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蕓,倪依克
(1.廣東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廣東廣州 510521;2.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全民健身計劃》視野下農村體育發(fā)展的思考*
林彥蕓1,倪依克2
(1.廣東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廣東廣州 510521;2.廣州體育學院,廣東廣州 510500)
《全民健身計劃》提出要統(tǒng)籌城鄉(xiāng)健身事業(yè)發(fā)展,對加快農村體育發(fā)展提出更具體的要求。針對當前農村體育工作中存在的經費設施、組織網絡、意識觀念和參與程度等方面的問題,提出只有改善農村生活,加大對農村體育的投入,完善組織網絡,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村文化素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展工作,加快農村體育發(fā)展的目標才能更快更好實現。
《全民健身計劃》;農村體育;發(fā)展
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是科學發(fā)展觀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宗旨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fā)展,逐步縮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2011年2月出臺的《全民健身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進一步修正規(guī)范了《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條例》中關于全民健身運動的提法和要求。與以往的規(guī)范性文本相比,《計劃》中一個明顯的變動是添加了“城鄉(xiāng)”的概念,明確提出“到2015年,城鄉(xiāng)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顯著增加,身體素質明顯提高,形成覆蓋城鄉(xiāng)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目標,將統(tǒng)籌城鄉(xiāng)健身事業(yè)發(fā)展、加快發(fā)展農村體育作為“十二五”計劃的重要任務,使全民健身事業(yè)的開展更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队媱潯分休^為詳細地列舉了“加快發(fā)展農村體育”的工作措施,為各級政府提供了行動指南,使之更具宏觀指導性與實踐操作性。這些措施的落實,必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縮小其與城市的差距。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受客觀條件限制和主觀因素束縛,體育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一直處于較為落后的困境,而《計劃》中“統(tǒng)籌城鄉(xiāng)全民健身事業(yè)發(fā)展”的目標要求,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本文試圖結合《計劃》宗旨,梳理當前農村體育事業(yè)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提出意見建議,力求為推進我國城鄉(xiāng)全民健身事業(yè)的統(tǒng)籌發(fā)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當前我國致力推進的目標。發(fā)展以各個年齡段農村人口為對象,以提高農村人口的身體健康以及服務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為目的農村體育,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的建設力度,農村體育也迎來了發(fā)展的機遇。近年來,農村的體育場地設施有所改善,體育宣傳形式多樣、深入人心,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的群眾日益增多,民族民間傳統(tǒng)項目在許多地方已經形成特色。從當前農村體育發(fā)展的情況來看,盡管農村體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現出不少典型,但發(fā)展極不平衡,整體仍然落后。目前農村體育總體上表現出以下特征:
1.1 經費設施問題
1.1.1 體育經費短缺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中有關投資方式和原則規(guī)定,目前我國農村體育經費來源渠道主要包括4個層面,即政府、社會、體育彩票公益金、農民。在投入比例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指出,“全民健身事業(yè)是一項公益事業(yè),其場地設施建設投入和其他主要投入都需要政府進行專門投資,不能指望社會力量來完成?!笨梢娬度霊撌侨窠∩磉\動包括農村體育的主要經費來源,社會、體育彩票公益金、農民三個層面只能作為引導或補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而據統(tǒng)計,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盡管用于科教文衛(wèi)體的支出比重年年上升,但由于基數較小,直接面向農村體育的投入少之又少。地方政府也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據調查,我國部分農村體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在于農民自籌,社會或企業(yè)贊助的不多,體育彩票公益金只是杯水車薪。農民自籌資金的多少由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受村干部對體育的認識程度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我國現在還有不少村集體根本沒有收入來源,村干部的工資發(fā)放都成問題,更不用說對體育的投入了。