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帶來了深重的打擊,使人們在生活、心理和思維上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在音樂上,作曲家們追求個性的張揚,放棄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西方音樂呈現(xiàn)出多元化發(fā)展趨勢。
20世紀音樂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離傳統(tǒng)最遠、發(fā)展最快的“先鋒派”音樂,排斥傳統(tǒng)的調性體系,主要包括表現(xiàn)主義、新古典主義、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第二類是堅持調性傳統(tǒng),表現(xiàn)鮮明感情色彩的音樂,主要包括后浪漫主義、印象主義、新民族主義、原始主義、現(xiàn)實主義音樂等;第三類是通俗音樂和現(xiàn)代流行音樂,包括爵士樂、鄉(xiāng)村音樂、搖滾樂等。而在這些20世紀西方音樂中,率先變異的就是印象主義音樂。它產生于19世紀末,在象征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下出現(xiàn)。音樂內容表現(xiàn)上力圖擺脫浪漫主義主觀情感的束縛,追求朦朧、神秘的色彩。
印象派音樂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彪西和拉威爾,他們是法國音樂的杰出代表,但其音樂又各具風格,在印象派中德彪西是純粹的印象主義忠實者,而拉威爾、萊斯庇基等人只是在創(chuàng)作上一定程度的借鑒印象派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拉威爾后期的作品中甚至呈現(xiàn)了新古典主義風格。
莫 里 斯?拉 威 爾(1875~1937),是繼德彪西之后法國最杰出的作曲家。幼年時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華,而后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進行正規(guī)音樂學習,擅長套曲寫作,其作品基本為標題音樂,明確的表現(xiàn)出音樂主題,作品涉及鋼琴、管弦樂及歌曲等各類題材。主要鋼琴作品有早中期的《古風小步舞曲》(1895)、《水之嬉戲》(1901)、套曲《鏡》(1905)、《夜之幽靈》(1908)、《西班牙狂想曲》(1907)、四手聯(lián)彈《鵝媽媽》(1908)、《鋼琴小奏鳴曲》(1905)、《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1911)、《庫普蘭之墓》(1917)等。拉威爾的作品與德彪西不同,雖然同樣追求樂思的自由、印象的描述,但他幾乎還是停留在古典形式和嚴格藝術規(guī)則之內,同傳統(tǒng)古典保持著一定的聯(lián)系。他善于汲取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其作品既具有印象主義特點,又繼承了傳統(tǒng)的風格,有著新古典主義傾向。他的樂思是現(xiàn)代的自由,而他的形式又時常采用古典結構。其鋼琴作品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印象主義,如《鏡》、《水之嬉戲》、《夜之幽靈》等;另一類是新古典主義,如《小奏鳴曲》、《庫普蘭之墓》等。
《鏡》是拉威爾1905年創(chuàng)作的鋼琴組曲,由5首樂曲組成,都是標題音樂,分別為(1)夜蛾;(2)憂郁鳥;(3)海上孤舟;(4)丑角晨歌;(5)幽谷鐘聲。正如總標題所指,拉威爾在這部作品中,并不想鮮明的描繪具體的事物形象,而是想通過從鏡子中折射出的光影,模糊意識到一定感覺,用朦朧、神秘的印象去表現(xiàn)某種意境。五首樂曲可以分開演奏,其中最具個性、最能代表拉威爾成熟時期創(chuàng)作風格的是第四首《丑角晨歌》。從鋼琴組曲《鏡》我們可以大致看出拉威爾的以下音樂特征:
