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祖 峰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普通高校學生團隊行為能力內涵探析
◆張 毅 祖 峰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
1.1 問題的提出
團隊精神,是世人耳熟能詳的詞匯,也是當前企事業(yè)單位在進行團隊建設所強調的重點。幾乎所有的跨國公司都以自己的方式高度重視團隊精神:聯(lián)邦快遞亞太區(qū)副總裁陳嘉良先生說:“團隊精神至關重要,只有握緊的拳頭出手才有力。”惠普總裁卡莉說:“沒有團隊精神,我們將無法創(chuàng)新和前進?!?/p>
團隊精神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思想意識層面的合理體現。但是,在現實的存在中,體現的是學生行為能力,即團隊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領導、計劃、組織、協(xié)作、控制等方面的行為能力。這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團隊精神的水平。但是,當代大學生團隊精神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受到生活方式、教育體制的影響,他們內心封閉,難以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的關系;他們溝通能力較差;他們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辯證關系模糊;他們的團隊認知與主觀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良好的改善,將會影響學生的職業(yè)前途。所以,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團隊行為能力是當前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1.2 概念分析
1.2.1 團隊
團隊(Team),是由少數有互補技能,愿意為共同的目的設立業(yè)績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擔責任的人組成的群體。構成團隊主要條件有四個:有一定的規(guī)模,即成員在三人以上;彼此有相互的影響;有一致性的共識;有共同的目標。
1.2.2團隊行為
行為(Behavior),哲學家認為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一切活動?!皥F隊行為”就是個體在團隊的環(huán)境內表現出來的一切活動的總稱。即團隊成員通過一系列心理互動的過程,探討自我,嘗試改變行為,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改善人際關系,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從而建立正確的團隊認知觀與健康的團隊態(tài)度,掌握基本團隊工作所必備的融入、溝通、執(zhí)行、計劃、激勵等技能,并在團隊工作中能夠良好的運用的過程。
2.1 人際溝通理論
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人與人之間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交流過程,是人們交往的一種重要形式和前提條件。人際溝通是個體適應環(huán)境,適應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角色、形成健全個性的基本途徑。因此人際溝通既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和心理保健的功能,還有自我認識的功能和人際協(xié)調的功能。在團隊行為能力輔導過程中,良好的溝通能發(fā)揮表達情感、建立關系、相互理解、齊心協(xié)力、彼此鼓勵、傳遞信息的功能。
2.2 人群關系理論
人群關系理論(Human relation theory)是基于霍桑實驗基礎上產生的。在霍桑實驗的過程中認識到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條件,也不是工資待遇,而是工人本身。工人的安全感、歸屬感、整體觀念、有所作為的觀念和完成任務的觀念、融洽才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羯嶒灥难芯拷Y果否定了泰羅科學管理對于人的假設,表明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受到工資的刺激。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不時待遇,而是工作中的人群關系。
2.3 成就需求理論
麥克利蘭 (DavidMclland)認為人有 3種內在需要:成就需要、權利需要和歸屬需要。他認為,人的個性因素有成就的欲望,喜歡合理的目標,希望獲得人們的好評和贊揚。一個國家和企業(yè)的興衰,與其是否培養(yǎng)大量具有成就欲望的人密切相關,管理者應該重用和提拔具有成就欲望的人并高度注意培養(yǎng)員工的成就感。
2.4 Z理論
Z理論是威廉·大衛(wèi) (W illiam Ouchi)提出的。Z理論認為,對雇員實行長期或終身制,企業(yè)與雇員同甘共苦命運,員工與企業(yè)共同成長;對雇員實行長期考核和按等級臺階逐步提升制度,使員工感到只要自己好好干,就能夠有提升的機會;培養(yǎng)能夠適應多種工作環(huán)境的多種專業(yè)、多種才能人才;既重視嚴格的統(tǒng)計報表手段,也注重人的潛能開發(fā);采取集體研究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民主決策方式;樹立牢固的整體觀念,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家園感;增強鼓勵工作能力,變雇員的等級指揮為自我指揮。這一理論提倡的親情管理,在日本企業(yè)大行其道,許多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也采用這一理論指導著自己的企業(yè)管理。
2.5 組織系統(tǒng)理論
目標與價值系統(tǒng):包括環(huán)境目標——同組織目標可能相對一致而又互相沖突;組織目標——引導組織發(fā)展的多目標體系;個人目標——同組織目標可能相互一致而又互相沖突;相互關系——以組織目標為中心,防止目標沖突。
社會心理分系統(tǒng):個體心理與行為——個體在組織中的地位作用決定行為;組織心理行為——管理者及組織目標引導的整體行為;群體心理行為——個體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行為;相互關系——領導者以權利為支撐,使行為導向目標。
組織管理分系統(tǒng):管理者的主要職能,包括決策——制定目標和方案;計劃——按方案分段實施;控制——用組織影響目標;相互關系——獲取外界信息制定據決策,通過指令信息組織計劃,收集反饋信息實時控制抵達目標。
