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秀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探索,與他人合作交流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yǎng)。
一、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索交流氛圍
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把。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展示自主探究的結果。例如,當學生出錯時,具有合作意識的老師不會簡單地說:“錯,請坐下。”她會親切地說:“有其他想法嗎?”“想想看,準備請誰來幫你?”在這樣民主的氛圍中學生肯定愿意積極思維,探討交流。又如,在數學例題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都是教師分析講解,板書示范,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一遍遍強調,但效果并不明顯。我在教學時先請大家嘗試練習,然后叫各組選出“醫(yī)生”進行“會診”。大家在探究中感悟到做題中的種種失誤,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解決,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二、重視問題設置的層次,培養(yǎng)合作參與意識和探究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這種需要更為強烈。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們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理解相差很大,這就需要教師精心備課,設計問題層次,使不同的學生學有所獲。例如,在教學整式乘法中“平方差公式”的具體運用時,我設置了一組數字計算題:6×8=72-1,7×9=82-1,9×11=102-1。
要學生先獨立計算,再考慮下列問題:
通過計算,觀察這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點?
從以上計算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如何用字母表示這一規(guī)律?
你能說明它的正確性嗎?
對第一問,學生很快就能得到答案,但有一部分學生對共同規(guī)律無法表述清楚,這時就可以分小組探究交流。學生經過探索交流很快發(fā)現(xiàn):第一個式子中的兩個數是第二個式子中因數的前一個數和后一個數。有的學生把這種關系嘗試用三個字母表示:m·n=a2-1,m對應6,n對應8,a對應7,這時再啟發(fā)學生m、n、a的大小有什么關系,能否用一個字母表示。學生馬上就能得到m=a-1,n=a+1,則這一規(guī)律可用字母表示成(a-1)(a+1)=a2-1這種形式。
由前面的問題接著讓學生考慮,式中的1換成別的數是否成立?學生經過研究實驗,發(fā)現(xiàn)應是(a-1)(a+1)=a2-1,這樣換成別的數也是成立的,從中就得出了平方差公式。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隨著一個個問題的展開討論,問題的真面目被一層層揭開,學生在探索、交流、反思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的體會加深了,并且學生自己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學習興趣大增。這種良好的情感體驗又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投入到新一課的探究中去。
三、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兒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對新異事物具有強烈的探究欲。因此,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系統(tǒng)材料和問題開展研討和交流,這樣學習好的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中等學生可以鍛煉,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指導,群體之間可以發(fā)揮互補作用。
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中的“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時,我讓學生拿出活動角,動手操作:
使活動角變大,邊是不是也變長?
使活動角變小,邊是不是也變短?
用剪刀把角兩邊剪短,角發(fā)生變化了嗎?
學生自己操作后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突破難點,掌握知識,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新課程強調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探求的過程中要面臨問題和困難、挫折和失敗,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們切實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努力營造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間,放手讓學生去做,相信我們的學生定會是真正創(chuàng)新人才的后備軍。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霍城縣清水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