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quán)
“偷懶”無疑是個貶義詞,但若能“懶”出一種境界,那就不一樣了。遙控器、方便面、洗衣機,這些東西無一不是因為“懶”而被發(fā)明出來的?!皯小笔且环N態(tài)度,把我們從繁亂的瑣事中解放出來;“懶”是一種智慧,讓我們探究刪繁就簡的生活與工作技巧;“懶”是一種境界,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史博是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音樂家之一,從小熱愛音樂,18歲就進入了當時最為著名的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交響樂指揮。當時的音樂學院每天都有兩堂體力課,因為在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揮并沒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樂隊指揮喜歡用腳蹬地,蹋出節(jié)奏,有的則喜歡揮動手絹,而當時最為流行的是用一種重達十來斤的鐵棒指揮,指揮師提著鐵棒按著節(jié)奏捅地面,發(fā)出“砰砰砰”的聲音。
所以,當時的樂團指揮每完成一場表演,都會被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學院里對學生們的體力要求也非常高。每次當老師給學生們上課的時候,史博都會從內(nèi)心里討厭這根鐵棒,他覺得這根鐵棒拿得這么累,指揮師們哪還能聚精會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樂指揮上?
可是當史博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老師毫不留情地批評了他一頓:“鐵棒是最神圣的指揮工具,哪個指揮家離得開它?”接著,老師還告訴學生們說,法國有個音樂家曾經(jīng)帶病指揮,結(jié)果體力不支,不小心把鐵棒砸到了自己的腳背上,后來還因感染潰爛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應,心里卻想:“那位音樂家的精神雖然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犧牲值得嗎?”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從那以后,每次大家在練習臂力課時,史博就裝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樂。臂力雖然比不上同學們,但是因為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音樂上,史博的造詣已遠遠高過了所有同學。
畢業(yè)后,史博憑著自己高超的音樂才華,進入了德國最著名的交響樂團,成了一位小提琴演奏師,還要進行幕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1820年,史博跟隨樂隊去英國倫敦進行一場皇族演出,然而剛到英國,樂隊的指揮師就生病了,別說拎這么重的一根鐵棒,就是站都站不穩(wěn)。樂隊雖然有幾個替補的音樂師跟隨,可是指揮師卻只有一個。正當所有人都為此而憂心忡忡時,史博對指揮師說:“讓我來指揮吧!”
盡管指揮師對這位懶惰的年輕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異國,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答應了他。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到了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沒有拿著那根鐵棒上場,而是手執(zhí)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為指揮工具,這根小木棒非常輕盈,能夠在空中劃出非常優(yōu)美的旋律線,因為身體不受鐵棒的束縛,他還配上了非常優(yōu)美的肢體動作。結(jié)果,史博的表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這一次的成功表演,讓史博迅速成為了樂隊的新指揮師,而史博就一直用這種質(zhì)輕性韌的白色木棒作為指揮工具,這種指揮工具很快得到了全世界指揮家的借鑒模仿,從此風靡世界樂壇,數(shù)百年經(jīng)久不衰,成了一個不朽的經(jīng)典。
相信在現(xiàn)場或電視中觀看過交響樂演出的同學不在少數(shù),但對指揮家手中的小棍產(chǎn)生過興趣的同學卻少之又少,這就是我們不能如本文作者一樣寫出如此饒有趣味的文章的原因所在。很多同學常??鄲烙谧魑牟恢缹懯裁磧?nèi)容,其實生活就是我們寫作的“活水源頭”,只要我們多觀察,勤思考,成就佳作并非難事。
同學們收集素材時往往對名人類素材情有獨鐘,總覺得名人類的素材更典型更具說服力,但同學們也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名人類的素材往往因為被濫用而顯得陳舊,很難出新。這篇文章的主角史博并非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但他的故事卻十分有趣。多關(guān)注這些“非主流”人物身上的逸事,我們在運用素材時自然就能避熟就生,新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