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高職學生個人需求的自我認知狀況調查及教學策略
——以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
羅海燕
(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本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一年級學生的個人需求的自我認知狀況進行了調查。探討了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狀況,對教學內容、技能需求的認知和英語學習意愿。數據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和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出現了嚴重的“不對稱”性,并在教學中造成了一定的障礙。為此,作者提出解決這一障礙的教學策略。本研究旨在進一步了解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最基礎的狀況,為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方法上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高職學生;個人需求;自我認知;教學策略
需求分析理論由哈金森和沃特斯(Hutchinson&Waters)等西方學者于20世紀80年代所倡導,其強調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研究。隨著學生主體地位在外語教學中的增強,需求分析理論在二語習得相關理論的支持下,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外語課程設計研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很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Bindley(1989)和Robinson(1991)提出了客觀需求與主觀需求這一組概念。客觀需求是指對學習者的背景、現有水平狀況以及將來如何使用學到的知識的客觀了解等;主觀需求是指學習領域中學習者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如期待學到什么?希望怎么學?有何目標?束定芳(2004)將需求分析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兩大類。社會需求主要指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要求,而個人需求主要是指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與他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另有學者認為,仔細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標情景分析”。目前情景,指學習者開始課程學習前,原有的語言程度和對下一階段學習的要求和期待,包括學習者目前的外語水平、專業(yè)知識、學習動機、以前的學習方式等。目標情景,指未來工作環(huán)境對學習者的要求以及學習者對待這種需求所持的態(tài)度。
本研究是以Dudley-Evans&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為雛形,對學生個人需求中的目前英語學習情景的自我認知狀況進行調查和訪談。包括1.“學習能力差距”(1)目前英語學習基本情況——年齡/性別,教育背景,高考英語成績或目前英語水平/成績;(2)目前英語技能需求——聽 /說 /讀 /寫 /譯/綜合應用能力;(3) 對目前教材難易程度的認知;2.學習者個體愿望。因此,本研究是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最基礎的階段的調查,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達到目標情景。
高職高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宗旨,培養(yǎng)的是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因此,許多高職院校過分注重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通過減少課時量等方式忽略對英語的學習;而在以往的教學階段,一部分在校學生也表現出對英語學習的忽視。那么,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個人需求的認知處于何種狀態(tài),教師該通過何種教學策略來調整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tài),從而使英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專業(yè)和社會。本研究通過對學習者個人需求中“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個體愿望”等認知狀況進行了調查,訪談。調查和訪談結果不僅讓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現狀有一個清楚地認識,也為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方法上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3.1 調查對象
定量的問卷調查所選擇的對象是安徽省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在校生,調查時間是新生開學上課后一個月。被調查者分別為不同系部不同專業(yè)的一年級部分學生。其中男生270人,占45%;女生320人,55%。
3.2 調查工具
調查者在設計調查問卷時全面考慮了安徽省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尤其是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習慣。因此,著重探討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中最基礎的自我認知狀況,即他們英語學習的基礎狀況如何;他們對目前所學內容,即教材的看法;他們的英語學習意愿如何。本項調查共設計了25個項目。
3.3 調查方法
本調查采取發(fā)放問卷,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向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問卷共發(fā)出590份,收回問卷590份,其中有效問卷58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98%。定性研究采取面談的方式進行。在定性訪談中選擇看經任課教師推薦的40名各系部的學生,他們可以較好地代表好、中、差三個等級的學生。這使得調查能夠全面反映出高職高專各個層次的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
我們采用世界上公認的三大數據分析軟件之一的SPSS13.(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具體數據統(tǒng)計和初步分析如下:
4.1 高職院校在校生英語基礎狀況分布圖
從圖一中我們發(fā)現,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狀況呈現兩大特點:一是整體成績偏低;這與他們的高考整體成績是相符的;二是學生個體之間成績差異較大:最高分92分,最低分25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差距近70分。其中80-92分的只有37人,僅占到總調查人數的6.3%;60-79分的有182人,占31.3%;而其余近63%的則為60分以下的。
圖1 學生英語高考成績分布狀況
4.2 對英語技能需求的認知
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在聽、說、讀、寫、譯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中,你認為哪一項最為需求”時,大多數學生大多數學生意識到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性,同時認為英語的五項技能中聽說更為重要(見圖2)。聽說是語言最原始最真實的形式,是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基礎,重視聽說的培養(yǎng)才能符合語言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而有效的交流則依賴語言綜合能力的恰當運用。對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性的認知則更有利于英語課程在教學內容上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訪談中反映,他們自認為最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是聽說技能。
