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勝 劉超 胡澤龍等
摘要:通過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與出蟄活動調查分析,結果表明,越冬代成蟲主要集中在樹干基部翹皮內,次年2月份越冬蟲數明顯低于12月份越冬蟲數,當次年連續(xù)數日最低氣溫都在10 ℃以上時,越冬代成蟲才能轉移到懸鈴木下層葉片。成蟲通過24 h低溫處理, -6 ℃、-7 ℃、-8 ℃、-9 ℃、-10 ℃下其平均死亡率分別為21.11%、34.44%、51.11%、78.89%、100.00%。
關鍵詞: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溫度;死亡率
中圖分類號:Q968.1;S4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6-3290-0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intering and Reviving of Corythucha ciliata(Say),
and Temperature
XIA Wen-sheng1,LIU Chao1,HU Ze-long2,DONG Li-kun1,OU Ke-fang1
(1.Wuhan Botanical Garde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81,China;2.Wuhan Heping Park,Wuhan 430081,China)
Abstract: Analyses on the wintering and reviving of Corythucha ciliata(Say) showed that overwintering adult mainly gathered in the bark at the base of the trunk. The number of overwintering adult in February of the following year was lower than that in December the same year. Overwintering adult moved to the foot of leaves when the lowest temperature was above 10℃ for several days in the next year. After treated by the low temperature for 24 h, the mortality rate for the adult at -6℃,-7℃,
-8℃,-9℃, and -10℃ were 21.11%, 34.44%, 1.11%, 8.89%, and 100.00% respectively.
Key words: Corythucha ciliata(Say); wintering; temperature; mortality rate
懸鈴木方翅網蝽[Corythucha ciliate(Say)]2002年在我國最先發(fā)現于湖北省武漢市,2006年鑒定其種名[1,2],國家林業(yè)局隨即將其增列入我國林業(yè)危險性有害生物名單,該蟲在湖北、浙江、江蘇、四川、湖南、河南、貴州、上海和重慶等省(市)皆有發(fā)生[3-5],危害我國城市行道樹之王——懸鈴木。浙江省和四川省對該蟲進行了風險分析,并評定為中度危險有害生物[6,7]。盡管該蟲的成蟲飛行能力不強,但國內較多文獻證實該蟲的傳播速度較快,現已擴散蔓延到整個長江流域,其主要原因是該蟲隱蔽性好、耐寒性強、繁殖系數高,有利于人為遠距離傳播、大地域范圍發(fā)生及在入侵地頻繁暴發(fā)。從武漢市多年來懸鈴木方翅網蝽發(fā)生情況來看,每年的冬季氣溫與該蟲發(fā)生有密切關系,據劉亞軍等[8]測定的湖北荊州種群和河南鄭州種群的5日齡成蟲的結冰點和過冷卻點可達-18 ℃、-21 ℃,美國學者Halbert等[9]也記述了該蟲可以抵御-23.3 ℃的低溫。所以,開展懸鈴木方翅網蝽的防控有必要了解溫度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與發(fā)生的影響,以做好早期防治工作。
1材料與方法
1.1室外越冬調查
調查地點:武漢市中山大道、東湖路、徐東路3條路段;調查時間:2008年12月10日和2009年2月5日;調查方法:每條路段隨機選?。粗陸意從荆ㄓ⑼瑢潴w主干分成兩段調查,下部為樹干距基部1.5 m以下,上部為樹干的1.5~2.0 m,調查樹體的高度與胸圍,記錄每棵樹上部和下部越冬成蟲的數量,計算越冬成蟲的蟲口下降率。
1.2室內低溫適應能力測試
采集懸鈴木方翅網蝽第二代高齡若蟲,用懸鈴木嫩葉飼養(yǎng),待若蟲羽化為成蟲后,挑取健康蟲體放入SPX-150C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處理24 h后取出,并讓蟲體在室溫下(25 ℃)恢復2 h,檢查蟲體的死亡數。試驗設定0 ℃、-5 ℃、-6 ℃、-7 ℃、-8 ℃、-9 ℃、-10 ℃ 7個溫度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每個重復的供試蟲數為30頭。
1.3始發(fā)與溫度的關系