而即使是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如果村干部無意對農村體育進行大數量的經費投入,體育經費短缺的問題同樣存在。這樣,一方面是主要來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后給補充沒有保障,我國農村體育呈現出經費嚴重短缺的現象。有學者曾對農村體育經費是否充足的問題做過調查,不到8%的受調查者認為,鄉(xiāng)鎮(zhèn)體育經費有一些缺口,另外92%的人認為,經費缺口很大[1]。建設體育場地設施等常規(guī)體育事業(yè)和組織群體性體育項目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持,經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目前我國各地農村普遍存在經費短缺的現象,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
1.1.2 場地設施缺乏
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體育場地的分布比例上,鄉(xiāng)(鎮(zhèn))村只占8.18%的份額,而我國農村的土地面積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3.5%,根據中國農民體育協(xié)會的估算,擁有至少一塊標準運動場地和體育設施的行政村只占中國全國村落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且這些村莊大多集中在東部富裕地區(qū)。場地設施的這一分布結果導致“鄉(xiāng)村缺乏甚至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以農民的人口比例來計算,70%的農民只擁有8.18%的體育場地,在一些西部地區(qū),農村人均擁有體育場地(含學校)不足0.5 m2,這與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3 m2相差甚遠。在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據統(tǒng)計,在福建農村每萬人平均體育場地1.82個,人均場地面積0.37 m2[2];海南省農村人均擁有體育場地0.21 m2[3];“長三角”農村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狀況比較寬裕的占15.2%,基本能滿足需求的占39.3%,緊缺的占34.37%,根本沒有場地資源的占10.8%[4]。東部沿海地區(qū),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加大了對全民健身工程建設的投入,但這些投入大多用于城鎮(zhèn),農村投入少之又少。可見,我國體育場地資源的分布仍然表現為“城市優(yōu)勢”的現象,農村體育場地設施明顯缺乏。體育場館和體育器材設施,是體育運動中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質基礎,既是進行體育活動的物質保障和載體,也可起到誘發(fā)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體育活動的作用。雖然我國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展如游泳、登山等體育運動,可依托山川河流等自然資源,但廣大農村地區(qū)體育健身的主要活動載體,只能是場地設施。缺乏場地設施,農村體育的規(guī)?;R?guī)化開展及穩(wěn)健發(fā)展無從談起。
1.2 意識觀念問題
據田振生[5]等對河北省農民對體育的認識調查表明,有87.41%農民認為生產勞動能代替體育鍛煉,有40.2%的農民認為沒有必要鍛煉身體,有37%的農民認為體育鍛煉會影響生產勞動。在華中地區(qū),有將近一半的農民認為體育健身有一定必要,但他們認為僅在農閑無事可做時才有必要開展體育健身活動,還有7.8%的農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在農村開展體育健身活動,這一部分人大多認為長期從事田間勞作的農民進行體育鍛煉是多余的[6]。在中部地區(qū),72.8%的人認為比較重要,但強調抽不出時間去鍛煉,有18.1%的人認為體育可有可無,誤認為勞動能代替體育鍛煉;2.38%中老年女性則認為體育沒有必要,認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體健康、家庭平安[7]。在地處華南地區(qū)的廣東省農村,超過62%的農民認為不必參加體育運動,23%的被調查者則認為體育是一種打發(fā)時間的游戲;不到12%的人認為在余暇時間參加體育活動是必要的[8]。可見,在我國廣大農村,農民缺乏對體育的理解和認識,缺乏自覺投入和參與的意識。意識觀念決定實際行動,農民對體育健身的性質和作用理解錯誤,對體育健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甚至存在“勞動即體育”、“體育鍛煉浪費時間”等落后思想,必將影響他們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在日常生活的安排上擠壓體育運動的余地,在余暇時間的分配上削減體育活動的比例,甚至完全不參加體育運動。
1.3 組織網絡問題
目前,全國有98%的城市在街道辦事處設立了群眾體育的專(兼)職機構并配備人員。其中,61.2%的大城市和50%的中小城市不僅有專門機構,而且有專職群眾體育管理人員。而農村,除半數左右的鄉(xiāng)鎮(zhèn)有初級體育組織外還很少見到群眾體育管理組織[9]。長期以來,廣大農村缺乏專門的體育機構和負責開展農民群體活動的體育組織,農村中體育部門的領導與其他管理部門相比被認為可有可無,眾多鄉(xiāng)鎮(zhèn)不設體育機構,體育活動由鎮(zhèn)一級文化站干部兼管或者完全處于自由狀態(tài)無人管理。到村一級,只有一部分村指定主管其它村政的村干部兼職分管文體衛(wèi),專職分管文體衛(wèi)的幾乎沒有,更談不上專門人員負責體育健身工作的開展了。根據李丹[10]對四川農民體育調查資料顯示,“46.3%的鄉(xiāng)鎮(zhèn)沒有體委、體協(xié)或體育指導站,有的村雖然設有體育組織,但機構不健全,多以村委會、團支部代管?!痹诮洕鄬Πl(fā)達的廣東省農村,也只有5.7%的鄉(xiāng)鎮(zhèn)配有專職體育專干,6.2%有兼職體育專干,其它不設體育專職管理人員。據裴立新在2005年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廣州研討會的資料統(tǒng)計:我國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90%在城鎮(zhèn),10%在農村,有7億多人口的農村地區(qū)只有18000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約合4萬名農村人口擁有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說明我國農村體育的管理力量相當薄弱。體育組織網絡屬于機制建設的范疇,機制建設是否健全,關系到體育健身運動能否有效穩(wěn)定發(fā)展。我們廣大農村地區(qū)目前以自然經濟為主,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自由度較高,要有效地開展體育工作尤其是群體性活動,離不開健全專業(yè)的管理服務機構從中穿針引線牽橋搭路,組織網絡一旦松散,農村體育工作必將失之無序,其效率和質量堪憂。
