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富
勤工助學是指高校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在校內或校外,通過從事腦力或體力勞動,獲得相應報酬來幫助學習的有償實踐活動。勤工助學的根本目的是“助學”,即學生在不影響自身學習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有償勞動,以緩解家庭經濟困難,解決部分學雜費和生活費。勤工助學不僅要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發(fā)揮育人功能。
本次調研對象是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所高校有勤工助學經歷的大一至大三學生。共發(fā)放問卷230份,回收208份;(見表1)組織召開座談會5場,共有77名符合上述條件的學生參加。本文通過對來自城市、城鎮(zhèn)、農村的大學生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嘗試探究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思想品質的總體狀況。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思想品質的整體狀況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在回答“勤工助學對你的品質提高較大的是什么”時,74.8%的農村大學生選擇了“責任”,在所有選項中比例最高。城市大學生、城鎮(zhèn)大學生選擇此項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分別占62.5%和66.7%。(見表2)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誠信意識”。77.6%的農村大學生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有借必有還”,在三類不同學生中比例最高;認為“經濟實在困難,不還也值得原諒”的農村大學生占10.3%,低于城市大學生(17.9%)和城鎮(zhèn)大學生(15.6%)。(見表3)這兩組數(shù)據(jù)表明“借債還錢”的誠信觀念在大部分農村大學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感恩意識”。對于國家助學金的態(tài)度,84.4%的農村大學生選擇“我一定認真努力學習,并積極參與服務幫助他人的各種活動,不愧對助學金的宗旨”,比城市大學生高出28.4個百分點,比城鎮(zhèn)大學生高出15個百分點;只有7.3%的農村大學生選擇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違法犯罪就行了”,比城市大學生低29.9個百分點,比城鎮(zhèn)大學生低14.9個百分點。(見表4)這說明大部分農村大學生有著樸素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情懷,希望通過自身行動來回報社會。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意識”。面對集體分配的任務,雖然自己不喜歡,但仍有87.9%的農村大學生選擇“承擔并盡力完成,同伴如果有困難還可提供幫助”,比城市大學生高出11.1個百分點,比城鎮(zhèn)大學生高出16.8個百分點,且無一選擇“反正是自己不喜歡的,不去做”和“同伴有困難不會幫助,會在一邊看笑話”兩項。(見表5)這說明農村大學生對集體有較強的認同感,愿意盡力去維護集體利益,樂于幫助集體成員。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進取意識”。在回答“如果朋友或老師交給你一件事情,有一定難度,你會?”時,94.8%的農村大學生選擇“想方設法把它做完、做好”,分別比城市大學生、城鎮(zhèn)大學生高出15.7個百分點和11.5個百分點,且無一人選擇“困難太多,我告訴他們沒辦法完成”。(見表6)這說明農村大學生有一股子沖勁兒,不愿在困難面前低頭。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博愛意識”。“當你討厭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幫助他時”,90.6%的農村大學生選擇“既然他來找我,我還是幫助他吧”,比選擇此項的城市大學生高出13.9個百分點,比城鎮(zhèn)大學生高出7.3個百分點,且無一人選擇“他對我不好,活該,我不會幫助他”。(見表7)這說明農村大學生更寬容大度,有更強的助人為樂的博愛精神。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當學習中遇到問題時,39.6%的農村大學生選擇“有自己的想法,提出問題,并能夠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比城市大學生高出9.4個百分點,比城鎮(zhèn)大學生高出20.2個百分點。(見表8)這說明農村大學生更懂得“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遇事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善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自信意識”。在回答“上課時老師提問,你會站起來表達見解嗎?”時,只有8.4%農村大學生表示“膽怯,知道答案也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站起來發(fā)表見解”,而選此項的城市大學生、城鎮(zhèn)大學生分別占17.9%和17.8%;37.4%的農村大學生選擇“站起來,即使答案不夠成熟也要大膽表述”,分別比城市大學生、城鎮(zhèn)大學生高10.6個百分點和13個百分點。(見表9)
參加勤工助學的農村大學生有較強的“自強意識”。98.1%的農村大學生不羨慕有錢、有權、有關系的同學,其中61.7%的農村大學生認為“憑自己本事所獲得的才是值得尊重的”,這兩組數(shù)據(jù)均高于城市大學生和城鎮(zhèn)大學生。(見表10)這說明農村大學生的自強自立意識較強,有著一種不卑不亢的精神,決心用自身努力來贏得他人的尊重。
對策與建議
勤工助學是解決貧困生經濟問題的一劑良藥,但在座談過程中,有同學提出以下問題:“僧多粥少”,找到與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崗位更是非常困難;報酬偏低,與學生所付出的勞動時間和勞動量不匹配;標準不太統(tǒng)一,管理不夠規(guī)范,有的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并沒有提供給真正需要的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建議采取如下措施:
挖掘各類資源,有序增加勤工助學崗位數(shù)量。由于校內勤工助學崗位遠低于學生的實際需求,許多大學生迫不得已邁出校門尋求勤工助學機會,大多只能從事一些簡單重復勞動,且一旦與用人單位發(fā)生矛盾,學生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會讓學生產生心理陰影。所以,高校要轉變觀念,廣開渠道,倡導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學校落實、學生參加”的工作格局,積極深化拓寬勤工助學領域:一要抓住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契機,大力挖掘校內勤工助學崗位。二要大力開拓社會市場,面向社會建立相對穩(wěn)定和獨立的勤工助學基地,增加勤工助學活動的參與面。三要逐步提升勤工助學的層次,引導和幫助學生提升自身專業(yè)技能。
加大資金投入,適當提高勤工助學崗位補貼。一是政府應加大對貧困生的扶持力度,從扶貧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貧困生勤工助學基金。二是從教育事業(yè)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可以把原來的助學金、減免學雜費的大部分經費納入勤工助學基金。三是引導企事業(yè)單位或個人在高校設立、捐助勤工助學專項基金。四是高校根據(jù)困難學生的多少和困難程度等情況,制定合理的勤工助學基金提取比例,最大限度地保證資助貧困學生。
健全規(guī)章制度,大力規(guī)范勤工助學崗位管理。建立完善勤工助學管理制度,使勤工助學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合理約束用工部門行為,保護學生正當權益。一是嚴格落實責任制,指定專人負責勤工助學工作,有條件的高??梢栽O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二是建立信息公開機制,及時公布參加勤工助學的條件、補助標準、入選名單等信息,接受廣大師生的監(jiān)督。三是實行獎勵激勵機制,對在勤工助學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和老師予以通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