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跨文化適應研究現狀綜述
王麗娟
(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1)
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始于 20世紀初期的美國,80年代后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圍、研究層面和視角不斷擴大,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論。對跨文化適應研究發(fā)展歷程、分類、研究層面和研究視角以及不同理論的系統(tǒng)梳理有助于對跨文化適應的深層次研究。
跨文化適應;適應模式;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始于 20世紀初期的美國。最早是由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RedField)、拉爾夫.林頓(RalfLinton)和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 (Melville Herskovites)提出。Redfield等認為跨文化適應是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兩種不同文化的群體在連續(xù)接觸的過程中所導致的兩種文化模式的變化。①Redfield.R.,Linton.R.,Herskovits,M.J.Momorandum.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從理論上講,這種文化模式的變化是雙向的,即接觸的兩個群體的文化模式都要發(fā)生變化。但就實際情況而言,群體接觸的過程中更多的變化往往發(fā)生在弱勢群體一邊,即要求個體去適應新的文化模式。
在專業(yè)文獻中,跨文化適應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如“culture adaptation”,“acculturation”和 “enculturation ”,在漢語中都譯為“文化適應”或“跨文化適應”。但實際上這三個詞語之間有很大區(qū)別。②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 33頁。
Culture adaptation指的是“個體從一種文化轉移到另一種與其當初生活的不同的異質文化中后,個體基于對兩種文化的認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的行為選擇和行為調整”。Acculturation指“個體從當初所熟悉的母體文化進入異質文化后產生的行為變遷和適應過程,因而它是一種他文化適應或外文化適應”。它往往是“再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文化適應”③王亞鵬、李慧:《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及其研究》,《集美大學學報》2004年第 3期。。Adaptation強調的是一種“行為的選擇”和“行為調整”,而 acculturation則是一種“他文化的融入”,從程度上來講比前者更廣泛和深刻。因此,前者多用于旅居者的短期適應,而后者多用于長期移民的文化適應。Enculturation一般發(fā)生在個體生命的早期,它是個體在早期社會化過程中對母體文化的價值觀和習俗等的學習和適應過程,因而它是一種文化適應或內文化適應。一般而言,從發(fā)生序列上來看,acculturation晚于 enculturation,它往往是再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文化適應,因而有的學者把它譯為“涵化”④陳向明:《旅居者和“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73-179頁。。大多數研究者研究的對象多是在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已經“成人”,即完成了社會化過程的人群,包括留學生、移民等,他們在新的環(huán)境中“選擇”和“調整”自己行為的過程。
楊軍紅 (2005)將跨文化適應研究分為開端、發(fā)展和黃金時期三個階段。早期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移民的心理健康問題。1903年美國人口統(tǒng)計發(fā)現,醫(yī)院的病人中 70%是移民。這一事實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隨后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相繼開展了研究。20世紀 70年代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進入發(fā)展階段,但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接觸產生的不良后果,而且大多數研究偏向于理論的說明,缺乏實驗研究,沒有進行旅居者群體與當地文化群體之間的比較研究。20世紀 80年代以后,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進入黃金時期,研究方法不斷豐富,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的重點從群體層面的文化變遷和文化融合轉向個體層面的跨文化交際及各種因素的探討。不僅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而且語言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都把跨文化適應問題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展現了多學科、多視角相互借鑒,共同探討的豐富內涵和多元構架。①Redfield.R.,Linton.R.,Herskovits,M.J.Momorandum.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49-152.
