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江蘇南京 210042)
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理論研究
王 強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基礎部,江蘇南京 210042)
學校應重視開展關于學生應急避險的生命安全教育,將學校體育教學與應急避險能力教育相結合,構建學校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寓應急避險能力教育于體育教育之中,以培養(yǎng)學生在險境中的應對能力顯得十分重要。由此提出“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概念,并探討了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構成要素以及培養(yǎng)途徑等。
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
目前社會上危害性事端涉及到學生的現(xiàn)象逐漸增多,甚至有的學生受到生命危害。這必須引起我們學校教育部門的深思,特別應加強對學生應急避險的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轉危為安。因此應把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概念引入體育教育體系中來,以重視、訓練與發(fā)展學生的應急避險體適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應急避險能力。
應急概念是應答于重大事故災害的危險問題提出的。本研究所指的危險是地震、火災、雷電、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和交通、溺水、觸電、意外人身傷害等事故對人的生命和健康帶來的威脅。健康心理學研究指出:所謂應急,就是指人們?yōu)轭A防、消除和減弱應急源在認知和行為方面所作的努力。這種努力的目標是改善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或者減輕情感體驗到的痛苦、煩惱和驚恐,以保持有機體自身與環(huán)境的平衡。個體采用預防性策略時,需要通過指導、訓練、勸說等方式去改變習慣性的自動思維和行為模式,發(fā)展積極、樂觀、自信、堅強的人格品質,使之成為個體習慣性的應急方式。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源于美國,1987年由美國體育界的健康、體育、舞蹈組織(簡稱AAHPERD)提出。我國的臺灣省和香港地區(qū)的運動生理界把fitness率先翻譯成“體適能”。歐洲各國學者對fitness有不同的認識:如德國稱其為“工作能力”;法國稱其為,“身體適應性”。“Physical fitness或fitness”在國內(nèi)多被譯成體質,許多學者對體適能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體適能”的定義是:“身體有足夠的活力和精神進行日常事務,而不會有過度疲倦,還有足夠的精力享受余暇活動和應付突發(fā)的緊張事件的能力。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體適能分為“健康體適能”和“技能體適能”兩種。
學生的應急避險體適能是在健康體適能的基礎上發(fā)展的。對環(huán)境的適應一般可分為自然狀態(tài)和應急狀態(tài),自然狀態(tài)就是我們?nèi)粘K?、工作、學習的環(huán)境,但是人的一生總會面臨一些突發(fā)事件,如自然災害、安全危機、犯法危害等,人體在這些事件的刺激下會處于一種應急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體的生理、心理情緒和行動能力會發(fā)生很大變化,會對突發(fā)事件的產(chǎn)生各種影響。如何消除、減弱不利的負面的影響,通過引導、訓練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有效的應對能力及其行動是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研究目的。
我們認為影響“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因素非常廣泛,包括認知水平、行動能力、心理狀態(tài)、情緒調控等因素,只有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機體才能發(fā)揮相當有效的機能。在此基礎上“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定義是:學生面對危險狀態(tài)下的突發(fā)事件時,有足夠的活力和精神來預防、消除或減弱突發(fā)事件(應急源)對個體造成的影響,而能轉危為安或使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的能力。當然還應有臨危不亂的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積極的行動,努力改善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保持有自身與環(huán)境的平衡。
綜合有關相應的研究結果,認為“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組成要素有:1)認知水平:個體防災減災的安全意識和熟知各種突發(fā)事件的特性及應急預案,逃生避險知識,急救求生法。2)身體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即體格、體型、姿勢、營養(yǎng)狀況以及身體成分。3)生理功能水平,即機體新陳代謝水平與各器官系統(tǒng)達到的工作效能。4)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肌肉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能力,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5)運動能力的發(fā)展水平,走、跑、跳、游泳、投擲、攀爬、負重等身體活動能力。6)應對技能,即自救互救技能,呼救逃生技能,各類事故的應急預案等。7)心理素質發(fā)展水平,即人體的本體感知能力、個性特征、意志品質、抗挫折能力等。8)情緒適應:能夠有效地控制恐懼、焦慮、緊張、迷茫等不良情緒,通過宣泄、調節(jié)、疏導使機體保持樂觀、自信、積極的狀態(tài)。(見圖1)
