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與沉重:姜氏的抒寫情懷
——《讓子彈飛》的創(chuàng)作藝術
姜文導演的新作《讓子彈飛》不僅在國內(nèi)奪得票房佳績,而且口碑贊譽如潮,正如馬可?穆勒稱贊的那樣:“《讓子彈飛》不僅在商業(yè)上獲得勢如破竹的優(yōu)異成績,更重要的是,整部片子堪稱一部改變時代的標桿式電影”,并充分肯定《讓子彈飛》是一部驚世之作:“《讓子彈飛》一片可能會成為最為離經(jīng)叛道、風趣十足的當代‘意大利式西部片’”。
《讓子彈飛》 英雄主義 隱喻 幽默
賀歲電影《讓子彈飛》以張麻子/張牧之(姜文 飾)和黃四郎(周潤發(fā) 飾)的復仇、革命等矛盾發(fā)展變化為線索,講述的是民國北洋年間,花錢買官的馬邦德(葛優(yōu) 飾)攜同妻子(劉嘉玲 飾)上任新職。不料途經(jīng)南國某地之時,遭遇麻匪張麻子一伙伏擊,馬為保命,謊稱自己是縣長的湯師爺。為湯師爺許下的財富所動,張麻子變身假縣長,帶著兄弟們到鵝城上任。但是鵝城地處偏僻,南國霸主黃四郎(周潤發(fā) 飾)只手遮天,全然不將這個新來的縣長放在眼里。于是就有了一場土匪和惡霸的角力之爭。
《讓子彈飛》不僅在國內(nèi)奪得票房佳績,而且口碑贊譽如潮,正如馬可?穆勒稱贊的那樣:“《讓子彈飛》不僅在商業(yè)上獲得勢如破竹的優(yōu)異成績,更重要的是,整部片子堪稱一部改變時代的標桿式電影”,他用中國的瑟吉歐?萊昂內(nèi)來稱呼姜文,并充分肯定《讓子彈飛》是一部驚世之作:“《讓子彈飛》一片可能會成為最為離經(jīng)叛道、風趣十足的當代‘意大利式西部片’”。[1]
《讓子彈飛》這個土匪火拼惡霸的故事被姜文講得血脈沸騰、高潮迭起,能夠在大眾的視野中獲得普遍贊譽,同時成功地規(guī)避了中國電影審查制度中關于政治、社會、倫理等禁忌的因素,較少與中國電影的審查機構發(fā)生沖突與摩擦,這除了其緊促的情節(jié)和幽默的臺詞之外,在酣暢淋漓的觀影體驗和簡潔給力的流暢敘事背后,是處處機鋒暗藏的曖昧和隱喻,才能夠讓我們在子彈飛一會的功夫看出導演寓意在歡笑背后的沉重。
“讓子彈飛”。本片的片名,是我們能夠覺察到的第一處隱喻,把“子彈”比喻電影或者說是導演想要在劇里表達的主題,子彈出膛,技驚四方。但是這顆子彈并沒有直接射穿你的身體,在空中飛一會,讓你以為成功躲避/消除了這顆具有危險的物體,但是當你不知所措/洋洋得意之時,子彈鏗鏘有力地直接射入它想要到達的位置,然后讓你痛苦難當。
鵝城。此鵝非彼鵝,“鵝”通“訛”,訛詐、欺騙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這個城市就是人民任人魚肉的城市,也可以把這個看做暗線的證據(jù),是湯師爺訛騙張牧之,這根本就不是湯本該上任的城市。
黃四郎。財富和權利的掌控者。姜文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為我們揭開了整部電影的矛盾所在,黃四郎問他這樣做的目的是那么,張牧之說:你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對我很重要。那么換句話說就是:權和錢,對我都不重要,沒有你們這些掌權者,這個社會上就沒有絕對的權力,這點對我很重要。姜文想告訴我們的是什么?權力就是恐懼,權力就是施加給人民的畏懼,而對于人民來說,他們畏懼的,也根本不是黃四郎本人,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害怕的最高權力。但是一旦黃四郎(掌控者)被打倒,黃四郎家那個千瘡百孔的鐵門根本沒有任何辦法阻擋民眾的力量,民眾自會拿走屬于自己的東西。
另外姜文還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觸及了當代中國深刻的社會問題,批判國民劣根性。
下跪意識。衙門里馬縣長/張牧之痛打黃四爺?shù)奈渑e團練教頭,衙門外,是一群光著膀子,只穿了一條褲子,看熱鬧的民眾,他們沒有是非黑白分辨的能力,見到縣長(權力的象征),立馬跪下來,縣長喝令其起,說要還大眾一個公平,此時一群光膀子又齊刷刷地跪下,口中直呼“青天大老爺”??h長繼續(xù)喝令,方才起身??梢?,在國人的眼中,跪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肢體行為,它象征的是對權力的一種懼怕和軟弱。
見風使舵的搖擺意識。馬縣長剿匪歸來,向民眾呼吁消滅惡霸黃四郎,將一成白銀鋪在街道上,沒有民眾敢拿,晚上偷偷拿了,白天黃四郎用馬車收,又悉數(shù)交還。馬縣長再把槍彈鋪在街道上,在晚上又偷偷拿了,第二天黃四郎用馬車來收時其馬被民眾打死。可是當馬縣長振臂一呼號召“槍在手,跟我走,殺四郎,搶碉樓”,卻沒人響應,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沒有看見究竟勝利者是誰,既然這樣就靜觀其變,等著看誰能贏。直到馬縣長抓了黃四郎(替身)回來,并斬首示眾,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轉眼間變成了暴民。就連平日里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的武舉人,這個時候他卻沖得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梢姡诟锩鼤r民眾為求自保不敢流血犧牲,卻在革命后勇敢地搶奪革命的勝利果實。他們見風使舵,膽小懦弱。
