡單和穩(wěn)定,在這個意義上,有理由認為“最好的貨幣體系還是金本位制”。[2]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B.Zoellick)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發(fā)達經濟體應該考慮重新實行“改良的全球金本位制”??梢?每當出現(xiàn)國際金融危機時,幾乎都會出現(xiàn)呼吁“重回金本位”的聲音。
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從此,世界貨幣體系逐漸演變?yōu)樾庞秘泿朋w系。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實行浮動(主要是自由浮動)匯率制的經濟體,開始了前國際清算銀行總裁所說的“無海圖航?!睍r代。在“無海圖航海”時代,采用浮動匯率制的美國、歐洲、日本等一些大的經濟區(qū)域,金融危機事件不斷發(fā)生,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就發(fā)端于實行浮動匯率制和推崇金融自由化的華爾街。
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證明,“運行良好的國際經濟需要有一個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3]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兩年多之后的“后危機時代”,面臨著一個被人們熱議又令世界困惑的問題:“重回金本位”還是繼續(xù)“無海圖航?!?可見,為了世界經濟的未來發(fā)展,研究金本位制和“無海圖航?!睂H貿易和國際投資產生的不良影響,建立真正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既是勢在必行,也是當務之急。
在金本位制條件下,黃金是最終償付承諾的儲備資產,因此能夠保證整個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運行。如果中央銀行的票據(jù)以及整個貨幣體系中的基礎貨幣過度發(fā)行,一般來說,都可以通過黃金的可兌換避免通貨膨脹的出現(xiàn)。①
盡管通過黃金的可兌換能夠避免通貨膨脹,但是,通貨緊縮卻常常源于金本位制。其原因是,金本位制“給金融體系穿上了一件緊身衣,而對經濟的繁榮造成損害”。[4]例如,19世紀80—90年代爆發(fā)了世界性的通貨緊縮。1875—1896年物價水平年均上漲率,美國為 1.7%,英國為 0.8%,日本為1.4%。[5]這一時期的通貨緊縮就是由于世界黃金儲備增長緩慢,從而受黃金制約的貨幣供給量大幅度減少所致。“黃金構成了政策的嚴重障礙”,[1]在需要改變貨幣供給的時候,貨幣政策往往受制于黃金。1896年,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威廉·詹寧斯·布萊爾(William Jennings Bryan)在其著名的《金十字架》演說中,曾經將經濟衰退歸咎于金本位制,并且宣稱:“我們不能被釘死在黃金十字架上”。
黃金存量在各國之間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各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如果一個國家的黃金過多的流出,國內將產生通貨緊縮,這對該國的金融體系也將造成危害。例如,1925年英國曾經重建金本位制,1931年9月最終將其放棄,主要原因是,1925年英國以高估英鎊的比價重建了金本位制。從長期看,英國只有通過持續(xù)的國內通貨緊縮壓力,才能阻止黃金流出。嚴格的措施雖然有效減輕了通貨緊縮壓力,但取而代之的是導致了普遍的蕭條。[1]黃金過多流出的另一個嚴重后果是,國內貨幣存量的減少,加劇了國內金融體系的危機,包括銀行的擠兌、銀行歇業(yè)和破產等。
如果一個國家的黃金過多的流入,將導致國內貨幣存量的擴張和物價水平的上漲。1897年,美國擁有世界黃金存量的14%,到1914年,該比例增加到將近1/4。而1897—1914年,美國的物價水平上漲了40%—50%。[1]更為嚴重的是,如果黃金持續(xù)流入并過多地集中于一個國家,就極有可能危及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因為如果黃金過多地集中于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將依靠擁有的黃金而成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國。193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總量的40%。美國“持有黃金儲備中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它有能力引起世界性的波動”。[1]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后至20世紀50年代初,“美元和黃金一樣好”。主要原因也是世界范圍的黃金大部分集中到了美國,1948年達到70%。
1971年8月15日的“尼克松沖擊”以后,美國開始實施自由浮動匯率制。正如美國國際匯率和支付委員會主席亨利·羅斯(Henry Reuss)所說:“浮動匯率能更好地為美國服務”。[6]1973年2月,日本實行單獨浮動匯率制,歐共體則實行集體浮動匯率制。至此,發(fā)達國家全部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并開始了所謂“無海圖航?!薄?/p>
在“無海圖航?!睍r代,黃金非貨幣化與自由浮動匯率制相結合,以及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金融自由化,導致黃金價格的上漲和美元的貶值,最終是世界范圍的物價水平呈現(xiàn)持續(xù)上漲的趨勢。例如,1944年黃金的價格為1盎司=35美元,②2010年11月狂飆至1盎司=1300美元以上;1973年10月爆發(fā)石油危機之前的石油價格僅為3美元/每桶,2010年11月則突破80美元/每桶?!澳峥怂蓻_擊”以來,“美元貶值是誘發(fā)世界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這一點是不可懷疑的”。[5]
事實上,國際社會始終沒有停止審視“無海圖航?!苯o國際貨幣體系安全穩(wěn)定帶來的危害。例如,石油危機爆發(fā)以后人們就認識到,石油危機是“由固定匯率制向浮動匯率制轉變過程中新出現(xiàn)的金融危機”。[5]即使是極力倡導“無海圖航海”的美國,在華爾街金融海嘯之后也重提強化金融監(jiān)管,最終促成了被認為是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監(jiān)管改革法案的出臺。