1.4 參與程度問題
據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活動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鍛煉強度中等以上的體育人口有1.4億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5.11%,約為0.77億;農村人口占44.89%,約為0.6億[11]。就是說,在占全國總人口73.92%的9億多農業(yè)人口中僅有0.6億參加過體育活動,農村體育人口的比率僅為7.13%。農民參加體育健身人數是農村體育健身現狀的最直接體現,參與程度又關系著體育健身的效果。因此,農村體育人口比例能否提高,農民參與體育健身程度能否增進,是檢驗我國農村體育工作開展情況的最直觀標準。
以上四個存在問題,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如果以車體結構比擬四大因素的關系,其內在聯(lián)系一目了然。其中,經費設施是基礎,是“發(fā)動機”,關系到速度和力度;意識觀念是根源,是“機油”,關系到原動力;組織網絡是必要條件,是“構件”,起到支撐作用;參與程度是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外在形式、總體表現。因此,當同時存在經費設施缺乏、意識觀念淡薄、組織網絡渙散三大問題時,當前“農民在不同職業(yè)人群中體育人口的結構中排名墊底(科教文人員、管理人員、工人、服務人員、農民)”[12]這一事實的存在,一定是必然結果。
從目前農村體育的發(fā)展來看,其整體狀況令人堪憂。由于長期經濟上的貧困,致使農民物質生活缺乏,生活處境困難,身體素質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yè)發(fā)展的中期階段,已經具備了“以城帶鄉(xiāng)”、“城市反哺農村”的能力。因此,圍繞當前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按照維護并實現社會公平的要求,在保證國家體育整體發(fā)展的同時,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應提高對農村體育的重視程度,加大投入,統(tǒng)籌安排,合理規(guī)劃,使農村體育的發(fā)展跟上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步調,努力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讓鄉(xiāng)村農民和城鎮(zhèn)居民一起,共享我國改革開放的驕人成果。
2.1 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經濟社會發(fā)展
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xiāng)二元化使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存在顯著差距,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質差距的擴大等社會問題日益凸顯?!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古今中外歷史標明,只有當經濟發(fā)展達到一定水平,文化體育等社會活動才能活躍起來。當前我國城市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體育公共服務發(fā)展日新月異,而廣大農村的體育公共服務發(fā)展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這種失重狀態(tài),根源就在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的不協(xié)調。因此,實現《計劃》中“統(tǒng)籌城鄉(xiāng)健身事業(yè)發(fā)展、加快農村體育發(fā)展”目標任務的根本前提,在于拉近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差距,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讓廣大農民群眾從生活負累中解脫出來,在滿足生存需要之余還要追求生活質量,農村體育才有開展發(fā)展的可能。而基于體育運動在健全身心方面的積極作用,發(fā)展農村體育又將反過來促進廣大農民群眾以更大的熱情更高的素質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統(tǒng)籌速度。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是一項長期而宏大的工程,也是當前我國著重改革的方向,隨著這項工程的日益推進,可以預見,我國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也必將日臻完善。
2.2 加大對農村體育的投入
《計劃》中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條例》規(guī)定,將全民健身事業(yè)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在此基礎上,還要從統(tǒng)籌城鄉(xiāng)體育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明確農村體育經費投入的比例,省市二級和有條件的縣、鄉(xiāng)鎮(zhèn)要設立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專項基金,用以建設體育設施和開展相關活動。整合社會資源,走市場化融資渠道,從政策扶持和精神鼓勵雙方面入手,扶持投資農村體育的行為,引導各類社會資源捐資、出資支持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建立“以富帶貧”、“以城帶鄉(xiāng)”的幫扶制度,形成由發(fā)達地區(qū)到落后地區(qū)、由城市到鄉(xiāng)村的梯次輻射,確保為全國各地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
