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麗
低年級的孩子是剛從幼兒園邁進小學校門的,他們懷著天真、爛漫、好奇的心態(tài)來到小學,那么在我們小學體育課中怎樣才能順利地使孩子從幼兒園的教育過渡到學校有規(guī)則教育,不但要讓他們在接受知識時不感到吃力,而且還要對今后的體育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呢?帶著這一問題,在工作中筆者進行了研究并實踐。
常言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過程情趣化,是低年級體育課取得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徑。根據(jù) 《體育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不斷擺脫傳統(tǒng)教法和過程模式的束縛,堅持以發(fā)掘教學過程的情趣為核心,把學生的學、練擺在中心地位,引趣激情、化繁為簡,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小學低年級體育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直接興趣是低年級學生喜歡上體育課的出發(fā)點,有趣的活動過程,對他們有極大的吸引力,成為他們最初學習、鍛煉的動力。針對兒童這一心理特點,從教學過程情趣化入手,以具體的情節(jié)和活潑的形式作為誘發(fā)上課興趣的引線,使學生對較枯燥的教材也不覺乏味,從而樂于接受。
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形象、角色和競爭機制等特點。利用游戲的這些因素,對教材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便能使教學任務在兒童逞強好勝的心理驅使下順利完成。如在教一年級小朋友集合排隊時,他們往往會找不到自己的位子而相互推擠,甚至因為著急而大聲喊叫,如果我們單憑枯燥乏味的說教、指責、命令,很難使學生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針對這一狀況,在今年一年級學生的第一課中,筆者將學生的四列橫隊分別取名為 “小狗隊”、“小貓隊”、“小鴨隊”和 “小兔隊”,并給每一個學生編上號,例如第一排的第三個就是 “小狗隊”的 “老三”。學生很快記住了自己的號碼,在接下來的集合中,學生基本都能快速找到位置,并且在老師的組織引導 “看哪隊小動物最先找到自己的家”的小游戲中,學生逐漸進入角色,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在往后的課堂教學中也就不必再為學生排隊找不到位置而影響教學了。
低年級學生愛聽故事、好表現(xiàn)、善于模仿,喜歡在故事情景里游戲玩耍。在教學的某一段創(chuàng)設一些特定的情景,讓學生置身于情景中體驗學習。例如: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立定跳遠”教材,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在一個固定的場地上反復練習,結果學生容易感到乏味,產(chǎn)生厭倦心理。針對這一情況,采用情景教學,請學生到 “大自然”中去 “郊游”。在音樂聲中,小朋友來到 “郊外”。在老師的引導下,小朋友們來到用繩子圍成的 “池塘”邊,先進行各種跳躍的游戲活動。接著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四周樹葉的形狀,啟發(fā)他們用自己的繩子在 “池塘”中擺成各種形狀的 “樹葉”。小朋友們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后,老師引入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立定跳遠,重點是輕巧落地。要求小朋友們站在‘池塘’邊,用立定跳遠的方法跳到自己擺放的 ‘樹葉’上”。小朋友們在 “大自然”的情境中練習,興趣盎然,特別努力,有的跳得很高,有的跳得很遠,卻不注意輕巧落地。這時老師把小朋友們集中起來,讓大家想一想: “‘樹葉’漂在水面上,應該怎么跳, ‘樹葉’才不會沉下去?”生動的講解,形象化的比喻,促使小朋友們帶者問題去思考、去體驗。果然不久,大多數(shù)小朋友的落地動作顯得輕巧了。老師帶著小朋友們歡快地在 “池塘”中盡情玩耍,從一人練習到2~3人練習,從跳一張 “葉子”到連續(xù)跳幾張 “葉子”……在這樣一個輕松愉快的情景中,小朋友的身體得到了鍛煉,體驗得到了加強,交往得到了提高。
借助游戲和情境的形式,使兒童生動活潑地參與活動,進而從 “玩”的心態(tài)逐漸向有意學習、主動鍛煉的心態(tài)轉化。這樣滿足了兒童 “玩”的欲望,也使教學不致陷入單純迎合兒童玩的境地,避免了把體育課上成沒有教育教學意向的 “快樂課”的傾向。
低年級的學生興趣產(chǎn)生得快,消失得也快。所以在教學中除了使學生保持對教學內容的持久興趣外,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誘導手段,把知識變難為易,化繁為簡,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參與學習,使學生易學樂學;學得會,記得牢。在實際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低年級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是從模仿開始,并在愉快的體驗中加深和發(fā)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把那些有難度的教材讓兒童從模仿入手,使其成為學習和掌握動作過程的轉化手段。如進行 “持輕物正面上手投擲”教學時,讓兒童先做一套 “掄錘打釬”的模仿操,用 “低姿打釬”誘發(fā)向前、向下?lián)]臂用力,用 “高姿打釬”加大上體后仰及大臂向上向后的擺幅。類似的練習如抽鞭子、投紙標、甩紙炮等動作,作為誘導和強化投擲揮小臂的方法;模仿青蛙跳、袋鼠跳等方法,誘導學生向前向上跳,做為掌握立定跳遠基本用力方法和發(fā)展下肢力量的手段。這種描摹教材基本動作環(huán)節(jié),掌握簡單過程的練習方式,既是動作教學的 “語言”描述,也是建立本體感覺、形成條件反射的遷移手段,可以起到 “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低年級學生空間知覺能力差,對于非對稱結構的動作和左右方向的活動,常不能很好的掌握。如做 “向左向右轉”動作時,常出現(xiàn)非主觀意識支配的 “反向而動”的錯誤;站立式起跑或投擲練習時,常出現(xiàn) “一邊順”的毛病等等,這種 “轉不過向”來或辯不清手腳關系的現(xiàn)象,實際上是低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正常心理反映,并非 “注意力不集中”或“腦子笨”。對待上述教學難點,我常采用 “目標參照法”。在教 “向左、右轉”、“齊步走”或 “跑步走”等隊列動作時,先讓學生卷起一側袖口或褲腿或提一次腿或舉一只手等進行目標定向,再喊口令時,學生的方向性錯誤就減少了,“一邊順”的毛病也就很少出了。
借助條件作業(yè)法,誘導或限制學生練習的動作位置、方向、范圍、幅度、路線等,成為掌握正確動作和姿勢的輔助性手段。如讓初入學的兒童站在畫好的直線或點上,就能迅速排齊隊,起到 “畫好一條線,省話一大片”的效果。又如:利用頸上掛繩法 (兩手握住短繩的兩端,使大臂與小臂約成直角)來控制跑時甩手臂的毛?。焕锰ぶ本€跑,控制跑的直線性;在投擲臂一側約30厘米處立根竿,限制從體側揮臂的毛病等等。使用上述這些誘導手段,目的在于 “借物導行”,為盡快掌握動作方法奠定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筆者認真地應用了這些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進一步地理解在現(xiàn)行體育教學改革中更應該注重學生的素質和興趣的培養(yǎng)。引趣激情、化繁為簡是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低年級體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