圖2 學生對英語技能的需求
4.3 對教材內容難易程度的理解
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在調查學生對教材難易程度的理解上,認為較合適的有376人,只占到48%;認為教材較容易的有234人,占到40%。在對被調查者的訪談中,認為教材內容較容易的不僅有80-92分分數段的,也就是相對基礎較好的學生,還不乏成績在60分以下幾處較差的學生。在問及“認為容易”的原因時,學生回答,他們本以為“大學”(即高職院校)的各門課程都要比高中的難,盡管他們對高中教材的內容掌握的并不好,但高職英語教材里,無論是詞匯還是課文的長度難度都較高中教材難度低。40%的比例和學生的基礎,即63%是60分以下的比例,顯然不夠對稱。這種情況多少造成了英語學習興趣的降低,也是學生較為輕視英語課程的原因之一。同時,在訪談中,學生感覺現有的教材內容英語和專業(yè)沒有關系,因此存在學起來沒有用的擔心。
圖3 學生對教材內容難易度的認識
4.4 高職學生在校生的英語學習意愿
圖4 學生的英語學習意愿
從圖四中我們發(fā)現,大多數的高職高專學生(65%)主觀上是“愿意“學習英語的,只有極少數(5%)不愿意學。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已經認識到當今社會掌握英語的重要性,英語對他們來說具有學業(yè)上和就業(yè)上的現實意義。因為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有些高職院校要求學生必須合格才能畢業(yè)。同時,對社會需求的調查也顯示,許多單位招聘員工時對英語也有一定的要求。
對學生的這四項調查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對“教材內容較容易”的認知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矛盾和障礙。1、學生的整體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是個體之間差異較大,造成了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基礎較好的滿足不了,形成“吃不飽”的現象;基礎較差的跟不上。2、60分以下的學生對英語的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的基礎顯然特別薄弱。和40%的認為教材較容易數量,形成了學習基礎和目前認知上的矛盾性。著名學者Krashen在他的二語習得理論中提出了i+l語言輸入理論,I(input)是指與語言習得者語言水平相當的語言輸入,即這種輸入為語言習得者已有的語言知識,l是指略高出語言習得者水平一個級別的語言輸入。這是最易接受的語言輸入,如果語言輸入水平接近甚至低于或過高于語言習得者的語言水平,學生會感覺太易或者太難,這都不符合語言習得的最佳條件。3、可喜的是,在對學習意愿的調查中,65%的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是愿意的。
6.1 加強學生學習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
“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是學習策略中與學習活動中最直接的策略。美國心理學家Bruner(1956)認為認知策略就是通過文字、符號等媒介,使學習者的大腦中切實獲得與材料內容相符的學習,使學習者對學習材料能理解、感興趣的學習,因而這種學習是主動積極的。高職學生的由于過久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隨機對學生的訪談時,問及是否使用在英語學習中的運用如記憶策略(詞匯)、廣泛閱讀、情境策略、背誦策略(口語)、等認知策略時,學生表示對此基本無所知。他們說只是被動地按照老師上課的程序進行。但結果很不理想。加涅(1985)認為,認知策略就是學習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程序性知識,它體現著學習者處理內部世界的能力,體現著個人自我控制與調節(jié)的能力,實際上是個體對自我認知活動的管理和控制。因而該策略能直接用于學習活動中學習語言的策略。對于已經成人的高職學生,尤其適合培養(yǎng)這種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培養(yǎng)(文秋芳,2006)的形式可以是明確的(Explicit strategy training)或是含蓄的(Implicit strategy training);認知策略培養(yǎng)的原則應貫徹一般化(General)與個性化(Individul)培養(yǎng)相結合;認知策略的側重點選擇可培訓策略;認知策略培訓量的選擇應做到長期、有頻度、不斷線。同時,考慮學習者群體差異、個性差異等因素.尤其是學生由應試教育背景轉換為高職英語教學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這一背景。這樣才能進行多方面、有效的策略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英語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6.2 轉變學生英語學習目標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
針對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薄弱與認知上“教材內容容易”的矛盾,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英語學習目的觀念的轉變,即從以應試為目的轉變?yōu)橐詰脼槟康?。在學習過程中貫徹“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而不是只看考試成績的高低。其次,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主要運用基于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方法重組并優(yōu)化教學內容。目前實用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主要特點是每單元圍繞一個交際話題加大了聽說技能。優(yōu)點是突出了是實用交際能力的訓練。但直觀上給習慣于題海戰(zhàn)術的學生“較容易”的理解,實際學生的突出弱點也正是交際能力的薄弱。而PBL模式的本質特征與以實用為主導思想的高職外語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相一致,可以為其提供了進一步優(yōu)化的有效途徑。其本質是以基于問題解決來促進知識建構,其基本特征是:①問題設置的情境性。PBL通過源于直接經驗并對社會和學生自身都具有意義的真實性問題設置,將學生置于真實情境中,對問題進行理解、調查和探究,學習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并根據自己的先驗圖式進行分析、推斷,逐步解決問題。如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多樣的直觀教具、生動的角色扮演、逼真的情景模擬(如模擬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下的招聘面試安排住宿、安排日程與活動、宴請與迎送會)等手段,使學生置身于真實或近似于真實的語言實踐中,感受語境氛圍。②問題解決的合作性。鑒于問題的復雜性,學習者采取不同的協(xié)作方式,通過溝通、討論、反思、比較,把個體智慧化為集體智慧,共享學習資源,共分認知負擔,共同處理學習議題,共同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合作的過程中合作小組由好中差不同層次的組員構成,這更加適合高職學生基礎知識的個體差異性大的特點,發(fā)揮基礎較好的學生的能力,帶動基礎較差的學生。③知識建構的自主性。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習者根據呈現的問題,設置明確的目標,進行獨立研究和自我引導性學習。他們自主選擇、收集和分析相關資料,有意識地建構新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復雜的問題解決中。問題的解決有助于他們成為獨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
6.3 與專業(yè)用途英語(ESP)結合的適度性