2009年4月和2010年4月,選取東湖路的懸鈴木進行定點調查,東湖路雙排懸鈴木,一排臨靠東湖水面,一排臨靠武漢大學珞珈山,樹體胸徑50 cm左右、樹高20 m以上,沒有開展過懸鈴木方翅網蝽防治。調查選取16株懸鈴木,每隔3 d 1次,主要觀察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代成蟲的活動情況,同時記錄每天的最低氣溫。2010年調查時,在每株樹干距地1.5 m處用粘蟲膠涂刷一圈30 cm寬膠帶,定期觀察膠帶上貼蟲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懸鈴木方翅網蝽室外越冬
在武漢地區(qū)當氣溫的低溫達10 ℃左右時,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開始尋找越冬場所,每年11月中下旬為該蟲的越冬高峰期,其最主要越冬場所為懸齡木主干或主枝的駁皮和縫隙或落葉,而行道上的落葉大都被清掃,只有少量綠帶中殘存有落葉,所以本次調查蟲數為樹干上成蟲的越冬情況。
調查數據(表1)反映了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的三個層面:一是調查的3條路段以東湖路越冬蟲量最大,平均每株蟲量為626.0頭,徐東路越冬蟲量最少,平均每株蟲量為59.3頭,說明該蟲越冬蟲量與樹干的胸圍大小有關,樹干越粗,樹體的駁皮和縫隙越多,提供給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場所多,樹干細,其樹皮光滑,駁皮大都脫落,能提供的越冬場所少,故越冬蟲量低;另外,在同一路段不同樹體上的越冬蟲量有很大差距,這與在同一路段不同植株受該蟲危害程度不一致的實際情況相吻合。二是從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樹干不同部位的越冬蟲量來看,在樹干下部越冬的蟲數明顯高于上部,越冬前期(2008年12月10日)樹干上部越冬蟲數只有下部的35.5%~37.4%,在越冬后期其百分比則是更小,最小值為東湖路樹干上下部蟲量比,為5.8%。三是3條路段懸鈴木方翅網蝽調查數據表明,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通過越冬后蟲口數量皆有明顯下降,徐東路蟲口下降率為77.22%,中山大道為73.06%,東湖路為38.90%。引起越冬成蟲蟲口數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如越冬場所、天敵種類和數量、人為干擾以及氣候因素等,但其主要原因是氣溫的變化。徐東路、中山大道分別是武昌和漢口的中心道路,冬季小環(huán)境氣溫變化頻繁,東湖路則是武昌東湖景區(qū)道路,地理位置靠山臨水,小環(huán)境內氣溫變化較為穩(wěn)緩,因此東湖路越冬蟲量多,其越冬蟲口下降率小,越冬后期樹干上下部位越冬蟲口比最小。
2.2懸鈴木方翅網蝽低溫適應能力測試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武漢地區(qū)以成蟲越冬,武漢地區(qū)歷史極端低溫為1977年的-18.1 ℃。2008年初,武漢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持續(xù)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氣候事件,期間共出現4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過程,最低氣溫為-5.2 ℃,持續(xù)低溫從2008年1月12日至2月3日,共22 d[10]。雖然其極端低溫不強,但從其前3年(2004~2007年)與后3年(2008~2010年)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武漢市總體發(fā)生程度來看,后3年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fā)生程度明顯下降;對此,本次室內低溫適應能力測試也可進行佐證(表2)。成蟲通過24 h低溫處理,在0 ℃下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未見死亡;當低溫達到-5 ℃時,成蟲出現死亡,平均死亡率為7.78%;隨著溫度進一步降低,其成蟲平均死亡率明顯上升,-6 ℃、-7 ℃、-8 ℃、-9 ℃下其平均死亡率分別為21.11%、34.44%、51.11%、78.89%;當低溫達到-10 ℃時成蟲全部死亡,死亡率達100.00%。7種溫度處理間成蟲平均死亡率的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其中-10 ℃、-9 ℃、-8 ℃、-7 ℃、-6 ℃、-5 ℃各處理間平均死亡率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說明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雖然可以抵御短暫的-20 ℃以下的理論低溫,但持續(xù)低溫對成蟲造成死亡是明顯的,特是在-5 ℃以下時。而武漢地區(qū)冬季低溫在-5 ℃以下的年份不多,大多年份冬季低溫為-3~-1 ℃,符合懸鈴木方翅網蝽發(fā)生的越冬溫度條件,每年需要結合冬季低溫情況做好該蟲發(fā)生程度預測。