國外學者對跨文化適應提出了不同的分類。②Bennett,M.J.(1986)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0,179-186.;Berry,J.W.(1990)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In R.B rislin(ed.)Applie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pp.232–253).Newbury Park,CA:Sage.Kim,Y.Y.(2001)Becom 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Thousand Oaks,CA:Sage.大部分研究者認同的跨文化適應的分類方式是Ward及其同事的觀點,認為跨文化適應分為兩個維度:心理適應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社會適應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③Ward,C.(1996)Acculturation.In D.Landis and R.S.Bhagat(eds)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Training.2nd edition(pp.124– 147).Thousand Oaks,CA:Sage.Ward,C.,Bochner,S.and Furnham,A.(2001)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Shock.2nd edition.Hove:Routledge.Black,J.S.and Stephens,G.K.(1989)The influence of the spouse on American expatriate adjustment in Pacific Rim overseas assignments.Journal of Management,15,529-544.心理適應是以感情反應為基礎,指在跨文化接觸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滿意度。在跨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或較少產生抑郁、焦慮、孤獨、失望等負面情緒,就算達到心理適應。社會適應是指適應當地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能力,是否能與具有當地文化的人有效接觸和交流。Black進而將跨文化社會適應分為三個維度:一般性適應 (general adaptation)、工作性適應(work adaptation)和交往性適應 (interact adaptation)。④Black,J.S.,Mendenhall,M.,&Oddou,G.(1991)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international adjustment:an integration ofmultipl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16(2),291-317.一般性適應指對在異域文化中生活的適應,包括日常生活有關的食物、住房、生活費用以及健康醫(yī)療。工作性適應是指熟悉新的工作任務、工作角色、工作責任和工作大環(huán)境。交往適應是指與東道國人們社會交往中所感受的舒適和熟練感。通常是旅居者最難達到的,因為在與東道國人們直接交往中,雙方文化的不同似乎難以逾越。
從研究層面上講,跨文化適應分為群體層面的適應研究和個體層面的適應研究。最初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是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從群體層面考察文化交往引起的社會中的文化變遷,而識別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隨后成為了心理學家日益關注的問題。個體層面的跨文化適應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外國人在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心理反應和社會整合,側重個體價值觀和態(tài)度的變化以及行為的變化⑤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 32頁。。研究的對象也從移民、難民擴展至留學生、專業(yè)技術人員、商業(yè)人士、傳教士、軍事人員、外交人員和旅行者。
從已檢索的文獻可以發(fā)現,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和解釋已由最初的社會學、人類學向其他學科延伸。國際著名比較教育研究專家阿爾特巴赫 (1991)《從比較的角度看留學生的影響與適應》是比較教育界關于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代表作。隨后的許多研究借鑒了該論文的一些觀點和思路。TracyW illiams(2002)的《海外留學經歷對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適應性和敏感性》,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視角研究了跨文化適應。徐光興 (2000)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中國學生在日本的適應。⑥徐光興:《跨文化適應的留學生活: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援助》,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年版。鄭雪(1990)研究了中國學生在加拿大的心理適應問題。⑦Zheng&Berry J W.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Chinese Sojourners in Canad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26:451-470.陳慧 (2003)也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在京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及其影響因素。⑧陳慧:《在京留學生適應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陳向明(1998)則從社會學、文化學、跨文化交際學及教育學多學科的角度研究了中國學生在美國的社會交往和跨文化適應,她的《旅居者和“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是這一方面的力作。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眾多學者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產生了不同的模式和理論,其中被學術界普遍認可的四種主要模式是:U形模式、葛茲的文化變化曲線、驚奇和理性尋求模式、金 (K im)的適應模式。
自從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 (Kalvero Oberg)于 1960年首次提出“文化沖擊”[又稱“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這一概念以來,跨文化研究一直在使用這個概念對外國人的文化適應問題進行追蹤調查。⑨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版,第 340-341頁。奧伯格認為,跨文化適應的人存在著情感適應的 4個階段:蜜月期、危機期、恢復期和適應期。⑩Oberg 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PracticalAnthropology,1960,7(3):177-182.理解文化適應過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方式,是通過一個簡單的U形圖表(如圖1所示)。?S.lysgaard,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o rwegian Ful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7(1955):45-51.U形模式的基本觀點是:當一個人在其他文化中旅行時,他一定會經歷一些困難時期才能達到他在旅行前所感到的那種舒適感和平常感。
1.蜜月期:指的是在旅途開始時感到的興奮和愉悅。旅居者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超出了起初的憂慮,對任何差異都大為驚嘆。這一階段大約持續(xù)一到兩個月。
2.危機期:在最初的興奮逐漸消失后,旅居者面臨在一個陌生而困難的環(huán)境里生活的挑戰(zhàn),進入危機期,開始體驗
?S.lysgaard,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ety:No rwegian Ful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 7(1955):45-51.文化休克。個體產生了一種包含多種負面情緒的心理不適感。但也有學者認為文化沖擊帶來的不完全是負面情緒。阿德勒認為,強烈的文化沖擊常常是一種積極的標志,它表明那些移居國外的人開始深陷于新文化中,而不是獨自生活在外來人的居住區(qū)內。①N.J.Adler.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rd.ed.(CincinnatiOH: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238.文化沖擊給旅居者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體驗文化沖擊很可能使人們成為雙重文化者或多重文化者。這一時期約三到四個月。
圖 1 文化適應過程的U形模式
3.恢復期:這一時期個體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有了新的認識,個體開始承認兩種文化在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上的差異,開始在感性和理性上認識人與人的不同,并改變自己的期望去適應新的環(huán)境。
4.適應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開始逐漸適應新文化環(huán)境的生活,開始以一個“局內人”的身份獲得對東道國文化的信任和理解,開始在新異的環(huán)境中塑造和發(fā)展新的自我,并產生幫助其他“局外人”進入這種文化的滿足感。開始發(fā)現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并且重構個人對所在國社會的適應性。②W.B.Gudykunst,Y.Kim.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d ed.(New York:McGraw-Hill,1992),215.