我國高職英語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學生能夠擁有在其特定職業(yè)范圍內運用這門語言的能力,高職外語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和專門用途英語(ESP)是一致的。借鑒ESP方法確立的教學目標有助于消除 “高職英語與高中英語無甚區(qū)別”的感覺,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英語不再是單純的機械記憶,應付考試,而是為今后所從事的專業(yè)領域工作服務的工具,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真正達到高職英語學與用的“零距離”接軌。但和基礎英語相比較,ESP在內容上較明顯的特點是詞匯的專業(yè)性和理解難度的增大。特別是對于詞匯量和句法結構等基礎處較為薄弱的高職學生,完全的按照專業(yè)英語的內容和教學方式顯然不夠合適。因此,根據Krashen二語習得理論中i+l語言輸入理論,在內容的選取上要注意與個人需求分析理論中“目前情景”和“目標情景”的適應性,不可過多過難。比如:在基礎英語的功能性話題里,適量加入專業(yè)詞匯和語句,先詞匯后句法,再文章,進而逐步練習翻譯和寫作。學法上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應用英語作力工具來獲得與自己專業(yè)有關信息,在完成專業(yè)相關的任務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的強化學生學習的動機,樹立他們自信心。語言學習與專業(yè)相結合,無論是基礎較好還是較差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同時,在專業(yè)領域的視域會不斷擴大,他們可以直接感覺到外語的用途,那種被動學習的情緒會逐步轉化為內在自覺學習的動力。
《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討論稿2008)提出:高職英語課程是為培養(yǎng)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服務的,不僅要使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語言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和未來職業(yè)相關業(yè)務的能力。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尤其是個人需求沒有清晰的認知,甚至出現了本研究調查中的對學習內容認知上的偏差。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上給予學生正確及時的引導。另外,高職英語教學不僅對學習者個人需求的認知,還應對不同專業(yè)的英語社會需求、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策略等方面加以研究,從而培養(yǎng)出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高職人才。
[1]Brindle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Johnson,R.K.(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UP,1989.
[2]Bruner,J.S.A study of Thinking[M].New York:NUP,1956.
[3]Dudley-Evans,T.&St John,M.J.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UP,1998.
[4]Hutchinson,T.&Water,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
[5]Gagne,R.M.Conditions of leaning[M].New York(First published 1965):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5.
[6]Krashe,&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7]Robinson.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8-9.
[8]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120-123.
[9]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類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職業(yè)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討論稿),2008.
[10]劉稱生.認知策略及其對測試表現的關系研究[J].外國語文,2010,(8):108.
[11]羅永合.運用PBL模式優(yōu)化七年制醫(yī)學教育英語聽說教學[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7,(2).
[12]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3]文秋芳.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詞匯變化的趨勢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
[14]張殿玉.英語學習策略與自主學習[J].外語教學,2005,(1).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with qualitative methods,the paper makes some investigation on self-cognition of the freshmen′s personal demand in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hich discusses their English learning basic situation,the cognitive on teaching contents,skill requirements and English learning intention.The data shows that quite a number of students have a serious“un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basic and cognition to the teaching content,which causes certain obstacle in teaching procedures.Therefore,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solve this barrier.This study aims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in students′basic condition and can provide the more proper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s in teaching contends and methods.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ELF-COGNITION OF THE FRENSHMEN′S PERSONAL DEMAND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KING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UO Hai-yan
(Bo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Bozhou Anhui 236800)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individual needs;self-cognition;teaching strategies
G712
A
1672-2868(2011)04-0155-05
2010-10-01
安徽高校省級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1sk565)
羅海燕(1971-),女,安徽利辛人。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法研究。
責任編輯:陳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