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冉
行走西沙
黃 冉
2011年12 月初,經(jīng)過近四個小時的飛行,我從“零”度飄雪的北京降落在驕陽碧海近30攝氏度氣溫的三亞,當晚我便乘著四千噸級的“中國海監(jiān)83”執(zhí)法船開始了我的西沙之行。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正是季風肆虐的時候,海上的風浪經(jīng)常是風力8級、浪高5米,四千噸級的大船在浪涌的夾擊下也時常搖擺17度左右,就算是船員也會暈船嘔吐。我雖不常遠海航行,但在上船之前還是自信地在同行人員面前夸下??凇皶灤c我無緣”,因為2007年12月我也曾遠赴西沙、中沙、南沙、北部灣和瓊州海峽,有過同在這條船上17天、行程4000海里的經(jīng)歷,那一次我沒有暈,但這次我卻沒能幸免。
20時,伴著晚霞的余暉,“中國海監(jiān)83”船駛離三亞鳳凰碼頭平靜的港灣,駛向浩瀚的南中國海。1個小時后,艙外漆黑一片,只有濕潤的海風擁裹著我及身邊的每個角落;而艙內(nèi),剛才還在餐廳玩笑的同行人員便紛紛開始有了暈船反應,有的散了、有的睡了,熱鬧的船艙瞬時安靜下來。躺在床上聽著浪涌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船身,身體也隨著船的晃動不停翻滾,雖有困意卻無法安睡。經(jīng)過昏昏沉沉的14個小時后,“中國海監(jiān)83”船駛進了永興島港灣,這里常年駐守著我軍守島官兵和國家海洋局西沙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的工作人員,此時他們已經(jīng)在碼頭上列隊歡迎。我們一行雖一夜沒有睡好,但都強打精神收拾整齊,用飽滿的精神向這些衛(wèi)國戍邊的勇士們致敬。
西沙群島位于南海中北部,距海南省榆林港東南150海里、西距越南海岸240海里,主要由永興島、石島、東島、中建島、琛航島、金銀島、珊瑚島等34個島礁及7個淺灘組成;島嶼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其中永興島、東島(和五島)、中建島(螺島)各約1.5~2平方千米,其余各島面積均不足上述島嶼的一半大。西沙群島是由海底巖層和珊瑚礁構成的一群地平的島礁和沙洲,除石島外,其余高度均不超過10米。
有“西沙明珠”之稱的永興島自古就是用兵南海的必爭之地,得到中國各朝各代的重視與駐守,由于島上有淡水資源,也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補給站。永興島等西沙群島也是帝國主義侵略的重要目標,永興島上日本占領時期筑造的碉堡就是鐵證。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按照《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條約,決定收復南海諸島,并派軍隊駐防。為此,中國海軍組織了艦隊,并對相關軍艦以島嶼名字重新命名,如,負責南沙群島守備任務的軍艦被命名為“太平”“中業(yè)”,守衛(wèi)西沙的則命名為“永興”“中建”。1946年11月23日,“永興”“中建”兩艘戰(zhàn)艦開進永興島,并于29日與廣東省政府官員一起舉行了隆重的收復儀式。當時參與收復西沙的原國民黨海軍司令部海事處上尉參謀張君然就留在了永興島上,擔任中國海軍首任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以他個人名義修立的紀念碑正面鐫刻“收復西沙群島”、后面刻有“南海屏藩”字樣,記錄了西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失而復得的歷史。
1982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上將為勉勵永興島駐守官兵,同時也為綠化海島、美化軍營,在島上栽種了一棵椰子樹。從那以后,數(shù)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永興島栽下樹苗,至今已經(jīng)形成了一片郁郁蔥蔥的“將軍林”。如今的永興島植被茂盛,并且隨著島上建設的不斷開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海水淡化設備、蔬菜種植大棚、電視信號、百貨超市等生活基礎設施,網(wǎng)絡及通信設備的發(fā)展也使原先閉塞的海島不再是遠海中的一葉孤舟。即使如此,島上人員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對親人的眷戀并沒有絲毫減弱,家中有事時守島官兵只能眼含淚水緊握電話聽筒安慰家人,因為自己駐守的崗位離家很遠很遠,自己擔負的職責又很重很重。向戍邊衛(wèi)國的將士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石島位于永興島東北側(cè),面積僅0.06平方千米,海拔13.8米,是西沙群島中最高的島嶼,與永興島有約2千米的公路相連。