Drew Nesdale和社會文化學家 H.DouglasBrown(1987)的研究結果也得出了類似的四個階段。Drew Nesdale將其分為:欣快階段 (euphoria stage)、休克階段 (cultural shock stage)、反常期 (anomie stage)、同化或適應階段 (ass imilation or adaptation stage)。③Drew Nesdale,Anita S.Mak.Imm igrant acculturation attitudes and host country identif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ty&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0,(10):483-495.H.Douglas Brown則分為新奇階段、文化沖突階段、復蘇階段和文化融入階段。美國心理學家阿德勒于 1975年提出了文化適應的五階段模式假說:接觸階段、不統(tǒng)一階段、否定階段、自律階段和獨立階段。④徐光興:《跨文化適應的留學生活: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援助》,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頁,第 12-15頁,第 10頁。
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化適應摧毀了個人在舊有文化脈絡中形成的體系,重建了一個新的安定的體系,但并不是每個人進入新文化時都會帶著一種興奮感,有些人并沒有經歷過所有的階段,而有些人可能要反復經歷多次。異文化與母體文化的差異指數、與異文化接觸的形態(tài)、個體的適應能力、個人生活背景等的不同都會影響文化適應的過程,因而文化適應過程是因人因時而異的。⑤徐光興:《跨文化適應的留學生活: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援助》,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頁,第 12-15頁,第 10頁。
大多數人雖然在不斷適應新的文化,但是仍然保持原文化的許多價值觀、習俗以及交流方式。雖然文化的許多部分都經常改變,但是文化的深層結構卻拒絕根本性的改變。⑥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閔惠泉、王緯、徐培喜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 45頁。陳向明 (2004)也認為,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一個人不僅不能完全放棄自己從中獲得生命意義的本土文化,而且必須對自己目前賴以生存的課題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要獲得一種生活上的穩(wěn)定性和連貫性,移居他鄉(xiāng)的人必須在兩種文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⑦陳向明:《旅居者和“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 294頁。
在U形模式的基礎上,跨文化研究專家葛茲 (1991)根據進入異文化環(huán)境中個人的不同情況,歸納出三條“文化變化曲線”。⑧徐光興(如圖 2)此圖以情感的動向和變化為縱軸,以時間跨度為橫軸,以靜態(tài)的方式顯現了動態(tài)的文化適應過程。與U形模型相似,葛茲將文化適應過程分多幸期、文化沖擊階段、文化變化和文化適應。但葛茲所提出的“文化變化曲線”完善了U形模式。它不但可以反映文化適應的階段,而且可以反映文化適應過程中處于文化適應曲線不同位置的個體的文化適應類型。處于圖中 A位置的人是那種對異文化始終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是典型的固執(zhí)型人;處于圖中 B位置的人對母體文化和異文化都持中性態(tài)度,接受母體文化和異文化中優(yōu)秀的部分而成為統(tǒng)合型人;相對于母體文化而言,處于圖中 C位置的人對異文化的態(tài)度更積極些,他們融入了當地文化環(huán)境而成為“歸化”型人。
圖 2 葛茲的文化變化曲線
:《跨文化適應的留學生活:中國留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援助》,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頁,第 12-15頁,第 10頁。
為了更好地理解從一種組織文化進入到另一種組織文化時所發(fā)生的文化適應,路易斯 (Louis)提出了驚奇和理性尋求模式。在傳統(tǒng)的階段模式中,個人的行為按不同的階段發(fā)展,個人被假定在給定的時間點里,基本處于某個相應的階段部分。但是在這種模式中,人們更多地是同時涉及該模式的各個部分。理性尋求過程是一個重復疊加的過程,是一個對某種文化經歷完全不同的人在同這種新文化打交道時,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更新自己的感知地圖的過程。①HallBradford.AmongCulture:the Challenge ofCommunication,《跨越文化障礙:傳播的挑戰(zhàn)》,麻爭旗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243頁 ,第 254頁。
圖 3 路易斯的理性尋求模式
