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
(中航南京機電液壓工程研究中心,南京 211106)
由于振動引發(fā)的機械零件共振失效的現(xiàn)象,在機械失效領域常有發(fā)生,尤其是旋轉類零件,如葉片、輪盤等[1-6],更是屢見不鮮。對于機械零件共振失效的分析及改進,主要考慮振型、自振頻率、振動應力和激振力的來源4個因素[7],其中確定共振振型及相應自振頻率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較為常見得出振型及自振頻率的方法,主要是物理試驗測量(如光彈法等)和有限元計算分析2種,但共振振型確定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工程實踐過程中往往是通過對比斷裂部位與各階振型振動節(jié)線的一致性來實現(xiàn)。筆者應用有限元分析與一些力學理論相結合的手段,對某鋁合金葉輪共振振型的確定進行了研究。
某鋁合金葉輪,正常工作轉速在65 000 r/min左右,設計最高轉速達75 000 r/min,設計葉輪進口氣體最高溫度為140℃,葉輪出口氣體最高溫度為210℃。該葉輪為離心葉輪,材料為鋁合金2A12,T4狀態(tài),葉型為直紋圓柱拋物面,采用四坐標數(shù)控銑加工。葉輪與軸采用間隙配合,靠螺母與密封環(huán)來約束其上、下安裝面位移。近年來,隨著產品裝機使用時間的增加,該型渦輪冷卻器出現(xiàn)多起故障。故障原因為葉輪發(fā)生共振,引起長葉片根部(靠葉輪進口處)疲勞斷裂。
該葉輪為整體機械加工成型,失效原因為葉輪發(fā)生共振,引起長葉片根部(靠葉輪進口處)疲勞斷裂。因而可知葉片工作過程中不僅受到離心力作用,還受到氣體力引起的振動應力作用。根據(jù)葉輪的受力情況和裝配約束條件對葉輪進行有限元模擬仿真。有限元模擬仿真葉輪振動應力分布情況見圖1。通過葉輪有限元模擬仿真結果與失效葉輪實際裂紋萌生、斷裂及斷口形貌(圖2)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葉輪長葉片的根部相對振動應力水平最高,與葉輪裂紋位置一致,并且節(jié)點37 168和37 160的位置大致就是實際中葉輪共振疲勞的源區(qū)位置(其中一個長葉片)。裂紋源區(qū)及附近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的腐蝕、夾雜等,葉片根部倒圓圓滑,可以排除材料缺陷和加工缺陷對裂紋產生的影響。
圖1 有限元模擬仿真葉輪振動應力分布情況Fig.1 Vibration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blade wheel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圖2 失效葉輪裂紋及斷口形貌Fig.2 Crack and fracture surface appearance of the disabled blade wheel
影響葉輪模態(tài)分析結果的因素有彈性模量、載荷和邊界約束條件,其中彈性模量和載荷主要影響自振頻率,邊界約束條件影響振型。彈性模量主要受溫度影響,載荷主要考慮轉速對其影響,邊界約束條件與葉輪的實際裝配有關。由于葉輪與軸的實際配合尺寸為間隙配合,靠螺母與密封環(huán)來約束其上、下安裝面位移。因而設定葉輪上安裝面為全約束,并約束了葉輪下安裝面的徑向位移。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的前5階振型見圖3。
圖3 葉輪的前5階振型Fig.3 First five steps of vibration modes
筆者用節(jié)點法和Goodman力學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對共振失效振型的確定進行了研究。節(jié)點法是筆者根據(jù)有限元分析的特點總結的一套方法。由于有限元模態(tài)分析后,可以觀察到葉輪在各階振型下的振動應力,但這些應力值都只是相對值,并不是實際產生的振動應力值。
由共振失效的葉輪形貌可知,葉輪斷裂和裂紋萌生的部位全部在長葉片葉背根部 (葉輪進口處),短葉片從來沒有發(fā)生過類似失效形貌,但長、短葉片的葉型方程是相同的 (y=2.82×10-3Rx1.98)。根據(jù)這一特征,分別對長葉片裂紋萌生處的節(jié)點(源區(qū))與短葉片相似位置的節(jié)點進行對比分析。根據(jù)圖1可知,長葉片中的節(jié)點37 168和37 160大致就是實際中葉輪共振疲勞的源區(qū),與其對應的短葉片中的節(jié)點7 478和6 874(節(jié)點37 168對應節(jié)點7 478,節(jié)點37 160對應節(jié)點6 874)。節(jié)點37 168和節(jié)點7 478在前5階振型模態(tài)下的相對振動應力值,見表1。節(jié)點37 160節(jié)點6 874振型模態(tài)下的相對振動應力值,見表2。
表1 節(jié)點37 168和節(jié)點7 478前5階振型相對振動應力值Table 1 Relative stresses of node 37 168 and 7 478 in the first five steps of vibration modes
表2 節(jié)點37 160和節(jié)點6 874前5階振型相對振動應力值Table 2 Relative stresses of node 37 160 and 6 874 in the first five steps of vibration modes
表1和表2中的2階、3階、5階振型相對振動應力值分別有2組數(shù)據(jù),這是因為2階、3階、5階振型為節(jié)徑型振動 (全部節(jié)線都是沿徑向分布),其有一定的對稱性;而1階、4階振型為節(jié)圓型振動(全部節(jié)線都是同心圓)。