在通往石島的路上可以看到“丟掉幻想,準備打仗”的標語,使人時刻牢記這里是我國海疆的前沿哨所;沿途還可以看到一些風力發(fā)電設備,用以解決島上用電難的問題。整個石島由生物碎屑灰?guī)r組成,各式各樣的因風浪侵蝕導致的蜂巢狀的巖石層理交錯,這些巖石被形象地稱作“龍頭”,不知是誰在此立上了“西沙老龍頭”字樣的石碑,與不遠處的主權碑遙相呼應。站在石島制高點上又另有一番景象:近島處海水清澈見底,由于水深較淺,海水呈翡翠綠色;而遠離礁盤水深陡增,海水成墨藍色;兩種藍色絕然分界,白浪隱現(xiàn)其間,時而成片、時而一線,仿佛藍色錦緞上鉆飾閃爍。石島上有一片老兵林,據(jù)說是守護石島的官兵們退役離去時栽種的,這些樹木艱難地生長在石灘上,在這片貧瘠的土地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與身旁的碧海藍天、海鷗翱翔相得益彰,組成了一幅優(yōu)美動人的畫卷。這里還是拍攝日出的最佳地點。曾有人說,石島上大量的海蝕地貌景觀見證了大海的威力,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我覺得,這些自然的杰作更像是一把把面向南海的利劍,保衛(wèi)著國家的藍色國土不受侵犯。除了駐守的官兵外,島上還有數(shù)十戶漁民在此安家,夜幕下的椰林中傳來隱約的笑語聲,循聲而去,燈光搖曳伴隨著飄起的陣陣炊煙和飯菜香氣,沖淡了這里的嚴肅氣息,讓人感覺仿佛正站在邊陲小鎮(zhèn)而非軍事要塞。
次日傍晚時分,我們的船駛離永興島,又是數(shù)小時的顛簸,很多人因為暈船都沒有吃船上廚師精心準備的晚飯便躺倒在床上。在搖晃并狹小的船艙里,人是無法側(cè)臥的,只能平躺,才能避免在床上翻滾。平躺的身體隨著波浪起伏而搖動,可以明顯感覺被突然拋向空中、又突然重重吸回床鋪——深入的睡眠成為了奢望。
晨曦中琛航島已經(jīng)隱隱約約進入了我們的視線,此時海上飄起了大雨,而島上的官兵正屹立雨中奏響歡快的鑼鼓迎接我們的到來。雨點在海面上擊出層層漣漪,我們?yōu)楣俦鴤兯袆?,也在雨中矗立船頭向他們頻頻揮手,船在琛航島激揚的鑼鼓聲中駛?cè)敫蹫?。琛航島是永樂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之一,因紀念清末時期到此的“琛航艦”而得名。它是中部凹陷、四周沙堤環(huán)繞的島嶼,面積約0.5平方千米,呈彎曲三角形狀。與永興島一樣,琛航島同處亞熱帶,屬于典型的高溫、高濕、高鹽、高日照、多熱帶風暴地區(qū),年平均溫度在26.5攝氏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東北季風期,6級以上大風頻率大于70%,浪高3~5米;5月至9月為西南季風期,也是熱帶風暴及臺風多發(fā)期。除熱帶風暴襲擊外,這里平均風力3~4級,年平均降水量為1535.4毫米。琛航島上的生活條件比永興島艱苦很多,因島礁面積較小除了必要的基本設施外不再有其他設備;由于淡水供應十分緊張,這里的漁民除避風以外很少上島。物資匱乏和生活單調(diào)給駐守的官兵帶來了更多的不便,他們的營房每間大約10平方米,每個房間放置兩張床鋪、一張桌子和一臺飲水機,除此別無它物,唯一的電器就是空調(diào),但由于高濕、高鹽的不良環(huán)境,嚴重的銹蝕使空調(diào)的室外機每隔兩年就要重新更換一次。由于本島有較好的航道,且又是宣德群島和本島的交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一再為外國入侵者所侵占。為保衛(wèi)祖國的尊嚴與領土不受侵犯,18位烈士長眠于琛航島上。在琛航島最高處建有紀念碑,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勇士們;這里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位上島的人都會來此憑吊。
琛航島與廣金島由堤壩相連,風光純美,處于原始狀態(tài),海岸上到處可以看見成片的珊瑚和貝殼遺骸,有些才被沖上岸不久依舊保持著亮麗的外表,有些已經(jīng)被海浪打磨得如同卵石和沙粒。琛航島的海水比起永興島更加清澈碧藍,細膩的白沙在碧波的撫慰下安詳沉靜;近岸的海水使魚類等水生物仿佛在水晶之中繁衍生息,人在其間也像在空氣中漂浮一般;海岸邊的礁石中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海膽,長長的背刺在波光中擺動,如一叢叢的小草生長在藍白相間的盆景中。駐島的官兵告訴我們,他們從來不去捕食這些海膽,也絕對禁止向海里亂扔東西——這是島上嚴格的紀律,大家必須嚴格地遵守。我想,這里清澈的海水、潔凈的沙灘和眾多的水生物可以證明琛航島的官兵們對環(huán)境的無比熱愛與小心保護,“愛島如家”決不是一句空話。
在即將離開琛航島時,船上多了兩位回家休假的士兵,他們掩飾不住歸鄉(xiāng)的急切與喜悅,站在船頭給遠方的親人打著電話報歸期。此時的我們也站在甲板上,海風推著我們的船只漸行漸遠,離開琛航島,離開美麗的南海邊陲。西沙,我們美麗的藍色國土!西沙,我還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