“看”與“被看”的意識。武舉老爺在大街上把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賣涼粉的普通民眾當做一個皮球來踢,鼓被踢爛了,那人也頭破血流,民眾只是看著,看熱鬧,他們或恐懼或歡呼,卻就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伸張正義,在他們的眼里正義是權力者和財富者擁有的。武舉老爺被馬縣長打,他們也是看,看笑話。老六被胡萬和武舉老爺陷害討公道,民眾同樣還在看,看斗爭。民眾有能力,卻沒膽量,有腦袋,卻沒思想,有眼睛,卻看不清。
每一個社會都需要主流價值觀,否則社會就會成為一盤散沙。而英雄主義是體現(xiàn)主流價值觀最好的載體之一。所以作為媒介的電影,英雄主義都是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因為英雄主義是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xiàn),并非是一種“物質(zhì)世界的復原”,[2]它使得一個社會能夠形成凝聚力,同時也是最能夠借助其來抒寫這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手段,并讓受眾最容易獲得這種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有力形式。
姜文迄今為止一共導演了四部電影,風格都各不相同:《陽光燦爛的日子》是意識流,《鬼子來了》是現(xiàn)實主義,《太陽照常升起》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到了《讓子彈飛》是荒誕派。雖然風格不同,而四部電影也各具特色,卻始終都將英雄主義這條線深埋在其中?!蛾柟鉅N爛的日子》里,馬小軍是一種空想式的英雄主義;《鬼子來了》的黑色幽默看似沒有英雄,實則讓觀眾自己去幻想你心目中的英雄的樣子;《太陽照常升起》只剩下一點風流的英雄氣概;而《讓子彈飛》終于得償所愿,打造出了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開始,姜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有非常鮮明的時代背景,姜文試圖在復雜而又充滿了戲劇沖突的亂世氛圍里,創(chuàng)造出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可以看似無力卻步步為營,這個英雄可以看似小人實則救世主,這個英雄還要有感情,有智慧,有幽默,有理想,通過帕索里尼的“間接的話語”式[3]的電影話語讓觀眾感覺到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存在。
于是,充滿雄性力量和英雄氣概的張牧之出現(xiàn)在了《讓子彈飛》里。他生活的是一個中國封建社會已解體,新的社會制度尚未形成的混亂年代,穿插著紛繁的革命,他從革命中抽身而出當起他的麻匪,但是誰又知道他上任鵝城不是另一次小革命的開始呢?他有理想,所以新任鵝城便對鵝城居民聲嘶力竭地喊出:“我來鵝城只辦三件事:公平、公平、還是公平!”的那一刻,觀眾看到他不是張麻子,而是渴望建立沒有階級之分理想國的英雄張牧之。他有感情,所以在對花姐雙手拿槍,一只指著自己,一只指著他的時候,他同意了花姐加入他的復仇道路,是浪漫的。他有幽默,所以當他和老六在地下室一起聽老唱機的時候,他意味深長地說這個叫“莫扎”,六子問“這個你也能聽出來?”?!暗梅謺r候?!薄笆裁磿r候?”“上面印著他名字的時候?!?,讓你一下感覺一個雄壯的男子漢變得無比可愛。他有智慧,當縣長夫人被黃四郎殺害,湯師爺抱著夫人的尸首痛哭,他估算到黃四郎的伎倆,在黃四郎出現(xiàn)時,是他抱著夫人說了和師爺一樣的話。那一瞬間你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超級演技派。
六子遭到黃四郎的手下胡萬和武舉人的陷害,他明明可以不予理睬,但是作為英雄他的名聲在任何時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六子寧肯剖腹取涼粉,以生命為代價,也要還英雄一個清白。因為在姜氏電影里英雄一定是被濃墨重彩所渲染的。
首尾的呼應和對比。在影片伊始時: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jié)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在李叔同的《送別》曲聲中,一群白馬拉著火車進入了觀眾的視線。碧峰疊嶂,火車轟鳴,火鍋沸騰。結尾的時候:奔跑的白馬,拉著火車,火車上的人一遍一遍地唱著《送別》,身后是落寞的英雄獨自騎著白馬姍姍而去,首尾的完美呼應,像是串了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最后總要接到一起才能被叫做項鏈。對比亦如此,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斗志昂揚。結尾的時候,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jīng)報了,但死的人無法復生;強權雖然已經(jīng)推翻,但是理想?yún)s并不是觸手可得;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牧之一代英雄豪杰,最后的結局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白馬、子彈和自己落寞的背影。
