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京,如果你沒有騎自行車、擠公交,坐地鐵的經(jīng)歷,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南京人,因為真正品嘗煙火人生的妙處,在那種零距離處才最真切,才會有屬于你自己的獨立判斷和人生感觸。
自行車:濃得化不開的懷舊情結(jié)
南京在歷史上是六朝古都,尤其是1929年的民國首都計劃的實施,讓“南京大馬路”聞名全國,如今在下關(guān)中山碼頭一帶,還可以看到歷史交通工具的影子,比如輪船、汽車、人力車等。據(jù)說,上世紀(jì)50年代初期,馬車就像現(xiàn)在的出租車一樣,在南京碼頭等著載客。60年代,南京還出現(xiàn)過“電車”,開起來有那種30年代默片的感覺。
記得上次我陪外地朋友去下關(guān)尋找老南京的痕跡,在大馬路附近竟找到當(dāng)年小火車的鐵軌,乘輪渡過江到浦口火車站,一眼就可見久違了的馬自達,在90年代這玩意南京滿大街都是。那年我路過南京就坐過馬自達,從那塊遮擋的油布向外看去,大街上很有葉兆言小說《1937年的愛情》里的味道。
不過,南京在全國最有名的還是滿城盡是梧桐樹,雖然前段時間“梧桐樹”成了敏感詞,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梧桐樹深深的眷戀。著名作家蘇童老師好像說過:在南京梧桐樹下騎車,相當(dāng)于享受廳局級干部待遇。1999年我剛從廣州來南京時,見到南京的女子皮膚都很白,百思不得其解,后來看到夏天那些遮滿天空的梧桐樹,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我相信每個來南京的人,大都有過騎自行車的經(jīng)歷。當(dāng)年來南京時我住在光華門附近,每天早上去珠江路上班,要騎車45分鐘。尤其是冬天刮風(fēng)下雨的早晨,有點孤立無援的酸楚,人也變得很脆弱。不過,我還算是一名樂觀主義者,每次途經(jīng)明故宮的午朝門,看見明城墻和大片的雪松,看見那些生機勃勃的晨練的人,立刻就有了騎車趕路的力氣。
由于經(jīng)常騎車上下班的緣故,我也會親眼目睹大街上許多不文明的現(xiàn)象:比如兩個騎車人擋道在路口聊天,明明是紅燈有人也要闖過去等等。當(dāng)時我就想,如果南京交通部門請我拍一部文明交通宣傳片,我一定會拍得入木三分,呵呵……
我是在蘇北縣城長大,對自行車有著很深的感情。18歲那年,曾有過從老家高郵騎到揚州來回路程的紀(jì)錄,也讓我許多年后體會到“青春是用來浪費的”這句話。記得我當(dāng)年結(jié)婚就是用自行車接新娘子的,放在今天就是裸婚的經(jīng)典場景。
在南京我也有過被偷車的經(jīng)歷,上世紀(jì)90年代在深圳曾有過這樣的流行語:沒有被偷過5輛自行車以上的人,就不能算是深圳人。相比之下,南京比深圳安全得多,你如果是被偷過兩輛自行車以上的人,肯定就是南京人了。
我曾先后采訪過昆曲演員單雯和施夏明,發(fā)現(xiàn)舞臺上的杜麗娘、柳夢梅,在生活中都是騎電動自行車,這讓我和他們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前幾天與一幫朋友吃飯,著名設(shè)計師陳衛(wèi)新告訴我,他剛買了山地車,動員我也買,一起“生命在于運動”。陳老師是個有多年駕齡的開車族,現(xiàn)在也改成上班坐地鐵看書,周末到東郊騎車,選擇的是健康自然的生活,真好!公交車:濃縮社會的世態(tài)人生
80年代初,我和老婆從小縣城來南京游玩,在靈谷寺坐公交車,因為人太多擠不上去,很多人竟從窗戶爬進去,雖然后來我們擠上了車,但黃同學(xué)卻把那件心愛的黑底紅花的上衣擠丟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像丟了魂一樣經(jīng)常嘀咕這件衣服(寫到這里請看官不要笑我們,那個年代都不容易)。所以一直到現(xiàn)在,我上公交車都是“讓列寧同志先走”,從不與其他乘客爭搶上車。
我寫這個丟農(nóng)事件絕不是給南京公交車臉上抹黑,其實南京公交車的線路在全國都是有名的。那年在北京采訪于丹,她就告訴我,早在80年代,她就來南京寫過關(guān)于南京公交車的報告文學(xué)。
南京的公交車線路比較合理,連有些偏僻的后街也通公交車,比如我坐304不但可以穿過大街小巷去夫子廟看燈,反方向還可去玄武湖的臺城看櫻花:比如我以前去南京五臺山先鋒書店買書,經(jīng)常坐152公交車回家,那種懷里抱著新書,看車窗外的燈火闌珊,很有人生豪邁的感覺。
坐公交車最大的優(yōu)勢是能讓你體會濃濃的煙火氣息,有許多東西是要通過比較才能鑒別,比如坐地鐵的人大都有點“裝”,一副凜然正坐的樣子,而上了公交車人一下子就放松了,比如兩位南京大媽大聲聊家常,全車人都可聽見;比如聽到孩子相互打鬧的笑聲,有點自家客廳的感覺。我坐公交車特別留意那些外地來的小夫妻。他們抱著孩子,讓我看到我們當(dāng)年來南京旅游的影子。至今我還記得那年我們夫婦輪流抱著熟睡的兒子,從新街口走到鼓樓的情景。
人的眼睛是有毒的,在公交車上外地人和南京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我沒有半點歧視的意思),比如有人喜歡站在車門口,比如有人坐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比如有人從前門下車等等,都是外地人可愛的舉動。南京人在公交車上罵人最毒的話就是:你有沒有坐過公交車啊!
