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本務
紅色影像記憶革命戰(zhàn)爭經(jīng)典影片回眸
文/吳本務
在即將到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之際,文化界掀起了各項有關的紀念活動。在共和國的影像作品中,革命題材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為此,我們特別約請老影人吳本務前輩聊聊記憶中的紅色影像故事……
歷史風云映襯了璀璨群星,戰(zhàn)爭烽火錘煉出眾多英雄,在轟轟烈烈的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共產(chǎn)黨人馳騁疆場、血染河山,立下了感天動地的不朽功勛。建國后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了一系列堪稱經(jīng)典的戰(zhàn)爭片,在影像中追憶英雄的足跡。歲月荏苒,重看這些影片,往事歷歷在目,無論是戲內(nèi)的角色和劇情,還是戲外的導演和影星,一張張熟悉的面容浮現(xiàn)在筆者眼前……
《紅色娘子軍》拍攝至今剛好50年,當年公映時轟動影壇。人們頭一回聽到“娘子軍”這個名字,紛紛涌向電影院,上海灘出現(xiàn)了萬人空巷的情景。祝希娟飾演的女主角吳瓊花一舉榮獲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王心剛飾演的洪常青榮獲最佳男主角,謝晉奪得最佳導演獎,而主題歌“向前進,向前進,戰(zhàn)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則成為紅色經(jīng)典歌曲,傳唱至今。乃至50年后的今天仍有詩云:“心中滾著一團火,我要唱支娘子軍的歌,瓊花怒放50年,夢縈魂繞的是黨代表洪常青?!?/p>
影片描述了海南島誕生的第一支女子革命武裝“紅色娘子軍”的成長歷程。丫頭出身的瓊花不堪忍受惡霸民團南霸天的欺詐與壓迫,被三逃三抓,關在死囚的水牢里,黨代表洪常青喬裝成華僑富商深入虎穴與敵周旋,巧妙地把瓊花從南霸天的魔掌中救了出來,并指引瓊花參加娘子軍。女兵們問她為啥要革命?她拉開衣襟,身上被鞭子抽打的累累血痕說明了一切。穿上灰色軍裝戴上紅袖標的瓊花英姿颯爽,練刺殺、勤操練,在戰(zhàn)火中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這真是“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
瓊花在片中給人印象最深是那雙火辣辣的眼睛,被南霸天吊在梁上拷打,眼里噴出怒火;黨代表與之促膝談心,神氣里充滿親情;入黨宣誓時,那雙眼睛美麗又莊嚴??墒?,謝晉為了找這雙“火辣辣的眼睛”卻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按理說,謝晉是最善于發(fā)現(xiàn)新演員的導演,一找一個準,拍一部戲必捧紅一個明星,還有人說他頭腦如電腦,有個演員形象寶庫??墒桥摹都t色娘子軍》時,他怎么搜索都找不出所需要的“眼睛”,他幾乎跑遍了“北電”“中戲”,沒有一個滿意的。最后一站到“上戲”,找來找去也沒找著,正要落空而歸時,走過排練廳,忽聽一個在與男生吵架的女聲,嗓門大,聲音潑辣又帶磁性,探頭一看,正是祝希娟。那時她還是表演系未畢業(yè)的學生,吵架的氣勢壓過了男生,形象粗獷又有點柔情似水,尤其是那炯炯雙目,不正是“千里尋他幾百回”的“火辣辣的眼睛”?這一找非同小可,讓默默無聞的祝希娟初上銀幕就登上了影后寶座。當然,謝晉慧眼捧明星也非頭一回,此前捧紅了《女籃5號》的女主演曹其緯,此后捧紅了《青春》中的陳沖,《芙蓉鎮(zhèn)》中的姜文,《牧馬人》中的朱時茂、叢珊,《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的呂曉禾、蓋克,這些都是廣為流傳的趣聞軼事。原先,影片中的洪常青與瓊花是有愛情關系的,從相遇相救到相戀相愛,隱約可見一種革命浪漫主義的柔情蜜意。只是因為那個年代概念化公式化的局限,這條愛情線被刪,成為一點小小的遺憾。