2.3 加快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計劃》中提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農村地區(qū)和城市社區(qū)等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特別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體育設施建設?!闭?guī)建部門在土地規(guī)劃中要預留出農村體育健身場地用地需求,并監(jiān)督體育場地的建設情況。針對農民生活的實際和特點,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與當地基礎設施統(tǒng)籌考慮,以經濟、實用的小型公共體育健身場地設施為重點,發(fā)揮體育場地的健身、文化、集會等多項功能的效益。針對我國農村體育場地建設上分體育系統(tǒng)和教育系統(tǒng)的實際情況,加大農村學校體育場地建設和開放程度,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農村體育場地的使用效率。
2.4 構建農村體育組織網絡
《計劃》中提出要逐步建成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農村基層體育公共服務能力。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群眾體育管理組織發(fā)展相當滯后的現狀,要建成這套體系,除了在縣級以上體育管理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民體育行政管理機構以抓好區(qū)域內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外,還要建立縣以下相應的政府體育管理機構和社會體育指導中心,落實農村體育健身事業(yè)的各項具體工作,改變縣級以下農村體育工作無人管的狀況。鄉(xiāng)鎮(zhèn)一級政府要以文化管理服務中心為依托,配備專兼職體育干部負責農村體育工作;村民委員會的職數分配上,要有相應的農村干部負責農村體育健身工作的具體開展,為廣大農民參加體育健身提供健全的組織保障。
2.5 加強宣傳引導
《計劃》中提出要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宣傳教育。具體到鄉(xiāng)村,宣傳教育工作要考慮到農民群體的特點進行。根據農民群體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出版一些農民群眾買得起、看得懂的通俗讀物,在這些讀物中簡要介紹各種體育健身知識和保健知識,讓農民群眾認識到“體育健身”與“勞動耕作”的區(qū)別和體育健身的重要性。有條件的地區(qū),可以免費向農民派發(fā)宣傳資料。要利用通過鄉(xiāng)村廣播站、宣傳欄等傳統(tǒng)平臺宣傳各種體育知識,提高農民對體育的認識。同時,基層政府要充分利用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群體性體育活動,或引導支持村一級開展活動,積極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讓參與體育健身成為他們的自覺行為。
2.6 因時因地制宜,靈活開展工作
《計劃》中提出要在在傳統(tǒng)節(jié)日和農閑季節(jié)廣泛組織農民體育活動。百度詞條將農村體育的主要特點概括為:活動項目多樣化、鄉(xiāng)土化,活動時間農閑化,活動形式分散化。也就是說,農村體育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時間難以協(xié)調統(tǒng)一。春季和秋季是農忙季節(jié),而冬季和夏季是“農閑”季節(jié)。在農閑時節(jié),農民的體育活動時間量大且相對集中。因此,各級體育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農村的農作特性,組織農民在農閑進行體育鍛煉。在內容方面,也要根據不同地方的不同習俗,考慮當地農村的地理特點,選擇農民喜聞樂見、容易開展參與的項目,如利用少數民族風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體育競賽;利用地理環(huán)境搞極限運動和新興運動項目;利用不同的生產方式特點搞各種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特色勞動競賽,提高農民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幾率。對那些軟硬條件較好的鄉(xiāng)鎮(zhèn),可以逐步推廣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
2.7 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計劃》中雖然沒有對這個要素提出明確要求,但毋庸諱言,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改進農民意識觀念的重要條件。如上所述,農民體育健身觀念淡薄,給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帶來深刻的負面影響,而加強宣傳引導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種現象,卻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意識到體育健身的重要性,源頭在于消除其根深蒂固的“小農思想”。為此,各級政府在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應對措施外,還要加快推進農民素質教育事業(yè)。