既然金本位成為束縛經濟穩(wěn)定繁榮的“緊身衣”,而“無海圖航?!睍r代金融危機又接連不斷。那么,目前當務之急的任務是,如何構建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保證國際貨幣體系(或國際金融體系,下同)的安全穩(wěn)定,從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第一,建立新的國際規(guī)則約束泛濫成災的美元,是匯率制度平穩(wěn)運行的基本前提。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曾經強調建立信用機制的重要性,認為建立一個體系,使得各國不能輕易改變其匯率,就能夠提高信用程度。[3]在現(xiàn)存的國際貨幣體系中,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國際信用機制,而這種信用機制的核心就體現(xiàn)在約束美元的國際規(guī)則中。
當今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以占主導地位的美元構建的霸權體系。雖然美元占各國和地區(qū)外匯儲備的比例在不斷下降(目前,美元占各國和地區(qū)外匯儲備的比例約為62%,為歷史的最低水平。這一比例在1973年為84.6%),但是,美元的主導地位在短期內不會有根本改變。
歷史與現(xiàn)實已經證明,由于缺乏對美元的約束,致使美元在世界范圍的泛濫,而金融危機事件總是因此接踵而至。如果不約束美元的泛濫“行為”,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體系將依然存在,也就不會有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而要建立真正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在沒有出現(xiàn)替代美元的新金融工具的條件下,首先應約束住泛濫成災的美元,使其最大限度地淡化主權和弱化霸權色彩。
雖然實現(xiàn)上述目標的過程是艱巨的,但是,歷史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世界各國曾經就共同的利益,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兩個領域的協(xié)商與合作,不同程度地取得過成效。例如,國際貿易看似達爾文描述的那種得失爭斗,但是在20世紀后半葉,許多國家參與建成了能夠加速增長和增進公平的國際經濟規(guī)制[3](例如,WTO規(guī)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各國之間的匯率變動將按一種合作的方式去進行”。[3]利用前者解決了許多貿易爭端甚至激烈的貿易戰(zhàn),利用后者在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各國的匯率政策和調節(jié)國際收支、避免出現(xiàn)類似20世紀30年代貨幣競相貶值等方面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既然在以往遇到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難題的時候,都可以通過建立國際規(guī)則得以解決。那么,制定一種使用并約束美元的國際規(guī)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這種國際規(guī)則不僅有利于世界經濟秩序,而且對美國經濟也是無害的。
如何約束泛濫成災的美元?在實行釘住匯率制、聯(lián)系匯率制等代表性的匯率制度中,都離不開將美元作為“錨”的約束。因此,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美元,同樣需要有一個“錨”對其約束。在信用貨幣體系中,約束美元的“錨”,不可能是“硬通貨”,而只能是國際規(guī)則。
就建立約束美元的國際規(guī)則而言,一方面,國際金融機構要真正承擔起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解決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經濟問題的責任。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消除國際金融機構內存在的霸權,各成員國真正體現(xiàn)平等互利與合作協(xié)商的關系。國際間之所以對美元失去了信任和信心,主要是因為美元的不負責任擾亂了國際金融市場的匯率秩序。而美元能夠在世界經濟活動中肆意橫行,與美國通過控股、安排領導人等手段,控制世界銀行、IMF、國際清算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有密切關系,國際金融機構的許多經營決策經常體現(xiàn)著美國政府的意圖。有經濟學家曾經批評IMF是美國財政部的一片無花果葉子,它對于 IMF的政策有著壓倒性的發(fā)言權和影響力。[7]
另一方面,通過各國和地區(qū)的談判協(xié)商,共同簽署合約或協(xié)定,根據(jù)相關國際組織統(tǒng)計的世界經濟增長率和國際貿易量,確定美元向世界范圍的發(fā)行量以及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水平。③各國和地區(qū)根據(jù)共同簽署合約或協(xié)定,有義務管理與干預匯率,使匯率的波動保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這樣,美聯(lián)儲向世界范圍發(fā)行美元不再是其獨斷行為,而是受到國際合約或協(xié)定約束的行為。要讓美元真正擔當起國際儲備貨幣計價和結算的職能,而不是憑借美元的世界基礎貨幣地位,“利用美元紙幣不斷地剝奪著其他國家的真實資源或財富”。[8]
第二,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是保證國際信用機制運行的主要手段。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曾經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迷惑的具有諷刺性的事實:一些支持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主義者不愿意讓市場決定外匯的價格。保羅·薩繆爾森就此指出,是什么原因使得經濟學家在傾向于自由市場的同時,愿意讓外匯市場成為一個例外呢?[3]