值得一說的是還有黨代表洪常青,飾演者王心剛是當年紅遍半邊天的英俊小生,演技精湛,形象挺拔,堪稱觀眾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片中“英勇就義”高潮戲,面對殺氣騰騰的南霸天,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把自首書撕得粉碎,屠刀下?lián)]筆寫成“砍頭不要緊,為了主義真”,烈火中高喊“殺死洪常青,自有后來人”,感召的力量至今猶在。
白求恩大夫的名字家喻戶曉,毛主席的《紀念白求恩》對他作了高度評價:“一個外國人,毫不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當做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chǎn)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闭歉鶕?jù)這段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故事片《白求恩大夫》。此片改編于周而復的同名小說,由著名電影藝術家張駿祥執(zhí)導,飾演白求恩的是長期在中國工作的譚寧邦。
回顧這部電影不得不提此片的總攝影師吳印咸。他曾拍過一張白求恩大夫的照片:黃土嶺戰(zhàn)役前沿的一座小廟前,隆隆的炮聲已把佛像震塌,槍林彈雨在四周呼嘯,白求恩身穿八路軍軍裝,系著圍裙,腳穿晉察冀鄉(xiāng)村的草鞋,衣袖高高卷起,弓著腰全神貫注地在自制的手術臺上為傷病員做手術。由于小廟的光線太暗,正在躊躇間,一縷夕陽正好透過云層照在白求恩身上。吳印咸抓住瞬間搶拍了這張聞名國內(nèi)外的照片,隨即發(fā)表于軍區(qū)辦的《晉察冀畫報》上,之后廣為流傳,還展示在白求恩的家鄉(xiāng)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zhèn)“白求恩紀念館”內(nèi)。當然,這張照片也成了拍攝電影《白求恩大夫》的重要參考資料,外景地選的就是黃土嶺附近的山區(qū),白求恩的裝束、舊廟戲臺的背景,都是按照照片中的實景布置的。
此片導演張駿祥工作素以嚴格著稱,他對拍攝中每一件道具的地方特色和真實感都親自過問,老鄉(xiāng)屋里的油燈、走馬燈一定要當?shù)氐膶嵨?,勾起白求恩思鄉(xiāng)之情的笛子聲要有河北梆子的韻味。尤其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驢子馱的“藥馱子”,必須符合細節(jié)真實。因為“藥馱子”的故事,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晉察冀廣為流傳:當時,白求恩組建的“流動醫(yī)療隊”經(jīng)常奔波在林間山區(qū),行軍打仗運輸藥品很麻煩。他看到當?shù)剞r(nóng)民經(jīng)常牽著毛驢,毛驢的背上馱一副長形木框箱子,里面裝的全是大糞,他覺得很奇怪,一問才知是種田澆糞用的,戲稱“糞馱子”。他頓時來了靈感,用土洋結(jié)合的辦法設計制作了“藥馱子”。人家裝的是糞,他裝的是藥,因地制宜,非常方便。戰(zhàn)士們親切地稱之為“白求恩藥馱子”,他卻建議叫“盧溝橋”,理由是盧溝橋是“七七事變”發(fā)生地,是中國人抵抗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國際上的知名度很高。這座“橋”不僅能聯(lián)結(jié)他與戰(zhàn)士、老鄉(xiāng)的深情厚誼,而且象征全世界正義人民的反法西斯精神。的確,作為一個國際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做到了這點。他用那架形影不離的英文打字機,向全世界發(fā)出了正義的聲音:我來到中國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親身經(jīng)歷了抗日烽火的洗禮,又親眼目睹了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飛機大炮機關搶,正義戰(zhàn)勝邪惡,這即是事實的真相。
