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駿
邢臺市區(qū)里有座豫讓橋,要想了解豫讓橋,首先要了解豫讓其人。據(jù)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豫讓系春秋時期晉國人,曾在范昭子、中行文子手下做事,表現(xiàn)平常。后來又投靠智伯,受到智伯的器重和寵愛。智伯是晉國的六大公卿之一,他擅權(quán)國政,專橫跋扈、巧取豪奪、仗勢欺人,強行索取趙襄子的封地,遭到趙氏拒絕后,便聯(lián)合魏桓子、韓康子要將趙氏消滅。趙襄子與韓康子、魏桓子同為晉國卿相,其封地就是現(xiàn)在的邢臺,所以人稱襄國。趙襄子說服韓、魏二人聯(lián)合將智伯消滅,把晉國一分為三,就是史書上常說的“三家分晉”,從此歷史便拉開了戰(zhàn)國兼并攻伐的序幕。智伯滅亡之后,豫讓感到曾未有過的失落和沮喪,經(jīng)過深思熟慮,痛下決心,不惜一死來報答智伯的知遇和厚愛之恩。于是便改名換姓,懷揣鋒利的匕首,輾轉(zhuǎn)數(shù)百里來到襄國的都城(即現(xiàn)在的邢臺)。為了掩人耳目,他首先扮作犯罪后被判刑服勞役的人,騙過保安混入襄都的宮殿里打掃廁所,等待機會刺殺趙襄子。一次趙襄子去廁所時,心中突發(fā)不祥之感,便派衛(wèi)兵進行搜查,當場將豫讓抓獲并搜出匕首。經(jīng)過嚴厲審問,豫讓交待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憤怒的部下要將其殺掉,但趙襄子被豫讓的忠誠和義氣所感動,下令將其釋放。后來,為了不再引起人們的注意,豫讓在身上涂滿油漆,讓皮膚長滿惡瘡,又吞吃木炭,使嗓子變得喑啞,運用各種殘酷的辦法折磨自己,令人目不忍睹,就連自己的妻子也不敢相認,扮作乞丐沿街討飯,尋找機會報仇。和他交情深厚的一位朋友,被豫讓的精神所感動,背地里勸說他委曲求全,偽裝奉承去投靠接近趙襄子,等待機會將其殺掉。豫讓婉謝了朋友的一片美意,他認為,為人臣者不能有二心,采用不正當?shù)氖侄坞m能達到目的,但不光明正大,會讓后世恥笑!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打探,豫讓得知趙襄子要去北部視察,便買了一把長劍,提前藏在趙襄子必經(jīng)的一座石橋下。趙襄子一行來到橋前,所乘的戰(zhàn)馬突然受驚嘶叫,襄子斷言必有刺客,其部下將暗藏在橋下的豫讓團團圍住。趙襄子問豫讓:“范昭子、中行文子被人殺了,你不為他們報仇,為何只為智伯報仇,單獨與我為敵呢?”豫讓答道:“他們以平常人待我,我就以平常人報答他。智伯以國士待我,我就以國士報答他。”豫讓平靜地說:“我知道今死無疑。君子成人之美。在我死之前請您把衣服脫下來,讓我用劍劈砍,則死而無憾?!庇谑勤w襄子將衣服讓衛(wèi)士遞給他。豫讓運力三次高高跳起,揮劍直劈下去,然后長嘯一聲自刎而死。史書記載:“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此橋從此被人們稱作豫讓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