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實施的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對今后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還要積極推進農民公益性教育,落實人力物力財力,在廣大農村地區(qū)開展技能培訓及思想文化教育,幫助當前農民群體提高知識和能力,拓寬視野眼界,培養(yǎng)造就知識型農民,從而增加農民群眾自覺意識到體育健身重要性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發(fā)展農村體育是一項系統(tǒng)化、綜合性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農村三個層面的共同作用,“三套馬車”齊驅并駕,缺一不可。但就當前我國農村體育發(fā)展狀況來看,三者有輕重、先緩之分,有深層表層之別。其中,政府加大投入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加大投入,從人力、物力、財力給予農村體育事業(yè)的支持,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顯著的效果,改善農村體育事業(yè)的現狀。但如果單靠政府層面的努力,缺乏社會層面的補充,農村體育將不可避免地遺留“死角”,也會削弱農村體育的活力。而農民群體的積極參與關系到政府、社會層面的努力能否得到回應,農村體育事業(yè)能否得到真正發(fā)展。因此,人的因素具有最為根本和長遠的影響,需要放在戰(zhàn)略的高度去統(tǒng)籌考慮。
抓好農村體育工作是《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和目標,落實好這項工作則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農民群眾的積極配合和各類社會資源的支持,而目前,在我國各地農村體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這三個層面都存在不足之處。三者的關系中,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投入起主導作用,只有政府充分發(fā)揮管理服務功能,針對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才能激發(fā)農村群眾積極參與體育,才能引導社會力量熱心支持農村體育。為此,有必要呼吁各級地方政府重新審視農村體育工作的重要性,將農村體育工作擺上更為重要的議程,致力于將其引向縱深發(fā)展,為加快我國體育強國的建設進程打好根基。
[1]黃北翔,楊鋒.新時期湖南省農村體育發(fā)展現狀、制約因素與戰(zhàn)略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7):26-30
[2]戴維紅,許紅峰.福建省農村體育場地現狀調查[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3(3):18-21
[3]蔡友鳳.海南省農村體育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7,28(3):17 -20
[4]周奕君.長三角農村體育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5:13 -18
[5]田振生,袁玉濤等.河北省農村體育文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15(7)11-13
[6]方春妮,田靜,王健.華中地區(qū)農民體育健身現狀調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23(3):20-22
[7]胡啟良.中部崛起背景下我國中部地區(qū)農村體育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究,貴州體育科技,2007,4:16-26
[8]肖建忠等.廣東省農村體育開展現狀與發(fā)展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4):60-64
[9]馬進,田雨普.和諧社會構建中城鄉(xiāng)群眾體育統(tǒng)籌發(fā)展的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6):665-667
[10]李丹.四川省農村體育現狀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43-44
[11]劉巍.我國新農村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27(2):4-8
[12]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結果報告[EB/OL]http://www.sport.org.cn/ziliaochaxun/qunti/2003-12-28/122183.html
Thinking of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side Under the Vision of“Program of Building Up National Health”
LIN Yan-yun,NIYi-ke
(1.Guangdong Financi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21;
2.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of planning fitness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areas as a whole.It rai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funds facilities,organization network problems,consciousness concept and participation degress.
“Program of Building Up National Health”;Sports in the Coutryside;Development
G812.6
A
1007-323X(2011)03-0011-05
2011-02-18
林彥蕓(1972-),女,廣東澄海人,碩士研究生,講師
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及高校體育教學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全民健身體系理論與實踐研究》(07JDTDXM8900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