拿第四首《丑角晨歌》來說,它是由復三部曲式寫成的。其音樂結構框架借鑒了古典的曲式形態(tài)。第一部分是1~71小節(jié),第二部分為72~159小節(jié),第三部分是160~242小節(jié),結構清晰,三部分篇幅分配比較均勻,符合復三部曲式結構特征,但其內部結構與古典的復三部曲式又有著很大的不同,不屬于很規(guī)矩、很方正的復三部曲式,沒有明顯的再現(xiàn)部分。在調式布局上與傳統(tǒng)復三部曲式一樣,采取同構類型的結構布局方式,每一部分根據(jù)音色的變化來變換樂曲的曲式結構,第一、三部分具有相同的音色變化,由濃開始轉淡再回到濃,而第二部分則是反其道而行由淡開始慢慢變緊湊轉濃后回到淡,全曲的音色整體布局是由濃到淡再回到濃,這種音色設計跟復三部一致。但在和聲布局上,不像古典形式,比較單一,而是運用了大量不協(xié)和的變化和弦,形象地模仿再現(xiàn)了丑角滑稽的一面,以新的、以色彩為邏輯的和聲展開變化,旋律在保留傳統(tǒng)的旋律線條的基礎上,采用了大量大膽、夸張的寫作手法,使旋律表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起伏變化,讓人情緒激蕩??梢娎柕淖髌芳葲]有完全擺脫傳統(tǒng),又具備了印象主義音樂的主要特征。
印象派作品最難掌握的演奏技巧就是音色的控制,手指在快速跑動中要求準備的體現(xiàn)音色的變化和起伏。其作品更接近于肖邦、李斯特,大量采用高難度、技巧性強的寫作手法。在《夜蛾》中,一開始就采用非??焖俚娜龑λ氖种概軇樱笥质亲笥沂窒群笞鲂梢舯3值膹椬?,要在128的速度下快速準確的突出彈奏旋律線條,要求手指有相當好的控制能力。再如《海上孤舟》,全曲須在快速均勻的跑動中表現(xiàn)水波起伏的形象,先是左手而后左右手交替,要求手指在跑動中下鍵力度不能太大,又要彈奏得非常清楚 ,有一定難度。又如在《丑角晨歌》中有大篇幅的同音快速彈奏,要求手指既要均勻又要清晰,還不能笨拙,中間伴隨多個和弦的插入。要彈奏得輕巧、俏皮而且形象,要求手指有全面的彈奏能力。
五首曲子都有各自的標題,從標題就可以明確描述對象。前兩首是以動物為研究對象。如《夜蛾》,一開始用快速輕盈的跑動形象的描繪了飛蛾敏捷的光下飛舞,突然以幾個音作為停頓,然后又繼續(xù)飛舞,繼而跌入火中,把音拉開,出現(xiàn)像鐘聲一般的斷斷續(xù)續(xù)的持續(xù)音,仿佛是對飛蛾命運的悲嘆。最后又重新出現(xiàn)飛蛾的形象,但被哀歌打斷。第一段的開始出現(xiàn)左右手節(jié)奏交錯的主要動機,是描寫飛蛾飛行的姿態(tài)。隨后出現(xiàn)的是附有表情的半音階旋律。全曲以典型的印象寫作手法再現(xiàn)飛蛾的形象。再如《丑角晨歌》,拉威爾很注重民間音樂素材的采集與寫作,這首曲子就是采用了典型的西班牙節(jié)奏,準確的刻畫出了步履蹣跚的小丑形象,之后發(fā)展成為狂想式樂段。中間出現(xiàn)模仿吉他明亮的重音彈奏效果。是一首西班牙風格的樂曲。后來被拉威爾改編成管弦樂,經常作為獨立的小品演出。
印象派的音樂作品都在追求旋律中的無窮變幻,曲中的奇妙音響讓人覺得神秘而遙不可及,有悠遠、飄逸的感覺,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朦朧變換,時而淡雅,時而燦爛,永遠都在變化中發(fā)展。不像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清晰、較單一。生動的各類形象既尊重了古典形式又具備印象主義特征。
拉威爾的音樂風格即繼承了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寫作手法,在和聲上追求刺激和挑戰(zhàn),但又與之不盡相同,在對待曲式的態(tài)度上拉威爾比較尊重傳統(tǒng)古典派的曲式原則,是集印象主義和新古典主義于一身的法國音樂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