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仙
踏著初夏的雨,沐著初夏的風(fēng),沿著觀音茶香,一路走進(jìn)感德。
叫著感德這個溫暖的名字,心也變得柔軟,似乎是寒夜中的爐火,似乎是火夏里的清風(fēng)。執(zhí)著一盞感恩戴德的心燈,千百年茶香依然香醇。南宋愛國詩人謝枋得,千年之前尋得此地,放棄了功名利祿,隱姓埋名,在此教化村民,教導(dǎo)民眾開墾荒地,種植茶葉,植下一善緣。從此,漫山遍野的茶樹,生長著豐稔生活的希望,祖祖輩輩取之不盡的生命源泉。
一位純粹的詩人,只是給村民一點(diǎn)智慧與想法,受到惠澤的茶農(nóng),心懷感恩之情,把詩人尊奉為茶王公。明成化五年(1469年),槐植村民集資興建茶王公祠,詩人謝枋得成為感德茶神,每年春季,舉行隆重的正順尊王金身巡境活動,演繹成濃濃的感恩民俗。每一杯茶湯里,都有詩意裊娜……
今夜,我在槐川村,茶農(nóng)陳兩固已燒開了水,三款不同韻味鐵觀音,被請入高潔的蓋碗中,輕輕搖動,有美妙如鐵器敲擊的清脆聲“當(dāng)當(dāng)”傳來,似古老的音樂,辨聽,緊結(jié)沉重的觀音品質(zhì)回響耳邊。
懸壺高沖,有高山流水的意境。此刻,我們聞到幽雅之香,似天外來;屋外,聲聲蛙鳴,帶領(lǐng)我們返回童年,還有輕柔雨聲,和著蛙鳴韻律,譜寫一曲鄉(xiāng)音。
出湯。同為陳兩固制作,三款觀音,卻有不同顏色,淡綠、淡黃,一泡更接近于無色,我們拿起茶匙,將茶湯舀入茶盞,端起,靠于唇邊,輕啜,醇厚甘鮮的茶湯,在舌尖口腔游走,每一陣呼吸,都有吹氣如蘭之感。觀形、聽聲、察色、聞香、品韻,完成一次鐵觀音之旅。
這是一個美妙之夜,在初夏淺淺雨聲里,茶告訴我們德與恩,在品呷間,感德之情從心中泛起……
應(yīng)該是初夏,汴京城還不太熱,宣和殿內(nèi),你在品茗,只有品茗,能化解你心中的焦慮。宮廷中的勾心斗角,爾虞我詐,讓你內(nèi)心無法平靜,只有茶,可以沖和你內(nèi)心世界不安。貴為天子,可你無以傾訴,只有茶,還是茶。在茶中,你找到自己另一個世界。公元1107年的一天,你用一手漂亮的瘦金體,完成了《大觀茶論》。這個叫趙佶的皇帝,應(yīng)該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級別的茶專家。
深宮中歲月,茶是朋友,茶是不用提防的朋友。在啜飲中,與你訴說如何抑制浮躁,在茶的世界里,會有澄明的思路伸展,治國不行,你卻是帝王中的書畫大家,有多少茶,給你以靈感……
學(xué)會觀形察色。在感德,沿街而下,看茶商茶客們手捧干茶,深情地吻,虔誠地嗅,然后沖泡,然后靜觀,然后細(xì)品。似佛教徒,放下一切,物我兩忘,只有茶,只有茶中蘊(yùn)含的韻。
安溪,是泡在茶中的一把壺,所有茶山,都是不老的少女,永遠(yuǎn)那樣青春,永遠(yuǎn)那樣曼妙。
只是小小的一片茶葉,把安溪帶到神州大地,鐵觀音,成安溪綠色名片。鐵觀音漂洋過海,沿著千年閩商之路,改變世界品茶老觀念,干茶里藏著一個綠色乾坤。音韻里,有春江花月夜,有秋月柔情似水。
是幾縷觀音芬芳指引,我們走進(jìn)安溪,滿目翠綠是一嶺嶺層層梯田,如一架架巨型鋼琴,在采茶姑娘纖纖素手波浪一樣起伏中,彈奏出清和樂曲。一株株茶樹,都是千手觀音化身,普度眾生,是觀音精神。
親愛的,我想做一片茶葉,生長在安溪,假如有緣,我會是你唇邊幾縷清香,撫慰你的不安,平定你的憂煩。
千百年歷史風(fēng)云,有多少仇恨消弭在杯茶間。春香秋韻,放送觀音大愛,一杯在手,輕啜細(xì)咽,春山在胸,秋野在胸。
安溪是一片片茶葉,安溪是一杯杯香茗,鐵觀音組成一條香浪奔涌河流,抵達(dá)心靈,潤澤干涸,茶路不再遙遠(yuǎn)……
茶和天下,禪茶一味。是平和心緒的召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佛偈。多少高尚智者,在茶中找到人生答案。
林語堂說:只要一只茶壺,中國人走到哪里都是快樂的。魯迅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茶,一次次端起,一次次啜飲,心性和雅,不同的人,都會找到自己的安寧。
吃茶去!在茶中,讓生活慢下來,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