眾所周知,自由浮動匯率制容易引發(fā)國際金融市場的頻繁波動,而固定匯率制存在著過高干預市場的成本。因此,克服自由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各自的內在缺陷,在兩種匯率制度之間選擇一個折中的匯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不過,國際信用機制所要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不同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所要求的需要釘住美元和黃金。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美國經濟霸權下維持了1/4個世紀”。[5]也正是因為這些內在缺陷的存在,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遭遇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國際信用機制所要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符合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因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相結合的經濟。盡管在爆發(fā)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倡導復活奧地利學派的經濟自由主義,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的聲音再起,[9]但是,即使是在這些倡導者那里,也沒有開出復活經濟自由主義就能夠保證金融穩(wěn)定的完美處方。事實上,在刺激經濟復蘇的時候,各國幾乎不約而同地都在使用凱恩斯的方法。因此,最終埋葬的很可能只是凱恩斯的《通論》,凱恩斯主義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卻不會被埋葬。
國際信用機制所要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體現(xiàn)了國際社會的“合作行動”。如前所述,世界各國曾經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兩個領域有良好的協(xié)商與合作。更進一步說,國際社會曾經通過“合作行動”制止了世界戰(zhàn)爭,戰(zhàn)勝過天花等世界性疾病。相信依靠國際社會的“合作行動”,一定能夠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的安全穩(wěn)定。實際上,1945年簽署的IMF的最初協(xié)議,允許和要求成員國控制資本流動,在幾十年間,許多國家也維持了對資本流動的控制。早在1974年,IMF就提倡在成員國之間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從此,鼓勵并管理彈性匯率就成為IMF政策的宗旨(只是后來發(fā)生了轉變)。可以相信,如果國際社會能夠就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積極作用達成共識,共同維護國際貨幣體系安全穩(wěn)定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xiàn)。
綜上所述,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匯率制度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匯率制度,能夠促進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反之,則不僅會阻礙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而且還由于不能對經濟變化做出調整,將使經濟遭受嚴重的破壞。歷史上的金本位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貨幣體系的穩(wěn)定運行,但是,金本位制也會成為束縛經濟繁榮穩(wěn)定的“緊身衣”;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浮動匯率制體現(xiàn)著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匯率水平,但在實行浮動匯率制的“無海圖航?!睍r代,金融危機事件頻繁發(fā)生。因此,呼吁“重回金本位”和繼續(xù)“無海圖航?!倍际遣豢扇〉?。
為了保證國際貨幣體系的安全穩(wěn)定,需要平穩(wěn)運行的匯率制度,其關鍵是建立與此相適應的國際信用機制。國際信用機制的基本內涵是,創(chuàng)建新的國際規(guī)則借以約束泛濫成災的美元,使其最大限度地淡化主權和弱化霸權色彩。約束美元的國際規(guī)則,是國際信用機制的核心和確保匯率制度平穩(wěn)運行的基本前提;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能夠發(fā)揮政府干預經濟的積極作用,體現(xiàn)著國際社會的“合作行動”,是國際信用機制運行的主要手段。
注釋:
①某個時期黃金產量的大幅度增長會導致物價水平的上漲。例如,1897—1914年間,世界范圍內物價水平的上漲,最直接原因是南非、阿拉斯加、科羅拉多發(fā)現(xiàn)了金礦,同時黃金開采和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黃金產量大幅度增長。
②美國的《黃金儲備法案》(1934年),規(guī)定了買賣黃金的固定價格——每盎司35美元。
③其中的技術性問題,需要留給專門的國際機構去完成。
[1] [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茨.美國貨幣史 ——1867-1960[M].巴曙松 ,王勁松 ,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8,286,198,91-92,255.
[2] 世行呼吁新金本位制取代美元提議別有深意[EB/OL].http://finance.qq.com/a/20101109/000227.htm.
[3] [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M].蕭琛,主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506,503,491,503,508.
[4] [加]約翰·史密森.貨幣經濟學前沿:論爭與反思[M].柳永明,王蕾,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79.
[5] [日]菊地悠二.日元國際化——進程與展望[M].陳建,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1,87,87,81.
[6] [美]馬丁·邁耶.美元的命運[M].鐘良,趙衛(wèi)群,譯.???海南出版社,三環(huán)出版社,2000.225.
[7] [美]羅伯特·A.蒙代爾,保羅·J.扎克.貨幣穩(wěn)定與經濟增長[M].張明,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209.
[8] 劉秀光.美元循環(huán)周轉機制與金融危機關系探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9,(5):45-49.
[9] 張維迎:徹底埋葬凱恩斯主義[EB/OL].http://www.sina.com.cn.20090217/1034568644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