黑色幽默式的包袱。本片刻意將每一條重要的線索后都埋下一個包袱以轉移注意力。這樣的手法和英國最古老最有聲望的大導演喬治?皮爾森在《最后瞬間》的“兩分鐘的寂靜”有異曲同工之妙。他曾說過“不管在何種電影中,擁有兩分鐘的寂靜都是重要的”,在子彈飛行中,當它到達那兩分鐘寂靜時,也是這部電影中最偉大的一刻。比如張牧之剛剛自陳身份,說自己跟松坡將軍曾經(jīng)浴血奮戰(zhàn),干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觀眾還沒轉過筋想清楚松坡是誰,葛優(yōu)就跳出來插科打諢:“那一年,我十七歲,她也十七歲……”。在逗笑大家之余,將觀眾的注意力從“松坡”,“十七歲” 這樣的線索上轉移開。在戲劇上,他讓觀眾急切而庸俗的常規(guī)需求戛然而止,在觀眾心理期待上,把不合理的事情解釋得合理,是戲劇家的義務,他必須尊重并挑釁觀眾的智力。張弛有度,讓真相將要被揭開、被觀眾所透析的時候,扔上來一個包袱,正像影片片名所寓意的一樣,讓真相這顆子彈再飛一下,觀眾又一次與真相擦肩而過。
被美稱為“中國夢踐行者”的姜文,無論是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他都是不可復制的中國電影人,其作品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既犀利又浪漫,對塑造的形象既夢幻又深刻,他沒有刻意走向世界,但是他的作品卻成為中國電影屹立在國際電影界的獨特樣本,并同時影響著中國電影的氣質(zhì)和進程。
一面繁華,一面挨罵,已是國產(chǎn)商業(yè)電影的常態(tài)。《讓子彈飛》作為商業(yè)片能夠既贏票房又贏口碑,達到口碑票房雙贏,占據(jù)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制高點,樹立了中國電影的新標桿,這自然是與姜文作為導演的獨特藝術手法有關的。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關于電影的獨特藝術手法,在電影中其他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比如音樂,此片沿用了久石讓給《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因為有足夠的情節(jié),效果比上次更好。也有人總結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凡是姜文在很商業(yè)的說笑話或者發(fā)展必須的故事時,沒有配樂;每到姜文玩段風格了,配樂就上來了。配樂好聽,效果震撼,在適當?shù)臅r候出現(xiàn)對于劇情的深入發(fā)展也是功不可沒。
雙關語、俏皮話、幽默笑話、獨特的中國方言在此片中亦比比皆是。從“你才是來者”到“美女不要,錢也不要,你要什么呀?”,再到“玩砸了”、“有這個必要嗎?”“有道是,江湖本無路,有了腿便有了路?!薄奥榉巳魏螘r候都要剿,不剿不行,你帶著老婆出了城,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這部作品里可謂精句不斷。另外根據(jù)片中臺詞精句開發(fā)出各種爆笑“子彈體”: “大哥,沒打中?”“讓子彈飛一會兒”,“讓**飛一會兒”、“微博要一條一條發(fā),逐個逐個來,一次發(fā)太多,喀!會死機”等各種段子正在網(wǎng)絡瘋傳,幽默“子彈體”不僅網(wǎng)絡風靡,“讓**飛”“讓**飛一會兒”等句式甚至已經(jīng)成為人盡皆知的口頭禪、流行語,被廣泛使用于各種場合。
隨著《讓子彈飛》的風靡,網(wǎng)友討論的熱點話題也不斷推陳出新,從最初的自創(chuàng)視頻、同人漫畫到“麻匪幫”系列互動,片中的臺詞精句、人物道具、情節(jié)細節(jié),都得到了五花八門的解析和改編,連張牧之兄弟們頭戴的麻匪面具也已成為網(wǎng)店里的熱銷產(chǎn)品。
這個拒絕植入性廣告,以馬識途先生小說為藍本,改造成的新故事的確在2011年的開春掙足了票子,掙夠了口碑,也真正達到了姜文在劇中的意愿:認真做戲,用電影品質(zhì)去打動觀眾——“站著掙錢”,而不是將電影的品質(zhì)過度與金錢掛鉤——“坐著掙錢”,更不是為了迎合金錢而委曲求全——“躺著掙錢”。
注釋
[1]馬可?穆勒(Marco Müller):著名的電影制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先后擔任多個電影節(jié)的主席,是把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M],遼寧大學出版社,1996
[2]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zhì)世界的復原》[J],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1982
[3][意]皮?保?帕索里尼:《詩的電影》[J],第417頁
[1][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1987
[2][法]C.麥茨(Christian Metz):《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M],劉森堯譯,遠流出版公司,臺北,1996
[3]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zhì)世界的復原》[J],中國電影出版社,北京,1982
[5][法]讓路易?博德里:《基本電影機器的意識形態(tài)效果》[J]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15
歐陽曦,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的影視美學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