“變化”是指來自舊文化與新文化的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進入新文化的人經過相關的培訓,對新文化的不同之處有所了解,即便在感情上無法預先準備好,至少在精神上為這些變化做好準備?!安町悺敝傅氖悄切﹤€體會覺察到,但是無法預先了解到的事情。差異通常是一種個體的,情感上的反應,是人們看到變化時所產生的反應。驚奇是人們在經歷了變化和差異后所必然產生的結果。人們可能會對總體的變化或者文化的差異而感到驚奇,也可能會因為自己對那些不同之處的反應而感到驚奇?!袄硇詫で蟆斌@奇會自然地把人們帶到一個需求理性解答的過程中去。理性的來源通常有三個方面:個人背景、其他有類似驚奇感的人,以及本人的解釋。“歸結原因”指的是人們所選擇的尋求理性解答的各種方式,最終會導致某種原因的歸結。“更新期望和框架觀念”指根據找到的原因和結論,個體將接受新文化中所發(fā)生的一切,會對自己關于某些情景的期望,以及在這些情景中的行為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由于個體對原有期望的不同,這一過程可能會經歷一個往返重復?!斑x擇行為方式”指人們根據對驚奇現象所找到的解釋,決定采取什么樣的行為。
路易斯的理性尋求模式在幫助人們處理文化適應的過程時,并不是通過讓人們做好充分的準備,來完全避免驚奇的發(fā)生,而是通過承認會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fā)生,來積極尋求理性的解決方式。這種理性尋求模式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以具體的交流策略為基礎的。這種模式還指出,人們從一種文化過渡到另一種文化的過程并不僅僅是進入新文化的過程,它同時還包括了脫離舊文化的過程。②HallBradford.AmongCulture:the Challenge ofCommunication,《跨越文化障礙:傳播的挑戰(zhàn)》,麻爭旗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3年版 ,第 243頁 ,第 254頁。
韓國心理學者金 (Yong Yun K im)對文化適應的過程進行了廣泛的研究,③Y.Y.Kim,Adapting to a New Culture,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8th ed.,ed.L.Samovar and R.Porter(Belmont,CA:Wads worth Publishing,1997),404-17;and,Y.Y.Kim,Communication and Cross CulturalAdaptation(Clevedon,UK:MultilingualMatters,1988)and,Y.Y.Kim,Cross-CulturalAdaptation:An Integrative Theory,in Reading in Cultural Contexts,ed.J.N.Martin,T.K.Nakayama,and L.A.Flores(Mountain View,CA:Mayfeild,1998),295-304.提出了適應理論。該理論從動態(tài)的角度,對個體在異文化中的行為表現進行了分析,強調文化適應的動態(tài)本質以及交流在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性。她認為,在跨文化交流中,一個文化個體或群體向另一個文化學習和調整發(fā)展涵化 (acculturation)過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表現為壓力 -調整 -前進這樣的一個動態(tài)的形式。④陳向明:《旅居者和“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6頁。這個過程像一個螺旋式的彈簧,進兩步退一步,在壓力下逐步向前推進。如此螺旋式向前推進,不斷地適應于異文化。個體適應快慢程度取決于個體在異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能力、交流密切程度、與本文化保持社會交流的程度、異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容納性,以及旅居者年齡、性格、動機、自我形象等不同因素。
在這一模式中,壓力被認為是正常的心理,而不是失敗的表現。金認為文化適應過程必然會導致一定程度的非文化(deculturation),或者說表現為某些觀念或行為的文化方式的丟失。而這種丟失被描述為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自然改變的一部分。金的模式有著廣泛的理論基礎,即可適用于移民式的長期海外生活,也可適用于短期的海外經歷。
圖 4 跨文化轉變過程中的壓力 -適應 -成長動力圖
跨文化適應一般要關注兩大問題,一個問題是文化維持情況 (culturalmaintenance),另一個問題是接觸和參與 (contact and participation)情況。根據這兩個維度,Berry提出了四種文化適應的模式:文化融合 /多文化共存、文化同化、文化隔離、文化邊緣化。
從弱勢文化群體的角度看,如果個體不想維持母體文化的認同,而尋求與主流文化的日?;?那么他就使用同化(ass imilation)的文化適應策略。相反,如果個體看重自己的母體文化,避免同主流文化的互動,那么他就使用分離 (separation)的文化適應策略。如果個體在維持母體文化的同時,又尋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動,那么他就使用整合 (integration)的文化適應策略。相反,如果個體對維持母體文化沒有太大的興趣,同時又不想同主流文化互動,那么他就使用邊緣化 (marginalization)的文化適應策略。
上述四種文化適應模式是在假定弱勢文化群體有選擇自己文化互動模式自由的前提下提出來的,但實際上弱勢文化群體往往并沒有選擇自己文化互動模式的自由。如果主流文化群體強制推行一定的文化互動模式,或者限制弱勢文化群體選擇文化互動模式的自由,那么文化適應的模式的描述則不同。