Goodman公式是討論平均應力σm對疲勞極限σ-1影響的力學理論。工程實踐應用已經(jīng)證明金屬材料在不同平均應力σm下,測定的疲勞極限σ-1的結果比較接近Goodman公式。Goodman公式如下
式中:σm為平均應力;σb為材料的抗拉強度;σ-1為應力比R=-1時的疲勞極限;σa為在不同平均應力下的疲勞極限。
由于振動破壞為對稱循環(huán),其應力比R=-1,但葉輪在高速旋轉狀態(tài),還要受到離心力的作用。筆者應用有限元計算了節(jié)點37 160、37 168、6 874和7 478的離心力,結果見表3。
表 3 節(jié)點 37 160、37 168、6 874和7 478的離心力Table 3 Centrifugal force of node 37 160,37 168,6 874 and 7 478
葉輪工作發(fā)生共振疲勞失效時,離心力為平均應力σm,振動應力為疲勞應力幅△σ。通過文獻[8]查得2A12鋁合金,T4狀態(tài),25℃和 150℃下的疲勞極限σ-1分別為137 MPa和117 MPa。根據(jù) Goodman 公式,計算出節(jié)點 37 160、37 168、6 874和7 478在離心力作用下的疲勞極限,見表4。節(jié)點37 168和7 478的Goodman曲線圖見圖4;節(jié)點37 160和6 874的Goodman曲線圖見圖5。
表4 節(jié)點37160、37168、6874和7478在離心力作用下的疲勞極限Table 4 Fatigue limit of node 37 160,37 168,6 874 and 7 478
圖4 節(jié)點37 168和7 478的Goodman曲線圖Fig.4 Goodman curves of node 37 168 and 7 478
圖5 節(jié)點37 160和6 874的Goodman曲線圖Fig.5 Goodman curves of node 37 160 and 6 874
因為葉輪的共振疲勞失效總是發(fā)生在長葉片,而短葉片卻從沒有疲勞失效。因而根據(jù)疲勞斷裂條件(疲勞斷裂要滿足疲勞應力幅值大于相應的疲勞極限)可以判定:節(jié)點37 168常溫25℃時受到的振動應力大于131.0 MPa,則節(jié)點7 478常溫25℃時受到的振動應力不大于134.4 MPa;節(jié)點37 168溫度150℃時受到的振動應力大于109.8 MPa,則節(jié)點7 478溫度150℃時受到的振動應力不大于113.3 MPa。同理,節(jié)點37 160常溫25℃時受到的振動應力大于129.3 MPa,則節(jié)點6 874常溫25℃時受到的振動應力不大于134.1 MPa;節(jié)點37 160溫度150℃時受到的振動應力大于108.1 MPa,則節(jié)點6 874溫度150℃時受到的振動應力不大于112.9 MPa。因而計算出葉輪實際工作狀態(tài)發(fā)生共振疲勞失效時產生的振動應力條件,見表5。也就是說只有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滿足表5的條件,葉輪才會產生共振疲勞失效。
表5 葉輪共振疲勞失效時產生的振動應力條件Table 5 Vibration stress conditions of resonance fatigue fracture
根據(jù)表5可知,葉輪實際發(fā)生共振疲勞失效時,節(jié)點37 168和7 478的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 γ≥(0.969~0.975); 節(jié)點 37 160和 6 874的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0.957~0.964)。對比表1和表2中的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可知,只有一階振型滿足條件(節(jié)點37 168和7 478的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1.099;節(jié)點37 160和6 874的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0.967),由此也可以確定,該葉輪共振振型為一階振型。
1)失效葉輪發(fā)生共振疲勞斷裂的條件應至少滿足長、短葉片振動應力比γ≥0.957;
2)該鋁合金葉輪發(fā)生共振失效的振型應為一階振型。
[1]李金龍,師玉英.Ⅱ級渦輪工作葉片裂紋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02,38(2):75-60.
[2]陶春虎,湯鑫,徐秋莎.起動機動力渦輪葉片斷裂故障研究與改進[J].機械工程材料,2002,26(2):40-42.
[3]胡安輝,馬康民.某型航空發(fā)動機壓氣機四級轉子葉片振動特征分析[J].失效分析與預防,2006,1(4):10-12.
[4]謝發(fā)勤,吳向清,梁金星.某發(fā)動機一級渦輪葉片斷裂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06,42(4):202-215.
[5]趙愛國,楊健.高壓渦輪盤榫齒裂紋分析[J].機械強度,2006,28(4):624-627.
[6]劉新靈,姜濤.某航空發(fā)動機壓氣機Ⅳ級盤斷裂失效分析[J].失效分析與預防,2007,2(1):14-18.
[7]陶春虎,鐘培道,王仁智,等.航空發(fā)動機轉動部件的失效與預防[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0:41-46.
[8]《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編委會.中國航空材料手冊(第3卷)[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