2.3始發(fā)期與溫度的關系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武漢市一年發(fā)生5代,發(fā)生期最長可達9個月,全年通常在6月上旬、7月中旬和10月上旬出現3個發(fā)生高峰期,以7月中旬發(fā)生量最大。該蟲在早期防治容易且效果明顯,后期防治難度較大。為實現防治越冬代成蟲,控制第一代若蟲,試驗連續(xù)調查、觀察了2009年和2010年東湖路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代成蟲活動情況。從氣溫曲線圖(圖1)看出,2009年4月份日最低氣溫大致呈平穩(wěn)上升,4月8~14日最低氣溫均高于14 ℃,雖然在4月15~19日的最低氣溫有較大變化,但最低氣溫仍為14 ℃,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代成蟲的活動沒有明顯影響,2009年調查記錄4月7日在東湖路懸鈴木樹干上首次發(fā)現有越冬代成蟲爬行,4月13日在樹冠下部葉片上發(fā)現成蟲,同時樹干上也有不少成蟲爬行,4月19日后樹干上就看不到成蟲了,大都已經上樹為害葉片。2010年4月份氣溫變化較大,4月7~10日最低氣溫由14 ℃一下子降至6.5 ℃,然后在12日又回升到14 ℃,接著氣溫繼續(xù)下降,在4月17日最低氣溫為2 ℃,然后又慢慢回升,21日最低氣溫達到18 ℃,以后最低氣溫均在10 ℃以上;2010年4月16日以前在東湖路調查,樹干、葉片上均未見成蟲,粘蟲膠上未見懸鈴木方翅網蝽,一直到4月20日,樹干上才有成蟲爬行,下部葉片也有少量懸鈴木方翅網蝽,粘蟲膠上有成蟲,但駁皮下仍有大量成蟲,樹干上的越冬代成蟲活動到5月初才結束。可見,當最低氣溫達到10 ℃時,越冬代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開始出蟄活動,但是只有連續(xù)數日最低氣溫都在10 ℃以上時,越冬代懸鈴木方翅網蝽成蟲才能轉移到懸鈴木下層葉片,4月氣溫較低能推延越冬代成蟲上樹。因此,開展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代成蟲防治的最佳時期為4月中旬至5月初,具體時間要結合氣溫掌握。
3討論
通過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代蟲量調查、始發(fā)期與氣溫變化的相關觀察,以及室內較長時間不同低溫適應能力測試,發(fā)現越冬代成蟲在武漢經過冬季低溫后,蟲量顯著降低,導致越冬代成蟲數量降低原因存在多方面因素,但越冬溫度是影響懸鈴木方翅網蝽死亡與活動的關鍵因子。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份、不同小生境溫度存在差異,即使低溫相同,不同濕度、不同持續(xù)時間、不同蟲體性別、不同蟲體齡期,懸鈴木方翅網蝽個體對低溫的抵御能力也不一樣。所以,開展懸鈴木方翅網蝽入侵的區(qū)域可能性、危險性評估,發(fā)生區(qū)發(fā)生程度的監(jiān)測,以及年度該蟲的防治,都有必要結合地方氣溫條件,尤其是極端低溫、低溫持續(xù)時間、低溫變化幅度以及高濕低溫等方面作進一步細致研究。
參考文獻:
[1] 夏文勝,劉超,董立坤,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fā)生與生物學特性 [J].植物保護,2007,33(6):142-145.
[2] 李傳仁,夏文勝,王福蓮.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中國的首次發(fā)現 [J].動物分類學報,2007,32(4):944-946.
[3] 朱兵,李躍忠,鞠瑞亭,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浦東危害情況調查[J]. 上海農業(yè)科技,2008(4):100-101.
[4] 王福蓮,李傳仁,劉萬學,等. 新入侵物種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生物學特性與防治技術研究進展[J].林業(yè)科學,2008,44(6):138-142.
[5] 蔣金煒,丁識伯. 外來害蟲懸鈴木方翅網蝽的發(fā)生與危害[J].植物檢疫,2008,22(6):374-376.
[6] 朱云峰,蔣平,楊小豐,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在浙江的風險分析及防控對策[J].植物保護,2008,34(6):39-42.
[7] 陳小平,李映平,李濤,等. 懸鈴木方翅網蝽風險分析評估[J].四川林業(yè)科技,2009,30(1):59-61.
[8] 劉亞軍,李傳仁. 懸鈴木方翅網蝽越冬種群的過冷卻點測定[J].昆蟲知識,2009,46(6):898-900.
[9] HALBERT S E, MEEKER J R. The sycamore lace bug,Corythucha ciliata(Say)(Hemiptera: Tingidae)[J]. Entomology Circular(Gainesville),1998,387:2.
[10] 李蘭,陳正洪,周月華,等.湖北?。玻埃埃改瓿醯蜏赜暄┍鶅鲞^程氣候特征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8(3):29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