對于弱勢文化群體而言,一旦主流社會要求采用分離的形式,那么適用于弱勢文化群體的“分離”的文化適應策略就要用“隔離”(segregation)來代替。依此類推,如果主流社會選擇同化的文化互動模式,那么相對于弱勢文化群體而言,同化的文化適應模式就應該由“大熔爐”(melting pot)來代替。如果主流文化群體選擇這種同化的文化互動模式并且具有強制性,那么大熔爐就應該相應地改成“高壓鍋”(pressure cooker)式。①John.W.Berry,Sociopsychological Costs and Benefits of M ulticulturalism:A View from Canada.Stockholm University,Sweden 2002,13.
顯而易見,只有在那些既高度自由、高度開放又不排外的多元社會中,弱勢文化群體的成員才有可能選擇整合的文化適應策略。Berry對加拿大移民所做的研究發(fā)現,文化融合是最理想的文化適應方式,即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既保存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收主流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將兩種文化的精髓相結合。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影響跨文化適應的不同因素,但迄今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的分類。綜合國內外眾多學者的觀點,一般說來,可分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②陳慧、車宏生、朱敏:《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 6期?;蚝暧^因素和微觀因素③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 46頁,第 50頁。。外部因素包括價值觀念、文化距離、社會支持網絡、環(huán)境變化等,內部因素包括民族中心主義、刻板印象和歧視與偏見、評價和應對方式、人口統(tǒng)計變量等。
1.價值觀念的影響
Stephten Bochner提出影響旅居者適應的核心價值觀差異假說 (Core-Value Hypothesis)。他認為產生文化距離的主要原因在于價值觀差異,它也是造成文化沖擊和引起文化不適應的主要原因所在。核心價值觀完全相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會很快造成仇恨和敵意。④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 46頁,第 50頁。B abiker,I.E.,Cox,J.L.andMiller,P.Themeasurement of Cultural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M 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gy,and Exam ination Perfo 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gbury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1980,15,109-116.一些研究發(fā)現,造成旅居者文化休克的重要原因是“價值沖突”。
2.文化距離
文化距離是指由于地理和空間的遙遠,文化共同點較少所產生的距離感和陌生感。④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第 46頁,第 50頁。B abiker,I.E.,Cox,J.L.andMiller,P.Themeasurement of Cultural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M 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gy,and Exam ination Perfo 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gbury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1980,15,109-116.研究表明,文化距離越小,越容易確切地理解對方。⑤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潘亞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8頁。文化距離越大,跨文化交往的建立和保持和諧關系的難度就越大。⑥Bochner,Stephen.Problems in Culture Learning.In S.Bochner P.P.W icks(Eds.),Overseas Students in Australia,1972,65-81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差異較中國與印度、日本和新加坡要大,因此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比到其他亞洲國家留學所受到的文化沖擊要大一些。⑦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版,第 57頁。與美國文化距離較近的群體,如北歐和西歐,如法國、新西蘭和瑞典,產生的適應困難較少。⑧Mildred Sillema and AgnesNiyekawa,Design for Cross-Cultural Learning,1987.