而本研究借助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研究成果,將大學生團隊行為能力分歸為四個領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技能領域、行為領域 (圖 1)。
圖 1 大學生團隊行為能力內涵結構圖
3.1 認知領域
認知領域,強調的是認識事物的能力與水平,這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較高的認知水平,能夠有助人形成正確的思維取向,有利于良好能力的培養(yǎng)。本領域包括三個層面,即自我概念認知、事件歸因認知、團隊認知。
自我概念認知,即個人對本我的認識與反映水平??陀^、良好的自我概念認知水平,能夠幫助個體清楚的認識自我,實事求是的反映客觀現實。
事件歸因認知,即對待事件的主觀與客觀歸因分析的程度。在團隊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各種矛盾沖突。而對待矛盾與沖突的歸因分析能力將直接影響團隊的和諧氛圍,影響個體在團隊中的工作效。
團隊認知,即個人對待團隊的認識與觀點。即個體與團隊之間辯證關系的認識能力與水平。具備良好團隊認知水平的,能夠事事、時時將自己置身于團隊之中,體現團隊的價值。否則,團隊永遠停留在個人的思想層面,不會形成實際的行為能力。
3.2 情感領域
情感領域,強調的是團隊成員的情緒控制水平。人是感性的動物,需要的是情感的歸屬。團隊成員如果對集體有歸屬感,他就能夠安心創(chuàng)造價值。情感的調控是團隊行為表現的必備條件。本領域包含三個層面,即團隊信任、團隊包容、團隊工作需要。
團隊信任,即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的程度,成員與團隊之間的信任關系。良好的信任水平是情感歸屬的基礎。當個體對于集體具有歸屬感,個體才能在集體中很好的生存,才能為集體創(chuàng)造個人的價值。如果團隊成員之間缺少信任,他們之間就會相互的推諉、扯皮,很難建立合作的關系。
團隊包容,即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容納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基礎于團隊成員之間的換位思考,這種思考方式能夠適時的避免團隊沖突的發(fā)生,促進團隊和諧的建設。團隊工作很多都是創(chuàng)新性的。在這過程中,由于個體的差異,就容易產生各種問題。如果,相互指責的聲音不絕于耳,就會影響團隊成員的工作情緒,影響他們合作行為的質量。
團隊工作需要,“需要是人對生理的和社會的要求的反映。需要表示人和世界的實際聯(lián)系。”“需要是構成動機的基本心理因素,是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眻F隊工作需要的建立,實際在情感上已經對團隊產生高度的認可,激發(fā)了團隊工作的動機,使個體在團隊工作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工作意愿,持續(xù)的工作行為。
3.3 技能領域
技能領域,強調的是個人團隊工作做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能力。工欲善,必先利其器。出色的技能是團隊行為完成的基礎。本領域包含以下七個方面:融入技能;合作技能;溝通技能;領導技能;決策技能;組織技能;激勵技能。這七個方面對于團隊工作特別重要。不能被團隊接納,就無法借助團隊的平臺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需要融入的技能;沒有良好的合作技能,無法形成合作關系,無法實現團隊效益;溝通是團隊的粘合劑,良好的溝通能夠突破團隊發(fā)展的障礙,促進團隊內部的交流;領導是團隊的領袖與導師,是團隊的靈魂,出色的領導總能讓團隊成員明確目標,實現目標。讓團隊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深入人心。在團隊工作中,出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決策技能就十分重要,如何選擇能夠適合并且事半功倍的方法是團隊獲勝的關鍵。人盡其才,良好的組織技能,能夠充分調動與發(fā)揮團隊成員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實現人才的價值。團隊工作往往是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的難度與復雜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團隊成員疲憊的時候,怠倦的時候適時的進行激勵,能夠起到一鼓作氣的效果。
3.4 行為領域
行為領域,強調的是個人主動行動的表現。這是發(fā)展團隊行為能力的關鍵。理論聯(lián)系實際,沒有現實的模擬,是無法形成有效的技能的。本領域包括三個層面:主動意識行為,即在思想意識中主動建立團隊的價值取向,形成團隊意識思維能力,保證以團隊的思維作為事件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主動融入行為,即在新的環(huán)境,新的集體中,積極主動的尋求被團隊認可的方式,迅速融入到所在的集體。主動溝通行為,即自覺、自愿、積極地尋求溝通的渠道與方法,促進團隊內部有效溝通的形成。
當今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學生不僅具備良好的專業(yè)技能,而且具備較強的團隊精神、團隊協(xié)作、團隊工作能力。因此,團隊行為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講彰顯重要。同時,高等教育要構建大學生團隊行為能力輔導模式,從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行為等四個領域對其團隊行為能力進行培養(yǎng),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李海峰.論培養(yǎng)大學生團隊精神的意義[J].民辦教育研究,2003,6(2):92-94.
[2]黃瑞國.大學生團隊精神的現狀和思考[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18)6:73-75.
[3]樊富珉,何瑾.團體心理輔導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宋希仁,陳勞志,趙仁光.倫理學大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5]謝新觀.遠距離開放教育詞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6]王彬.組織行為學[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8.
[7]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
[8]曹菲菲,王飛.體育舞蹈在培養(yǎng)大學生團隊精神中的應用[J].體育學刊,2010,(17)6:73-75.
[9]余穎.從經濟學角度看大學生團隊合作[J].探索,2009,(8):338-339.
吉林大學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9JC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