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翔
她說,她很喜歡“家教”這個詞,因為它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基礎,能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yǎng)成一種長期的自然人格。
她的理論依據是《論語》有關內容,即孔子的一個人的學習成長應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則孝,出則悌”,即家庭教育;第二階段,“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即社會教育;第三階段,“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即是說前兩個階段都完成了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了。
是的,她就是于丹。
于丹說,家庭是一個讓我們從小醞釀牽掛的地方。她所說的“牽掛”就是“孝”與“悌”。
于丹在女兒苗苗一歲多時,就開始有意識地醞釀孩子濃濃的“牽掛”之情了。他們夫婦帶苗苗去玩兒時,每次出門都會給孩子一個布娃娃,并說那是她的“妹妹”,要苗苗好好看著“妹妹”,不要把她弄疼了,更別說把她弄丟了。女兒每次外出時,都會小心地呵護這個“妹妹”。
隨著苗苗一天天長大,于丹遂給她加“擔子”。于丹的母親和他們住在一起。苗苗兩歲多時,一天,她問:“姥姥對你好不好?”苗苗說:“可好了!每天姥姥帶我去公園,還給我買好多好玩的玩具?!庇诘け銓ε畠赫f:“姥姥有糖尿病,每頓飯前都要吃藥。你每天都和姥姥在一起,姥姥按時吃藥的任務就交給你了?!迸畠和Ω吲d地接受了。
最初,苗苗偶爾也會有忘記的時候。經過爸爸媽媽的提醒,也就養(yǎng)成了習慣,每次吃飯前一拿到筷子,苗苗就會說:“姥姥,吃藥!”姥姥當然也不忘說上一句:“苗苗真乖!”
苗苗這時已經明白,家庭是一個相互有愛與責任的地方,有了責任會覺得很光榮。而且這種責任,或者說“牽掛”,很快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扎下根來。
苗苗4歲那年春節(jié),于丹帶著她去麗江玩,其中有一個到養(yǎng)雞場撿雞蛋的活動。撿完雞蛋,女兒卻一手握著一個,甚至連吃飯時也攥著不放。于丹以為女兒是覺得拿著雞蛋好玩,便打趣道:“你那雞蛋都快孵出小雞來了?!?/p>
哪知在機場過安檢的時候,女兒手中的雞蛋仍然舍不得放下。就這樣,兩個雞蛋顛沛流離地跟著她回了家。接下來的一幕讓于丹震撼了!苗苗一進門還沒來得及換鞋,就撲到姥姥懷里,說:“姥姥,我給您帶回了兩個雞蛋!”千里迢迢的,小苗苗用手握住兩個雞蛋帶回給自己,姥姥的淚水刷地就流了下來。
家庭雖是一個醞釀“牽掛”的地方,但也不全是“溫情教育”,有時也可以來一些“挫折教育”。
一次,于丹帶著女兒到公園去蕩秋千,女兒在蕩秋千的過程中非常開心。因為過于開心也就將秋千一下比一下蕩得高,在一個蕩起又落下的過程中,孩子的手突然松了一下。眼看孩子就要摔下來,可于丹一點也沒有驚慌的樣子。孩子摔在了地上,雖說手上被擦破了一點皮,因為是自己犯的錯,也就強忍著,沒有哭出聲來。這時,于丹大聲地告訴孩子:“蕩秋千的時候,千萬不要松手?!?/p>
后來有人問于丹:“你當時眼看著孩子跌落,怎么不跑過去抱住她?”于丹說:“從秋千上落下來,下面是厚厚的沙,孩子是不會有太大的事的。如果這一次將她抱住了,她肯定會覺得松手沒有關系,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這一次跌疼了,下一次就會謹慎。”
不論是挫折教育,還是其他教育,家教的終端產品是培養(yǎng)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態(tài)度。
苗苗4歲時,在手工課上做了一個花籃。一天她“哐當”一聲把花籃摔了,花籃的一個角摔出了一個三角口子,小苗苗“哇”地一聲哭了。于丹說:“我們試試,看看能不能讓花籃比沒摔破時更漂亮!”母女倆又是剪又是貼的,苗苗還用彩筆畫上顏色。最后,她們“修補”出來一個更為漂亮的花籃。
苗苗這時說:“媽媽,我懂了,事情做壞了,哭是沒有用的?!边@就是對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
盡管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沒壞的時候更好,但是要讓孩子懂得,一個人一輩子會遇上什么事情,也許無法左右,可是修復生命的能力,卻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對一件事的態(tài)度最根本的,是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爭取自由與擁有尊嚴。兩三歲時,苗苗的“學文”就有模有樣了。在“學文”上,她主要是讓女兒背唐詩。不過,于丹總是讓女兒輕輕松松地去背:讓女兒踩著滑板車一邊跑時,一邊大聲地背誦;讓女兒在浴缸里泡著打著水花時,饒有興趣地背……
孩子學唐詩,于丹也從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一次于丹出差回到家,問女兒:“你想媽媽嗎?”她冷不丁地說了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眱扇龤q的孩子居然能如此“活學活用”,于丹高興壞了。女兒喜歡把睡覺的大床當蹦床,一次,爸爸說:“你別蹦了,都把我們的床單蹦破四條了!”誰知她一邊蹦,一邊高聲說:“人生得意須盡歡!”女兒“有唐詩作依據”,爸爸也不再說什么了。
孩子在學習中得到自由并擁有尊嚴,因此無論學什么也不覺得苦和累。小苗苗尤愛練鋼琴,每天都會練上一陣子。
所有時間中,最重要的是當下;所有權利中,最重要的是成長。家庭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教育。請不要一味地說,某某孩子“奧數拿過冠軍”、誰誰誰“外語口語是多少等級”。
評價孩子,不要過多地使用成人社會的成功標準。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懂得愛,讓孩子有著自由和尊嚴的自然人格更多地流瀉。如此,才會讓孩子這棵小苗苗長久地受到滋潤與澆灌,最終成為“謹信”、“愛眾”、“親仁”的社會棟梁之才……
(圖/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