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無論在古代還是當代、中國還是世界都是極為熱議的話題。文化的定義似乎我們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卻又難以言喻,中國古代對“文化”最早的定義是:“小利而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實這從某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和“不求甚解”的文化傾向。對于文化的定義,英國人類學家泰勒表示:“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能力和習慣。”[2]文化作為宏觀的國家、種族、民族、地域的社會認同與集體意識的概括總和,表現(xiàn)了其宏觀意義層面的凌駕性、概括性。無可否認的是,文化如同人類深入骨髓的潛意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宰著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
眾所周知,環(huán)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人生。環(huán)境作為外化的作用力起到的不僅僅是催化劑的作用,所以生存在同一文化氛圍中的人們會在無形中形成意識的共同體。反之,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們也會形成各種文化差異和沖突。文化的傳播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xiàn),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兩個文化群體的交際。而交際又需要通過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很難單純從一個方面入手,因為文化和交際本身就具有多維性和立體性,更何況文化和交際在許多方面都有聯(lián)通和交織。
隨著經(jīng)濟和時代的發(fā)展,隨著中國的日益繁榮和強大,漢語逐漸成為了世界最實用的“經(jīng)濟語言”。對外漢語的熱門程度已經(jīng)是不言而喻,對外漢語的學科定義是“teac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可見其主要是漢語語言教學。然而,文化教學究竟在對外漢語中占怎樣的地位呢?這仍是我們一直討論和研究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從電影中的文化差異入手,討論跨文化交際在當今社會的體現(xiàn)。
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tǒng)的人們之間所進行的交際活動。它的形式包括跨種族交際—— 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種族;跨民族交際——交際雙方來自同一種族,但源自不同的民族;同一主流文化內(nèi)不同群體之間的交際——交際雙方有著相同的文化,包括相同的種族、民族和其他共同文化等。[3]電影作為文化載體,是人類禮儀教化、社會生活、心靈感受的反應和升華。電影用更加夸張和典型的形象深刻的體現(xiàn)出其表達的文本話語。當然,跨文化交際的典型事例在很多藝術文化形式里都有體現(xiàn),尤其是像文學作品、美術作品以及部分音樂作品。選擇電影作為論述跨文化交際的載體,是因為電影這種快餐文化直觀的表現(xiàn)了藝術中的文化內(nèi)涵。
美國的電影注重音效、特技、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與更迭以及美國式的幽默和“American dream”式的結局,無論是《第五元素》、《Independence Day》還是《2012》、《洛杉磯之戰(zhàn)》,美國電影的科幻題材和美國人先進的科技、豐富想象力、以及民主開放的政治背景息息相關。美國商業(yè)的發(fā)達、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在美國商業(yè)大片大制作、大投入、高票房的發(fā)展趨勢。另外,美國的輕喜劇也善于將美國式的輕松幽默穿插于緊張激烈的劇情中,使美國以電影為依托的整個文化產(chǎn)業(yè)都不斷的蓬勃發(fā)展。美國電影進軍中國市場,不僅傳播了電影產(chǎn)業(yè)的美國式文化,也通過電影的話語方式將美國的文化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例如,《2012》中極富諷刺意味的美國總統(tǒng)是黑人的事實,體現(xiàn)了一個社會有限的寬容性;美國總統(tǒng)被海嘯吞沒前浪漫的說了一句:“卡蘿西,我來了”,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美國至高無上的夫妻關系。
談到夫妻關系,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刮痧》中的一個情節(jié),徐大同的妻子簡寧生孩子時情況危險,醫(yī)院要求他選擇保大人或小孩。作為一個受著中國傳統(tǒng)觀念“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中國人,他要求保妻子。接生的護士在法庭之上就憤怒了,認為這是不尊重孩子,不愛孩子的“野蠻”行為。這種情況我們很容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做法卻是大相徑庭。一個簡單的問題:母親、妻子、孩子同時被壓在地震的廢墟下,當時的情形只允許丈夫救起一個人來,那么你認為他理應去救誰? 中國人會先選孩子和父母,因為孩子是以后的希望,處于動物的本能也會義無反顧的保護自己的骨肉。都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一句俗語折射出儒家文化在人意識里的潛伏。在中國,在廢墟中延續(xù)了孩子生命的例子屢見不鮮,就連“范跑跑”這樣的自私鬼也說會救自己的孩子。按照中國“百德孝為先”的傳統(tǒng)觀念,也有很大一部分中國人會先選擇父母,之后才是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在西方則不同,受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影響,其編排順序是:夫妻、兒女、父母、兄弟姐妹。按圣經(jīng)的說法,神創(chuàng)造了男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太太聯(lián)合成為一體,夫妻為家的基礎。[4]
除了美國電影的文化話語,法國的電影在注重浪漫與柔情、情趣與格調(diào)的同時,也擅用法國特有的“這個殺手不太冷”的筆法描繪出殘酷現(xiàn)實社會中僅存的溫情。意大利的電影更注重現(xiàn)實內(nèi)容和社會問題,例如《索多瑪120天》中對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性虐待和性摧殘近乎極致的描摹就是一種無聲的控訴,這部片子的大尺度相信也令觀者感受到幾盡崩潰的臨界值。
再看澳大利亞導演巴茲?魯赫曼獨一無二的《紅幕布三部曲》中的一部極具魅力和感染力的電影——《Strictly Ballroom》。筆者認為本部影片除包含了勵志的電影元素外,其深層含義更在于爵士化的舞蹈和民間化舞蹈所蘊含的不同文化氣質(zhì)的碰撞和融合。片中女主角弗蘭西斯卡的父親形象是具有濃郁西班牙特色的“民間舞王”,他的加入無疑是西班牙舞蹈和文化的融入。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情節(jié)之一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看似與藝術毫不相干的西班牙移民,在簡陋的小庭院里跳起了激情的“西班牙之魂”。而此時,從旁邊經(jīng)過的一輛火車將強烈的鎂光燈打在銀幕上,但是這光圈掩蓋不住他們的歡騰雀躍。導演將貧民窟的載歌載舞和極具現(xiàn)代氣息的火車的放在同一個畫面里,并把主人公斯科特舞技的突飛猛進歸功于弗蘭的父親,在一系列豐滿的人物形象的背后,表現(xiàn)著不同文化在交流和融合過程的沖突和張力,也昭示著交際過程中弱勢文化在強勢文化重壓下的堅守。
“文化作為一個系統(tǒng),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的,而每種文化要素都有實現(xiàn)其文明價值的特殊功能,以滿足人類群體的需要”[5]但是,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可以固守原有的文化堡壘而蔑視文化的全球性。當代電影文化的高度盛行帶來了文化交際的空前活躍,依托這一載體,各種文化交相輝映,有交流,也有抵觸;有融合,也有碰撞。通過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多元性和規(guī)律性得以顯現(xiàn),最終實現(xiàn)文化的發(fā)展和變革。
[1]張濤,王繼雄.編.易?彖傳[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5
[2]戴煒棟.現(xiàn)代英語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188
[3]郝栓虎.從文化差異視角淺析社會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際.[J].黑龍江:黑龍江對外經(jīng)貿(mào).2008 年第 3 期
[4]郭瑩.老外侃中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5]陳炎著.文明與文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