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娥 (湖北省長陽縣歌舞劇團 湖北長陽縣 443500)
土家山歌演唱之淺談
曾令娥 (湖北省長陽縣歌舞劇團 湖北長陽縣 443500)
山歌,顧名思義山里的歌,大山擠出來的歌又向著大山喊的歌。這在民歌分類學上就已注釋了如此定義。長陽土家山歌它風扉全國揚播海外,作為一地方民歌它獲得了應有的名份和地位。
生活在清江兩岸崇山峻嶺之中的土家人是一個古老優(yōu)秀的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他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繁衍生息,面對的是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的生活環(huán)境,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單一生活。但他們仍以其他民族一樣,在努力創(chuàng)造物資文明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精神文明,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
土家族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阿娜多姿,土家山歌只是諸多民間藝術樣式中的一個小品種,而就這古樸、自然之聲都一直流傳至今,沒被歷史文化潮流的沖洗而更換或被遺忘,可見土家山歌有著流承久遠的審美價值。土家人仲愛山歌,民間流傳著“山歌是碗里的茶,杯中酒,進門出門來幾口”,“寧愿肚子餓也要喊山歌”的口傳習語,可見山歌早已融入土家人的生活,似乎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一個專業(yè)歌唱演員欲獨樹自己的演唱風格,首先需要的是繼承學習傳統(tǒng)民族,尤其是本鄉(xiāng)本土本民族的民歌,從中吸取,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歌唱風格。老一輩歌唱家郭蘭英、胡松華、郭頌、蔣桂英等早已成為我們的典范,受到多少聽眾和后輩們的崇拜與敬慕。所以,專業(yè)歌手把繼承學習傳統(tǒng)民歌應當為己任,這也如同商家一樣是一種原始資本積累。
學習傳統(tǒng)民歌不是要照搬而是要用到實踐中去,學習有一個篩選過程,有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辨析和取舍。筆者認為重點應放在如何把握土家山歌的演唱風格上,為演唱的創(chuàng)新與提升打好基礎。
土家山歌品種繁多,大致分為高腔、平腔和矮腔等。民間歌手演唱調無定式,通常以歌手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勞作方式,精神與情緒而變化。所以常有“同腔不同調”之說。其唱腔也常隨著不同的歌手有著不同的變化,當然一般主腔不會改變,只是在行腔甩腔時加花而即興發(fā)揮。因其山歌的節(jié)奏自由,在行腔甩腔時可隨興發(fā)揮,民間常說彎彎多些或彎彎少些就是這個意思??梢哉f是千人千面各有所變。
土家山歌的徵調式和羽調式最為常見。偶然也有宮、商調式山歌,而角調式在山歌中還很少發(fā)現(xiàn)。
徵調式和羽調式山歌有其共同特征,就是旋律的支撐音都是6 1 2。
例1:徵調式平腔山歌“長工歌”。
例2:羽調式山歌“姐兒下河洗羅裙”。
從上面兩首不同調式的山歌中不難看出6 1 2確實起著旋律的支撐作用。不管是高腔、平腔、矮腔山歌其旋律進行總是以6 1 2為中軸音而繞來繞去。旋律并無大起大落,高腔山歌顯得輕飄懸浮,平腔及矮腔山歌就表現(xiàn)得平實直白。這種旋律特征在土家山歌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土家山歌有一些特別裝飾是我們學習時所必須掌握的,因為它是山歌的色彩甚至是亮點。
哎 嘿 嘿……
聲樂演員學習并掌握這些特別裝飾是為了在實踐中去如何應用,一般專業(yè)歌手演唱的曲目大都是專業(yè)曲作者根據(jù)山歌音調改編或創(chuàng)作的,本來就給聲樂演員留有展示這些特別裝飾的空間,待你去應用和發(fā)揮。
例3:“太陽一出照白巖”。
開曲就沖向全曲最高音,小三度下波音直接進入由弱至強回到直音,后半句的拖腔從直音到顫音再回到直音下滑而結束第一樂句。這樣處理不僅是把握住了山歌的風格,而且把歌詞的意境較完美的表現(xiàn)出來了。小三度下波音由弱至強波幅由慢至快,猶如冉冉升起的太陽照在云纏霧繞的群山而出現(xiàn)如波似浪的自然景觀,后面的顫音象似陽光照在白巖上的閃閃折光。一句山歌就把大自然的鋼與柔,動與靜表現(xiàn)的如此生動。
例4:大二度下波音,“彎彎調”。
這句唱腔在演唱時需氣息平穩(wěn),速度平緩,波音由慢至快,不要有急促的感覺,聲音舒展流暢飄逸,像蕩漾在群山峽谷之間,有余音繞峰之韻,由于大二度下波音的波幅比小三度下波音波幅要小,唱起來就顯得悠揚柔美一些。
顫音可以與波音連用,也可單獨使用,演唱時往往是在直音的后面再出現(xiàn)顫音。
例5:“山路十八彎”
大 山的 女 人 喲
這里的顫音出現(xiàn)得很自然,比較強烈,表現(xiàn)了山里女人豪放樸實的性格,旋律不僅帶有幾分山味土味,還有幾分野味,體現(xiàn)了濃郁的山歌風格和特點。
咩咩腔,演唱時須注意聲帶與氣息的控制,聲帶緊了就唱不出顆粒般的聲音效果,如果聲帶松馳而氣息不足也難以完成。
例6:“郎在高山薅高梁”。
哎 嘿…… 我 郎在高山 啰
這里用“咩咩腔”為引子,導入主題,聲音平穩(wěn),明亮干凈,像珍珠泉的水泡一顆接連一顆的冒了出來,又似銀線穿珠飽滿輕盈剔透,松脆甜潤。
山歌中的特別裝飾應精用而不泛用,要給人于耳目一新回味有余的感覺。我們的學習繼承不是照搬,而是要推陳出新,把山歌以新的面貌奉獻給聽眾。
民間不乏優(yōu)秀歌手,他們一開腔就是三個甚至四個八度,聲音宏亮有穿透力,清脆甜美有磁性,他們演唱不憋氣不紅臉,而是氣息充足流暢,聲音位置穩(wěn)定,完全證明他們在實踐中早已摸索出一套演唱方法,只是沒有去總結和上升到理性的層面而已。所以我們向民族學習還需下大功,做進一步的努力。
我在基層文藝團體從事聲樂已三十余年,將學習演唱土家山歌的一些親身體會和其中悟出的一些道理寫成這篇文章,望能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指點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