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軍強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文化源遠流長
瞿軍強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走出混沌狀態(tài),從原始社會的采集、漁獵向以農業(yè)為基礎的經濟生活過度的劃時代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發(fā)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陶器;彩陶;紫砂陶;
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走出混沌狀態(tài),從原始社會的采集、漁獵向以農業(yè)為基礎的經濟生活過度的劃時代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發(fā)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是農耕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農業(yè)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陶器的產生和繁榮也在這里。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早在8000多年以前,已開始出現(xiàn)少量紋飾、器形簡單的彩陶;7000至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彩陶的鼎盛時期;5000至4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彩陶還繼續(xù)繁榮,仍然是富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
紫砂陶特有的裝飾工藝堪稱陶藝一絕。在紫砂陶上可以雕刻出各種書法、繪畫、人物、花卉、蟲鳥、動物、山水等,一把好的紫砂壺上有詩詞、有題詞、有印章,其民族性和文化特色讓人愛不釋手。紫砂工藝歷經數(shù)度興廢衰榮,紫砂藝人更是名師輩出。宜興紫砂藝人最早的名家是明代的供春,他出生社會底層,做過進士吳頤山的家僮,隨吳讀書于宜興的時大彬;清代的陳鳴遠、楊彭年、邵大亨、黃玉麟,到近代的顧景舟,他們將紫砂工藝推向了頂峰,紫砂名壺“不脛而走遍天下”,其價值也達到了黃金所不能衡量的程度。
《辟 邪》
紫砂陶土,這塊上蒼賦予宜興人的寶貴財富,從古到今,陶都宜興,不知有多少藝人在這塊神奇的五色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如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蔣蓉等藝術巨匠,更使當今不少中青年紫砂人步入藝術的殿堂,創(chuàng)作出了許許多多各具個性的壺藝佳作,開創(chuàng)了他們壺藝人生的燦爛篇章。
紫砂壺大體上屬于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xiàn)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tài)。作為中國陶瓷中的一個獨特門類,紫砂陶于明清之際才逐漸發(fā)展,其歷史不長,卻持續(xù)得到幾百年來文人墨客的鐘愛,其中原因恐怕與其間名家輩出不無關系。也正是在這些名家手里,造就了紫砂壺不僅僅是飲茶的器物,更成為文化、藝術的載體。
近年來,宜興的陶瓷工業(yè)突飛猛進,科技含量也成倍提高,陶瓷產品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富麗堂皇的琉璃瓦飾、浮雕壁畫、高檔墻地磚、陶瓷工藝品等,都是我國陶瓷藝術中的奇葩。從1988年開始,宜興人推出了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融藝術、經濟、文化、科技、旅游于一體的——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jié),在“弘揚陶瓷藝術文化、促進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的宗旨下,把開放的新宜興全面帶向二十一世紀。
[1]時順華:實用文玩收藏指南-紫砂壺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6年
[2]高英姿、梁白泉:宜興紫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