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一位哲學家德里達基于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他的核心理論是對于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于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于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在德里達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借助于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后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羅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恒不變,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離羅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解構主義是對現(xiàn)代主義正統(tǒng)原則和標準批判地加以繼承,運用現(xiàn)代主義的語匯,卻顛倒、重構各種既有語匯之間的關系,從邏輯上否定傳統(tǒng)的基本設計原則(美學、力學、功能),由此產生新的意義。用分解的觀念,強調打碎,疊加,重組,重視個體、部件本身,反對總體統(tǒng)一而創(chuàng)造出支離破碎和不確定感。
關于解構主義用法國建筑師渠米的話來說:“今天的文化環(huán)境提示我們有必要拋棄已經確立的意義及文脈史的規(guī)則?!彼岢鋈梽?chuàng)作原則:1.拒絕“綜合”觀念,改向“分解”觀念;2.拒絕傳統(tǒng)的使用與形式間的對立,轉向兩者的疊合或交叉;3.強調碎裂、疊合及組合,使分解的力量能炸毀建筑系統(tǒng)的界限,提出新的定義。也可以這樣來理解解構主義,早期古典繪畫、雕塑的形式表達是全面造型因素的綜合,而現(xiàn)代藝術則使這種因素走向解體,它十分強調分析性——每一個流派都是抓住一個或若干因素,并發(fā)揮到極致,這實際上就是造型要素走向“解構”。例如:點彩派,是將綜合的特定的色面與色彩關系分割為細小的原色色點,只有在一定的視距之外通過視覺的空間混合才能獲得形象及各種關系的認知,而這種色的分割,即可視為一種色彩的解構。從實質來講,解構主義雖然一時先聲奪人,特別在設計學院、建筑學院的學生、研究生中非常熱門,它卻從來沒有像20年代俄國的結構主義,1918-1928年的荷蘭的風格派,或者1919-1933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派那樣成為一個運動的根源,更沒有現(xiàn)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那種控制世界幾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它依然是一種十分個人的、學究味的嘗試,一種小范圍的實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個人性、表現(xiàn)性等特點。
解構主義建筑力圖創(chuàng)造出新的有意味的建筑形式,以求探索尋求能夠體現(xiàn)新的審美觀念.他們反對過去由于追求整齊、和諧、統(tǒng)一、純潔等等而帶來的簡單、呆板、乏味、他們想把建筑藝術提升為一種表達深層次的純藝術,所以解構主義的建筑比起建筑來更象雕塑(如古根海姆博物館,維特拉家具廠辦公樓,香港頂蜂俱樂部等)裝置藝術,或別的什么形象(如蓋里的用魚的形象設計的魚燈)??梢钥闯鼋鈽嬛髁x建筑決不象現(xiàn)在的一些建筑,或許他們因為功能因素,而在他們的建筑作品出現(xiàn)了一些不對稱、不均衡的自由構圖,但給人的感覺只是對原有建筑(尤其是古典建筑)的小修小補,他們始終擺脫不了傳統(tǒng)建筑的影響。但解構主義建筑師們已經是完全拒絕傳統(tǒng)建筑,"反形式"、"反美學",他們用一種新的語言來表述他們的設計理念。
這一時期解構主義的影響不僅僅是在西歐的法國,同時還波及到了另一個設計強國——北歐的瑞典。當我們提到瑞典的時候,首先想到是IKEA,但是IKEA是民主設計最具代表性的典范,徜徉于IKEA樣板間般布置的賣場和其間陳列出的物美價廉的家居日用產品中,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設計并非設計師美學品位的炫示,使用高成本來設計一件華美的家具并非難事,但對宜家的設計師而言,要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完成一件具有同樣功效和美觀的產品就需要對功能、美感以及成本的通盤考慮。IKEA所倡導的“為大眾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但是瑞典人的渴求也帶來了解構主義,具有天賦的設計師們注意到微妙的不易察覺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人們逐漸感到簡單、明確、純凈的設計形象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開始認同與欣賞不規(guī)則、不完整、不明確而帶有某種程度的紛亂無序的設計形體,解構風格逐漸地得以演化生產。這一情結同時延伸到建筑活動當中,建筑師致力于在平面或立體圖形的疊加、互旋,非理性穿插、錯位的空間構成,以及并置、破裂、傾斜、畸變、扭曲等處理手法的應用等。這類探索拓寬了創(chuàng)作視野,表現(xiàn)并強調了具有特殊性或偶然性的事物,豐富了設計手段和語匯,填補了建筑創(chuàng)作技法的空白。解構設計在向正統(tǒng)建筑原則和規(guī)范質疑的同時,還致力于揭示、挖掘、運用以往創(chuàng)作活動中被忽視、被抑制的方面,特別是開拓那些被古典主義、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忽視和抑制的創(chuàng)作可能。
而這種風潮還在不斷的擴大,在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體現(xiàn)出解構主義下建筑體量異常彎曲復雜,那些難以名狀的流動彎曲的體量內部是鋼構,結構方式同造船相近,外表覆蓋鈦板。這是建筑大師蓋里的作品,當?shù)赜腥苏J為這座博物館外觀像“一艘怪船”,又有人說像一朵“金屬花”。位于荷蘭海牙的國立舞劇院是又一解構主義的代表作,設計者庫哈斯將升起和跌落的抽象形體松散的組織在一個材料與色彩構成的螺旋形中,從黑色的拉毛水泥旋轉至全色的全金屬薄片,螺旋形的諸端以最實用的形式置于建筑的背面,而后旋轉向裝了玻璃的傾斜的鋁柱墩,經過舞臺高出部分的舞蹈人物壁畫,最后達到屋面。曲線的陽臺,對比的色彩,所有這些聚在一起傳遞出一種極端敏捷而又節(jié)制的舞蹈感,獨特而美麗。類似于這樣的建筑在多元化并存的歐洲還有很多,藝術在這里的撞擊此起彼伏,這個起源于法國的藝術種子在歐洲的大地上四處盛開,這一切還是要歸功于德里達,德里達思想的開放性使得他和他的追隨者們的作品處于解構和開放狀態(tài),而且將各個學科之間的學院式邊界打破。
在藝術的圣殿里在群芳爭艷的時刻,德里達和他主張的解構主義需要與時俱進來保障它的新鮮感,不應讓這美麗只在歐洲的土地上綻放,如蒲公英一樣隨風游走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當然最美的還是生長在故土的花,歐洲—法國—德里達解構主義之鄉(xiāng),那里的藝術之花最美。
《東方后現(xiàn)代》曾艷兵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解構主義設計》鄔烈炎江蘇美術出版社
《現(xiàn)代建筑理論》劉先覺主編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