3.社會支持網絡
社會支持網絡是一定范圍的個人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它是影響旅居者適應的一個重要社會環(huán)境因素。個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就是個人能借以獲得各種資源支持 (如金錢、情感、友誼等)的社會網絡。通過社會網絡的幫助,旅居者能夠得到心理安全,減少壓力、焦慮、無助感和疏遠感,獲得自我尊重和歸屬感。但是,這些社會支持網絡也可能會阻礙旅居者對當地文化的學習以及與其它群體成員的交流進而影響他們的適應。陳向明(1998)對旅居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的研究發(fā)現,由于不能跟當地人進行良好的交往,中國學生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如無助感、孤獨感和負罪感等。
4.環(huán)境變化
在跨文化接觸中存在著一系列變化,如飲食習慣、生活節(jié)奏、氣候等,這些變化會給人帶來壓力。Furnham和 Bochner(1986)對負面生活事件文獻的批判性回顧中,提到在生活變化與身體、心智健康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生活變化和心理失調的平均相關在 0.35。⑨Furnham A,Bochner S.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lations to unfam iliar environments.London:Methuen,1986,109~112.也就是說,跨文化接觸帶來的生活變化會影響人的心理適應。
1.民族中心主義
人類學家認為民族中心主義 (ethnocentris m又譯為民族優(yōu)越感)存在于每一種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心理傾向。Sumner首次將這一名詞引入文化研究。⑩拉里·A·薩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傳播》,閔惠泉、王緯、徐培喜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第 333頁。在民族中心主義作用下,人們用自己文化的價值觀去判斷別的文化人群的行為方式,以刻板印象的方式來看待其他文化的成員,常常下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文化而貶低其他文化。在跨文化交往中,民族中心主義會妨礙雙方的溝通和理解。
2.刻板印象和歧視與偏見的影響
種族歧視對心理與社會適應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很多研究發(fā)現種族歧視和旅居者的心理幸福感之間有很強的負相關。從文化距離的角度來看,中國人應該比較容易適應日本的環(huán)境,但是很多研究都發(fā)現與西方人比較,中國人在日本的適應比較差,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在日本受到了歧視。因此,可以看出歧視與偏見也是影響跨文化適應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①陳慧、車宏生、朱敏:《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3年第 6期。
3.評價和應對方式
對生活變化的不同認知和評價方式,也會影響旅居者的適應。在生活變化的認知評價方面,研究的比較多的是旅居者的期望。期望是指旅居者在進行跨文化接觸之前,對跨文化接觸的想象?,F實的、與實際體驗匹配的期望,能促進旅居者良好的適應。很多研究發(fā)現當旅居者期望比較低時,實際的生活滿意度會增加。
另外旅居者的外語熟練程度、先前的海外經歷、跨文化訓練的經歷、對東道國的文化的了解、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收入和教育等也影響其適應情況。
跨文化適應的研究源于西方國家,在理論界已構筑了一整套的概念體系,現有的國外文獻絕大部分是關于在工業(yè)化國家的第三世界學生的適應與回國的問題及其他有關問題。由于國情的差異和文化的不同,西方的跨文化適應理論是否能夠完全解釋外國人在中國的文化適應,西方的話語體系模式是否完全適合解決本土文化環(huán)境中的文化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在外部效度方面,現有的文化適應研究的范圍比較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理論的外部效度,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擴大研究群體和層次。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在國外的中國人特別是留學生,或者華裔的文化適應。如陳向明的《旅居者和“外國人”——留美中國學生跨文化人際交往研究》是這一方面研究的代表作,由于海外有大量的中國的學者的存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在 UM I論文數據庫檢索中用 acculturation和 Chinese檢索摘要 (1950-2005年),就可以查到 356篇論文。②余偉、鄭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第 6期。另外是少數民族群體在漢族主導地區(qū)的文化適應,其中最多的是社會學方面的“涵化”研究。當今開放的中國,日漸國際化的高等教育吸引越來越多的外籍教師、專家來華講學。跨文化的接觸帶給外籍教師的不僅是新奇和神秘,也會帶來焦慮和壓力??缥幕m應的失敗會導致他們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的困難,甚至會影響他們回國后對東道國的評價。因而研究來華外籍教師的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不僅成為現實需要,也將擴展跨文化適應研究的領域,豐富跨文化適應理論的內容。
從 Redfield,Linton和 Herskovits對文化適應的經典定義可以看出,主流文化群體也會受到移入群體文化的影響,因而主流文化群體的文化適應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來華外籍教師的移入對其所在的高等院校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對其所居住地的群體的影響等。
研究影響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心理因素,分析個體在再社會化過程中的行為習得過程及機制,有助于旅居者在跨文化適應中的心理預備,提高跨文化適應程度,而對跨文化適應的外部因素也應受到進一步關注。研究社會、文化、教育以及與當地人交往等外部因素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將有助于東道國從“他者”的眼光反觀自身,增強文化自覺意識。如何營造寬松的社會支持環(huán)境,促進旅居者的文化適應也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G03
]A
1003-4145[2011]04-0044—06
2010-11-12
王麗娟,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山東經濟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蔣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