48年前拍《紅日》,外景地的爆炸聲槍炮聲歷歷在目,如今已104歲高齡的導演湯曉丹還健在。片中的我軍沈軍長、石連長和國民黨王牌74師師長張靈甫,不時在筆者腦海浮現(xiàn)。因為此片描述的是解放戰(zhàn)爭最激烈的階段,即國民黨反動派瘋狂進攻華東解放區(qū)時三次最著名的戰(zhàn)役:漣水之戰(zhàn)、萊蕪之戰(zhàn)和孟良崮之戰(zhàn)。漣水戰(zhàn)役兩軍對壘,為了保存實力,我軍戰(zhàn)略性撤退,敵74師變本加厲愈加猖狂,以20萬兵力圍攻山東而打響萊蕪戰(zhàn)役。我軍驍勇迎戰(zhàn),奮起反擊,重創(chuàng)了敵74師。在關鍵的孟良崮戰(zhàn)役中,張靈甫自鳴得意,實行“中心開花,內(nèi)外夾擊”的戰(zhàn)術,妄想全殲我軍主力。哪料我軍士氣高漲,軍民團結(jié),以排山倒海之勢猛攻孟良崮,把駐扎山頭的74師圍個水泄不通,“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的進軍號震天動地。以石東根連長(楊在葆飾)帶領的尖刀連,直插敵人心臟,搗毀了74師指揮部,擊斃張靈甫,在冉冉升起一輪紅日時,取得了最后勝利。
《紅日》原著是曾親歷孟良崮戰(zhàn)役的軍旅作家吳強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發(fā)表后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上影廠將其列為重點影片搬上銀幕,剛投拍就創(chuàng)造了一項全國紀錄:同時成立5個攝制組,五管齊下齊頭并進,被人稱作“五子登科”,這在我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為了保證影片質(zhì)量,導演湯曉丹隆重推出大牌演員,張伐飾演沈振新軍長,高博飾演丁政委,中叔皇飾演參謀長,康泰飾演團政委,舒適飾演張靈甫,程之飾演敵參謀長,男主角石東根連長則由當年被譽為“銀幕硬漢子”的楊在葆飾演。此片拍得十分艱苦,戰(zhàn)爭場面氣勢宏偉,動用了陸戰(zhàn)部隊、坦克部隊、炮兵部隊協(xié)助拍攝。當時又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家輾轉(zhuǎn)十幾個外景點,住最簡陋的招待所,吃最低標準的伙食。有人打趣說,“體驗一下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生活,對進入角色感受劇情很有好處”。因此,大家毫無怨言,齊心協(xié)力拍好此片。
由于小說《紅日》中的我軍高級將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均有原型,主創(chuàng)人員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先后采訪了片中副軍長原型、時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皮定鈞。皮司令很喜愛這部小說,對拍成電影十分支持,對劇中主題和各種人物也非常熟悉,指出“劇中的幾次戰(zhàn)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華”,并且介紹了其他生活原型。如沈振新軍長的原型是王必成將軍和葉飛將軍的結(jié)合,而陳毅元帥則說過:“60萬敵軍是山東老百姓用小車把他們推垮的,所以一定要表現(xiàn)好軍民魚水情的關系?!敝鲃?chuàng)人員把首長的指示精神融化在戲中,由此展現(xiàn)了老鄉(xiāng)參軍、浩浩蕩蕩的雞公車運糧支前、山東村婦為戰(zhàn)士洗衣、解放軍為鄉(xiāng)民割麥等生動場景。
48年后,重新觀看《紅日》,石東根連長那爽朗豪放的性格和偉岸挺拔的形象,依然給人以深刻印象。飾演者硬漢楊在葆,如今已年過古稀,在一次電影研討會他上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說他演過戰(zhàn)士也演過將軍,面對武打片、言情片走紅銀幕,才子佳人不斷翻炒,帝王將相近于演爛的現(xiàn)狀,他也許是個“敗”將,但絕不是個“降”將。這個“敗”字,只是調(diào)侃和感慨而已,因為他沒有敗,不少人請他出山,而他絕不違心去演些不三不四的角色。一個“降”字更概括了他做人演戲的底線。
