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菁 譚文艷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 S)于1971年由Zung編制[1],是了解焦慮癥狀的自評工具,在心理科應用頗多,但近20年對該量表中文版心理測量學性質的研究不多見。因子分析方法作為一種對多維隨機向量進行綜合的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是評價量表結構效度的較為公認的方法。目前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運用較多,但因其樣本依賴的特點,使得該方法得到的結論不穩(wěn)定,驗證性因子分析具有理論檢驗和確認的功能,將EFA和CFA 2種因子分析方法結合起來,進行交叉驗證,可以較好地保證量表所測定的確定性、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因此本研究就采用2種方法相結合,研究SA S中文版的因子結構特點,為其在心理科臨床分析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1.1 對象 對本科室2006年5-12月的就診病人隨機抽取228名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223份,有效率為97.8%,其中男95名,女128名,年齡16~67歲,平均(33.5±12.7)歲。所有患者符合CCMD-3的疾病診斷標準,在各類精神疾病中,情感性精神障礙104例,神經癥患者52例,應激相關障礙31例,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17例,分裂癥及其相關精神病性障礙10例,其它9例。
1.2 研究工具 所有樣本均采用個別自評,工作人員統(tǒng)一指導語,要求被試人按指導語作答,當場收回問卷。SA S量表共[2]20個條目,按癥狀出現的頻度分為4級評分,其中15個為正向評分,5個為反向評分,若為正向評分題,依次評為粗分1,2,3,4分;反向評分題則為4,3,2,1分,粗分×1.25等于標準分。
1.3 統(tǒng)計方法 對所有數據進行編碼,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包輸入電腦,建立原始數據庫。先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然后把析取的因子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進行驗證,驗證性因子分析在軟件L iser 18.7中進行處理,采用的參數估計方法為極大似然法,通過考察數據與模型之間的擬合程度,檢驗量表的理論結構。
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2.1.1 主成份分析 本研究對223份SA S測評結果進行KMO and Bartlett球形檢驗,KMO統(tǒng)計量為0.853,偏相關性很弱,非常適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型檢驗P<0.01,也提示適于因子分析。先進行未旋轉法主成份分析,根據kaiser法,即特征值≥1.0的標準得到4個因子,特征根分別為5.49,1.96,1.52,1.12,分別解釋27.46%,9.82%,7.60%,5.58%變異,累積貢獻率50.46%。
2.1.2 斜交旋轉結果 初始負荷矩陣經斜交旋轉變換,迭代6次后,各項目的因素負荷發(fā)生了變化。根據因子負荷的大小最終歸為4因子:因子1包括焦慮,害怕,驚恐,發(fā)瘋感,惡夢;因子2包括不幸預感,乏力,靜坐不能,睡眠障礙;因子3包括呼吸困難,尿意頻數,多汗;因子4包括手足顫抖,軀體疼痛,心悸,頭昏,暈厥感,手足刺痛,胃痛消化不良,面部潮紅,見表1。
表1 斜交旋轉因子負荷矩陣
2.2 驗證性因子分析 對SA S 4因子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觀察實際測量數據對理論模型的擬合程度。得到以下結果:χ2(擬合優(yōu)度檢驗)為262.61(P>0.05),表示數據與模型的擬合好,RM SEA(近似誤差均方根)為0.052(自信區(qū)間0.04~0.063)。因第8個條目乏力對第一因子和第四因子的M I(修正指數)分別為23.9和20.8,因此再對同時放入因子1和因子4的模型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RM SEA為0.046(自信區(qū)間0.033~0.058),其他指標CF I(非范擬合指數),TL I(比較擬合指數)也較前者更理想,見表2。
表2 模型的擬合指標
用因子分析方法來評價量表的結構效度是一個比較公認的方法。而因子分析可分為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兩種。以心理精神科患者為樣本,聯合探索性因子分析與驗證性因子分析研究SA S因子結構的不多見。本研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選用斜交旋轉[3],因其既容易解釋因子,同時也確保了因子間的簡單結構,更重要的是,允許因子間相關更符合實際情況。
本研究得到SA S為4因子模型,與國內外大多數的結論較一致[4-5],在因子歸屬上則有所不同,軀體癥狀較集中在1個因子4中,因子1為焦慮的情緒體驗,因子3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因子2以運動性不安為主,正向提問,反向計分條目均在因子2和因子3中,提示因子結構可能與計分方式或提問方式有關。結果中發(fā)現尿意頻數出現負數,與實際焦慮出現的癥狀有些不好解釋,考慮是否與提問計分方式或樣本的代表性有關。
由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具有樣本依賴性特點,為了驗證SA S是否呈現4因子結構,本研究對目前報告的4因子結構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選用χ2/df,RM SEA,CF I,TL I作為評價模型擬合程度的指標,結果均顯示4因子模型的擬合較好。分析結果中發(fā)現乏力可能同時歸屬在因子1和因子4會更恰當,因此對調整后的4因子模型再做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擬合更理想,因此認為,乏力這個條目即能反映焦慮體驗也是一種軀體不適,因此歸屬因子1和因子4中結構中會更理想也便于解釋。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得到SA S在心理疾病樣本中呈現4因子結構,認為該量表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
[1]ZungW W K.Aratia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371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8-41
[3]Fabrigar L R,Wegener D T,MacCallum R C,et al.Evaluating the use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J].Psychological methods,1999,4:272-299
[4]劉賢臣,唐茂芹,彭秀桂.焦慮自評量表SAS的因子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1995,21(6):359-360
[5]OlatunjiB O,Deacon B J,Abramowitz J S,et al.Dimensionality of somatic complaints:factor structure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J].J Anxiety Disord,2006,20(5):54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