圖1 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構成要素
利用與結合健康體適能的體育教學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主要途徑(圖2)。首先,培養(yǎng)目標有一致性的地方:兩者的培養(yǎng)目標是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進行身體素質訓練和體能訓練和一定的技能學習,還要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培養(yǎng)主體同一性:結合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對廣大學生進行應急避險能力教育,是在學生中形成“預防文化”和安全意識的過程。最后,培養(yǎng)途徑共通:不管是培養(yǎng)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維護健康能力都要經(jīng)過系統(tǒng)科學的訓練和相關的教育來實現(xiàn)。
通觀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培養(yǎng)途徑,對學生實施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教育任務:1)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意義并逐步養(yǎng)成安全第一的防范意識和防災減災的積極行為,以體現(xiàn)“生命無價”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2)讓學生通過實踐性和體驗性的教學,從中學會自救與救他及逃生避險的本領,從而體現(xiàn)出一種前瞻性的教學理念,一種敬畏生命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扶助他人的公益精神;3)在重視各種逃生避險、事故防范、急救技能發(fā)展的同時,積極改善與發(fā)展有氧耐力、肌力、柔韌性和身體成分等與健康有關的素質,體現(xiàn)出教育的健康性;4)使學生懂得應急避險、事故防范、急救互救為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使他們終身受益,體現(xiàn)應急避險體適能教學的教育性;5)使學生能夠采用多種方式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不斷提高自己的體適能,以更好地適應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險境或變故,體現(xiàn)出教育的現(xiàn)實性及實用性;6)教學內(nèi)容應為實用的應急救護技術、逃生及各種災難事故的應對措施,使學生在實踐中和情境體驗中學習,體現(xiàn)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嚴肅性;7)提出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概念,真正落實生命安全教育,體現(xiàn)出教育的公眾性、公益性。
圖2 學生應急避險體適能的培養(yǎng)途徑
生命是珍貴的,也是唯一的,生老病死,我們無法回避。但許多如花似玉的生命,尚未揚起人生的風帆,還未體驗生活的真諦,便驟然凋零于突降的災難,不能不令人惋惜。在學生中開展應急避險為目的的生命安全教育,體現(xiàn)了教育的現(xiàn)實性、公眾性、公益性,是素質教育中的必然選擇。面對新任務和新要求,體育教師應肩負責任,將敬畏生命、愛護生命、展現(xiàn)生命活力的新理念落實到體育教學中去。通過體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夠果斷準確地為自救避險、應急救護,機智勇敢地處理遇到的各種異常情況或危險的能力。
[1]但艷芳.體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8,42(1):79-81.
[2]程娟.體適能理論進展與健康關系的相關研究[J].科技信息, 2007(22):186-187.
[3]張建平.體適能概念辨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2(6):33-34.
[4]任弘.體質研究中人體的適應能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
[5]馮海成,宋淑珍.體育·健康促進·安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6:16-21.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Emergency Hedging of Students
Wang qiang
(Basic Department,Nanjin College of Population Programme Menagement,Nanjing,210042,Jiangsu,China)
We should regard it as the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we could put the safety education about emergency hedging into practice,and construct the model of life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ing the coping capacity of studentswhen they are up against the dangerous situation.Thus,this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about“the Physical Fitnessof Emergency Hedgingof Students”,simultaneously,discuss the inscapesand cultivatemethodsabout thephysical fitnessof emergency hedging of students.
students;emergency hedging;physical fitness
G80-05
A
1672-1365(2011)01-0065-02
2010-05-24;
2010-06-18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教改資助項目(2009JXGGB23)。
王強(1975-),男,江蘇無錫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