毛主席詩詞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雄偉場面,形象地體現(xiàn)在60年前拍攝的電影《渡江偵察記》中:萬船齊發(fā),萬炮齊鳴,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之勢,撕開國民黨反動派依據(jù)長江天塹筑成的海陸空立體防線,“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偉大戰(zhàn)略口號,宣告了蔣介石反動統(tǒng)治的徹底失敗。如今,戰(zhàn)爭硝煙雖已遠去,但拍攝這部影片的種種往事,仍感動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當年拍這個大場面可說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動用了多種部隊,由影片的軍事顧問和導演調(diào)遣,像軍事演習一樣進行反復排練。由于場面大、人數(shù)多,除了部隊還有當?shù)乇姸嗬相l(xiāng)扮演搖船的民工,以此拍出“百萬雄師”的氣勢。因此攝制組采取多機多角度拍攝,實拍時必須一次完成,如果重拍豈不勞民傷財。
此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聲勢浩大的渡江戰(zhàn)役。大軍渡江前,我軍為了摸清對岸敵人的江防情況,特派以李連長為首的偵察小分隊先遣渡江偵察敵情,在皖南游擊隊長劉四姐的積極配合下,一會兒化裝成民工潛入要塞地帶,巧妙地獲取江防工事圖;一會兒又搖身一變成了敵軍模樣,深入虎穴偵察到敵軍火力最強的榴彈炮團的布陣情況,為我軍勝利渡江奠定了堅實基礎。
飾演李連長的孫道臨本以演知識分子著稱,《烏鴉與麻雀》、《革命家庭》、《早春二月》中均可見他那文縐縐的書生形象,可這回頭一次演軍人,又是智勇雙全的偵察兵,按他自己的話說是“趕鴨子上架”。他先把自己趕到部隊體驗生活,第一步學會游泳,尤其是潛泳必須熟練,因為戲中有好幾次要潛入長江的蘆葦叢中送情報。第二步苦練射擊,做不到百發(fā)百中也該來個打槍的敏捷身段,接著匍匐爬行、雨中行軍,哪怕行個軍禮發(fā)一聲命令都該有點軍人風采。李連長與劉四姐有段發(fā)生在長江邊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他倆8年前在皖南事變中結(jié)下生死之交,當時還只18歲的他是名新四軍偵察兵,在突圍中受傷,得到漁家姑娘劉四姐的悉心照料,兩人分手后沒有留下姓名,可她那撐船時的優(yōu)美動作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8年后在渡江戰(zhàn)役前重逢,兩人似曾相識又不敢相認,只是在各次偵察行動中,隱藏在心底的感情才漸漸蘇醒。尤其在一次水路遭遇戰(zhàn)中,昔日的劉四姐如今的游擊隊長,一個鯉魚打挺箭步上船,搖櫓的姿勢仍是那樣嬌美,離岸的回眸一瞥仍是那樣嫵媚,當年一見鐘情的感覺又找了回來。從相救之恩到離別之情再到生死考驗,終于延續(xù)了一段浪漫情緣,像滿山紅杜鵑一樣美麗。別以為如今哪部影視劇不是愛字滿天飛,可那時的愛情戲卻是犯忌的,弄得不好就要被扣上“愛情至上”、“丑化工農(nóng)兵形象”的帽子。
此片值得一提的演員還有陳述,他飾演的敵情報處長堪稱一絕,與李連長斗智斗勇,老謀深算得入木三分。在公路追擊中兩人狹路相逢,一問一答,一個刁鉆一個機智,尤其他那一句“哪一部分的?”頭一歪,嘴一撅,金絲邊眼鏡后的那雙鷹隼般的眼睛,發(fā)出兇煞的光芒,這幾乎已成了他這個角色的招牌動作。乃至后來1974年重拍的《渡江偵察記》,其他主要演員均換了,唯他仍然坐穩(wěn)這把敵情報處長的交椅。由于這個角色影響太大,以后在銀屏的各種晚會上,他總是以“敵情報處長”身份頻頻亮相,老本吃了足足50年。追憶往昔,不堪惋惜,而今孫道臨、陳述過世了,其他飾演我軍參謀長及偵察兵的穆宏、齊衡、康泰、中叔皇也都離我們而去,但他們塑造的銀幕形象將銘刻在人們心中。
編輯:黃靈 yeshzhw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