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特
我們不僅常常聽到,并且已十分適應和習慣了這樣的詞語,即每當要做一件大事時,運作策劃中會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理所當然稱之為“大造輿論”;至于很多商業(yè)或娛樂行業(yè)的炒作中,更把“大造輿論”作為重要手段。
但是,輿論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來的,絕不是輿論。
上溯歷史,中國確有“大造輿論”的傳統(tǒng),如我們最熟悉的陳勝要稱王大楚,就讓親信裝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鳴,發(fā)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叫聲。還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也是由親信制造“今皇帝弱,不能親政,我們?yōu)閲Яζ茢?,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再出發(fā)北征”的輿論,然后將皇袍加在假裝醉酒的趙匡胤的身上。執(zhí)政者制造輿論的最經典例證,是袁世凱的兒子袁克定專門給他老子制作的一份報紙,這份報紙大量制造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輿論”。袁世凱于是放心大膽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結果也加快了走向覆滅的步伐,創(chuàng)造了一個王朝壽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紀錄”。此外,如希特勒的宣傳部部長戈培爾,薩達姆的宣傳部部長薩哈夫,都是“大造輿論”的高手。這種“大造”,確有一時之效,而最終的效果是制造了自己的覆滅。
有位英國記者說:“‘四人幫覆滅的原因之一,是自己被自己制造的輿論迷惑了!”這句話揭示了一條規(guī)律:熱衷于“大造輿論”者的心理前提,是對于“大造輿論”的一種依賴性迷信,總以為這種按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來的“輿論”,具有神奇的魔力,一定能夠“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殊不知,這種人為“大造”的輿論,會有一時之效,歸根到底卻是始于欺人而終于自欺。輿論的本質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棄人民,才需要“大造輿論”,其結局亦不言而喻。
當然,如何對待輿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民眾不是一個一元化群體,他們的意見不會單一,而是所謂“眾說紛紜”。執(zhí)政者如何把握輿論所體現(xiàn)的導向,是一個嚴峻考驗。這種考驗尤其表現(xiàn)在面對那些在觀念和訴求上與執(zhí)政者既有理念相左,甚至相反的輿論。對此,首先必須堅持“我雖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尊重你的發(fā)言權”的基本民主原則,用歡迎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輿論,甚至是反對自己的輿論。沒有這一條制度性保障,所謂“民主”的本質,依然是專制。那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無論怎樣遮掩,終究要露出頭來。而這,正是“大造輿論”的肥沃土壤。
半個多世紀以來,于國于黨最有益的輿論,莫過于1957年前后的“右派言論”和1976年的“天安門詩歌”所代表的輿論。這些輿論,曾因被打壓而導致黨和國家付出慘重代價;也曾因執(zhí)政者“從善如流”,認同了這些輿論,而使中華民族受益匪淺。
即使是真正錯誤的輿論,壓也絕非良策。錯誤輿論帶給執(zhí)政者的是清醒,何其寶貴!更要知道,“殺雞給猴看”的實際效果,是猴也乖得沒有了聲音,因為誰能保證自己開口就是真理?更何況真理也需要認識過程,并非說出來就被認同。
在制造出來的“輿論”大行天下時,有過一個準確表述:“輿論一律。”在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中,反右派、反右傾、大躍進、大煉鋼鐵、大辦人民公社,轟轟烈烈,后果是什么,不說大家也明白。
網絡固然也可以利用來“制造輿論”,在網絡上人們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來的“輿論”;但人們同樣可以在網絡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載著民心、民情、民意的輿論??梢院敛豢鋸埖卣f,網絡使輿論發(fā)揮出這樣的功能,在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沒有網絡,南京市江寧區(qū)那位房產局局長的貪污行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來嗎?沒有網絡,弱女子鄧玉嬌會獲得無罪判決嗎?網絡使輿論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獲得了難以阻擋的發(fā)揮,它送給輿論最重要的禮物就是:難以阻擋!
【原載2010年第19期《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