那年我從拉薩回南京的第二天,經(jīng)過漢中門時所坐的大巴突然熄火,也許我身上還帶有青藏高原的純樸氣息,立即跳下車與司機推車(跟著也下來幾個男乘客),因為人手不夠,我就招呼車上其他乘客下來,居然滿車人裝聾作啞,連看我的眼神都是奇怪的!
我始終認(rèn)為想寫點文字的人,是應(yīng)該體驗坐公交車的感覺,因為它就是濃縮的人生。
總的說來,坐公交車還是利大于弊,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看美女,這種看不用刻意,無須左顧右盼,美女就會不斷涌進你的視線。我始終認(rèn)為,在公交車上看到的美女,與寫字樓電梯上看到的美女是不一樣的,因為人只有下班到公交車上才是放松的狀態(tài),呈現(xiàn)出天然的東西。
以前我坐29路公交車上班,沿途都可看見打扮精致的美女,最后大都在長江路那個貿(mào)易大樓下車,我甚至懷疑那棟大樓就是美女大本營。有次我在MsN上,與北京大名鼎鼎的名編魏老師聊起這個場景,聊完后他連來南京打文化工的念頭都有了。魏老師當(dāng)年是全國身價最高的編輯(年薪70萬),魏老師敢于放棄高薪進一步說明:金錢真不是萬能的!
我的朋友、杭州著名作家孫昌建曾寫過一篇《杭州美女地圖》,威震江湖。我其實一直也想寫篇《南京美女地圖》好混點稿費。但前段時間兒子結(jié)婚,作為已經(jīng)升級的老克就不太方便操作這件事了,只好作罷!
地下鐵:讓我身體飛翔的翅膀
我家現(xiàn)在住東郊的仙林,地鐵二號線未通之前,我坐公交車去上班總有山高水長的感覺。自從去年夏季通了地鐵后,只要30多分鐘車程,就能把我送到珠江大廈上班。從這點來說,等于把我家房子向市中心移了5公里。
每天清晨七點多,我從我家小區(qū)出發(fā),向南步行三百米就到了二號線學(xué)則路站,這個站在網(wǎng)上一夜成名,緣于那個在地鐵上秀鋼管舞的女孩,每次她都是從學(xué)則路開始起跳的,其實這個站應(yīng)該叫南師大站。起路名就像起人名,還是要便于記憶才好,在我家小區(qū)附近有好幾條路,分別叫學(xué)衡路、學(xué)則路等,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懷疑當(dāng)初起路名的人肯定是八股文讀多了。其實文字這東西,不能裝,還是要有利于表達,我喜歡誠懇、淺顯的文字。
進了地鐵站,我都會取一張免費的《東方衛(wèi)報》,然后坐在地鐵上隨便翻翻,我抬頭看見滿車廂的人都在看報紙,這個場景要用手機拍下來發(fā)到圍脖上去,會讓國內(nèi)外網(wǎng)民又妒忌又羨慕——南京滿城盡是讀書人!呵呵!
我在北京,上海、廣州都體驗過地下鐵的味道,南京是中國大陸第五個擁有地鐵的城市,也就是說,五個城市的地鐵中我已坐了四個,可見我是一個很潮的人。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于丹老師說過:“南京每塊城磚下都可以踩疼一個故事?!北热缥颐刻熳亩柧€,就會從地下穿越中山陵風(fēng)景區(qū)、明城墻,六朝建康城地下遺址、明故宮遺址,西華門、下馬坊,江寧織造府等歷史遺跡。有時我坐地鐵有意閉上眼睛,會有穿越時光遂道的感覺。每天早上上班前夕,如果你在地鐵上看到有個老男人,埋著頭不戴眼鏡看書(因為老光,看書不戴眼鏡),那就是老克同志!我在地鐵上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看到書中一段妙文,抬起頭來,環(huán)顧四周,躊躇滿志,一派庖丁解牛的感覺。
從學(xué)則路站到大行宮站整個車程大概半個小時,從大行宮出口出來,就是南京圖書館,站在那里可看見滿街的參天梧桐,那種滿當(dāng)當(dāng)?shù)?、枝繁葉茂的氣勢,讓人打心眼里喜歡這個城市。沿著太平北路可穿越1912街區(qū),雖然是早晨,似乎還可以嗅到昨夜燈紅酒綠的氣息。其實在1912街區(qū)中,只有路邊的兩座小樓是原汁原味的民國建筑。每次我從它面前經(jīng)過時,都會下意識地用手撫摸一下。也許南京的文化、南京的妙處,有時是要伸出手來撫摸一下的!
我很喜歡沿途地鐵站不同主題的裝修風(fēng)格,比如明孝陵苜蓿園站里的柱子上,就是梁祝、天仙配,西廂記等愛情主題的壁畫。感謝設(shè)計者的良苦用心,因為從苜蓿園站出來,就是東郊風(fēng)景區(qū)梧桐林陰大道,我喜歡的青年旅館、四方城、梅花山和美齡宮都在這里。從這點來說,苜蓿園站是標(biāo)準(zhǔn)的“愛情小站”。以前,我在外面應(yīng)酬吃飯或喝茶,到了晚上九點就要趕末班車去仙林,實在來不及就打車,50元掏出去甚至比喝壺人參烏龍茶還貴啊。如今二號線地鐵站晚上延遲到1^點,吃飯喝茶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彈指一揮間,我已經(jīng)在南京生活了14年,自行車、公交車、地鐵記載了像我這樣普通市民的人生變遷。哪天我真的老了,腿腳也不利索了,就坐在兒子的車上看看報紙,或閉目養(yǎng)神——追憶逝水年華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