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桂皮為常用中藥,其原植物比較復雜,約有十余種,均為樟科樟屬植物。肉桂僅有一種,現(xiàn)將桂皮和肉桂兩種中藥作比較。
桂皮為樟科植物天竺桂、陰香和川桂的干燥樹皮,主產(chǎn)于福建、浙江、貴州、云南等地。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產(chǎn)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
天竺桂常綠喬木,高達17m。樹皮灰褐色,有香氣。單葉近對生,近枝梢處互生;革質;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9~12cm,寬3~5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稍淡;具離基3 出脈;花小,兩性,基部筒狀,花被6 裂;發(fā)育雄蕊9;雌蕊1。果實長圓形,暗紫色,果托淺杯狀。花期4~5 月。果熟期7~9 月。
陰香常綠喬木,高達20m。小枝赤褐色,無毛。葉近于對生或互生,革質,卵形或長橢圓形,長6~10cm,寬2~5cm,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色,兩面均無毛,具離基3 出脈;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綠白色,花被6;能育雄蕊9;雌蕊1。果實卵球形,果托先端平截。花期5~6 月。果期7~8 月。
川桂常綠高大喬木。枝紫灰褐色,光滑。單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卵形至長卵形,長8~15cm,寬3~5cm,先端漸尖,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微被白粉,幼時有白色絹狀毛,后漸脫落;具離基3 出脈;花小,白色,呈圓錐花序或聚傘狀排列;花被6 裂,內(nèi)外皆疏生絹狀細毛;雄蕊與雌蕊均與前種相似。果實卵球形,果托先端平截?;ㄆ?~6 月。果期7~10 月。
肉桂常綠喬木,高12~17m。樹皮灰褐色,芳香,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疏被細柔毛;具離基3 出脈。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花小,兩性;花被裂片6;發(fā)育雄蕊9,子房橢圓形,花柱與子房幾等長。果實橢圓形,果托淺杯狀?;ㄆ?~7 月。果期10~12 月。
桂皮,以皮薄、呈卷筒狀,香氣濃郁者為佳。天竺桂皮,樹皮為筒狀或不整齊塊片,大小不等,一般長30~60cm,厚2~4mm。外皮灰褐色,密生不明顯的小皮孔或有灰白色花斑;內(nèi)表面紅棕色或灰紅色,光滑,有不明顯的細縱紋,指甲刻劃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氣清香而涼略似樟腦,味微甜、辛。陰香,樹皮為槽狀或不規(guī)則的塊片,大小不等,厚3mm。外皮棕灰色,粗糙,有圓形突起的皮孔和灰白色地衣斑;內(nèi)表面棕色,平滑。質堅。斷面內(nèi)層裂片狀。氣香,味微甘澀。川桂皮,為不規(guī)則塊片,厚1~3mm。外皮褐色或棕褐色,粗糙,皮孔呈點狀或橢圓形突起,或有灰棕色花斑;內(nèi)表面灰棕色或棕色。質硬,斷面淺棕色或棕色。香氣弱,微有樟腦氣,味辛涼、微辣。
肉桂,呈槽狀或卷筒狀,長30~4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guī)則的細皺紋和橫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內(nèi)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皺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nèi)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 條黃棕色的線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桂皮,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濕痹痛,瘀滯痛經(jīng),血痢,腸風,跌打腫痛。
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用于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