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孫步高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南京鼓樓醫(yī)院心臟科,江蘇南京,210008)
冠心病(CHD)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1],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shù)的發(fā)展,特別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shù)(PCI)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shù)(CABG)的廣泛應用,急性冠脈事件的死亡率大大降低。但長期看,CHD患者的再發(fā)率和死亡率仍很高。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心臟康復是治療穩(wěn)定期CHD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2-3]。運動訓練是心臟康復的核心內(nèi)容,但關(guān)于運動強度的確定仍存在爭議,高強度間歇訓練被認為是較為有效的運動訓練方法,其特點是強度大、時間短、間歇性、效果好、副反應小、易于堅持[4],但由于有一定的危險性,存在較大爭議。目前還沒有針對我國CHD人群的采用高強度訓練的相關(guān)報道,因此本研究擬采用高強度和低強度有氧訓練的方式,觀察其對CHD患者運動耐力的影響,為較大規(guī)模的臨床應用打下基礎。
2010年10月~2011年9月間于本院就診的CHD患者60例,其中男 35例,女25例,年齡65~75歲,平均(71±6)歲,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冠心病診治指南[4],并確定無妨礙實施心臟康復的并發(fā)癥。將納入研究的60例患者用簡單隨機化的方法分為3組:高強度有氧訓練組(峰值功率的70%)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72±7)歲,心功能Ⅰ級 16例,Ⅱ級 4例,心絞痛16例,陳舊性心梗4例;低強度有氧訓練組(峰值功率的70%)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70±5)歲,心功能Ⅰ級15例,Ⅱ級 5例,心絞痛16例,陳舊性心梗4例;對照組 20例,其中男12例,女 8例,平均年齡(73±8)歲,心功能Ⅰ級14例,Ⅱ級6例,心絞痛14例,陳舊性心梗 6例。3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在門診予以健康宣教,藥物治療及保持日常生活狀態(tài)等;低強度持續(xù)訓練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峰值功率的50%作為訓練強度,持續(xù)訓練20 min/次,訓練前后均有5 min的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進行3次/周,共8周;高強度間歇訓練組取峰值功率70%作為高強度訓練強度,每次訓練4組,每組訓練5 min,組間休息5 min,總時間為20 min,3次/周,共8周,訓練前后均有5 min的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上述訓練強度可根據(jù)患者個體耐受情況,酌情增減5%~10%,并盡量在空氣新鮮處進行。低強度和高強度2組在運動過程中行心電監(jiān)測,無明顯心絞痛發(fā)作癥狀及心電圖明顯ST-T改變。
所有患者在訓練前后均進行心肺運動試驗和心臟超聲檢查。心臟超聲檢查采用PHILIPS公司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運動訓練組患者訓練前及訓練8周后分別行心臟超聲檢查,對照組亦分別行2次心臟超聲檢查,測量數(shù)據(jù)含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心肺運動試驗采用K4b2型心肺運動測試訓練系統(tǒng),檢測運動持續(xù)時間、峰值功率、氧脈搏及無氧閾值(AT)。
心臟超聲結(jié)果顯示康復訓練前各組患者LVEF沒有明顯差別(P>0.05),經(jīng)過8周的康復訓練后,低強度和高強度的有氧訓練組患者LVEF有所提高,但是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別(P>0.05),見表1。
表1 不同強度有氧訓練后LVEF的改變( ±s)
表1 不同強度有氧訓練后LVEF的改變( ±s)
LVEF(%)組別訓練前 訓練后對照組 55.23±5.46 54.78±6.05低強度有氧運動 56.68±5.87 58.26±5.96高強度有氧運動 55.32±6.12 57.01±6.34
表2 訓練后3組患者之間各指標的比較( ±s)
表2 訓練后3組患者之間各指標的比較( ±s)
與對照組相比,*P<0.05,**P<0.01;與低強度組相比,#P<0.05,##P<0.01。
項目 組別 訓練前 訓練后 差值d(訓練后-訓練前)測試持續(xù)時間(S)高強度組 238.90±51.49 299.40±55.37 60.50±28.38**##低強度組 229.90±89.75 251.65±95.62 21.75±31.09**對照組 222.74±65.23 213.95±33.91 -8.79±30.47峰值功率(W)高強度組 85.50±20.83 106.20±33.91 20.70±20.48**##低強度組 83.25±28.11 90.75±32.05 7.50±20.5*對照組 81.58±29.39 78.68±30.27 -2.89±5.09氧脈搏(mL/beat)高強度組 9.34±2.89 13.02±4.63 3.68±1.02**#低強度組 9.54±2.65 11.98±4.27 2.44±0.83**對照組 10.08±3.13 10.01±3.09 -0.07±0.02 AT(mL/min)高強度組 456.75±520.30 603.05±553.42 146.30±225.83**低強度組 524.45±607.22 597.00±607.73 72.55±225.82對照組 439.32±582.11 428.68±571.34 -10.63±29.74
治療前3組間的測試持續(xù)時間、峰值功率、氧脈搏及無氧閾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康復訓練后的差值(訓練后-訓練前)比較,3組間的測試持續(xù)時間、峰值功率及氧脈搏間兩兩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或 P<0.01),AT僅高強度組比對照組明顯增高(P<0.01),見表2。
CHD在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隨著冠脈血液灌注重建技術(shù)的廣泛開展,CHD患者的并發(fā)癥及死亡率大幅降低,但是大部分患者仍然存在著再發(fā)的心臟事件,其生活的質(zhì)量反而降低了。因此,PCI和CABG只能為患者解決急性問題,并不能取代心臟康復。
心臟康復的重點是運動訓練,且如何確定運動強度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過高的運動強度對患者有一定的危險性,而過低的運動強度又會造成康復的效果較差。近年來,高強度的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在國外有所涉及,其危險性得到了較好的評估和控制,但是在我國仍缺少必要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所謂高強度訓練為:在功率遞增式運動評估試驗中,被測試者因出現(xiàn)力竭或其他不適癥狀而終止測試時的功率為最大功率,一般認為取最大功率的60%~80%可算為高強度[5]。低強度沒有確切的界定,一般取最大功率的30%~60%作為低強度[6]。
本研究中經(jīng)過8周的康復運動訓練后,低強度和高強度的有氧訓練組患者的LVEF有所提高,但是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別。提示有氧運動可以提高穩(wěn)定期CHD患者的心臟功能,但影響并不大,并不能根本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這與國內(nèi)有些研究者的結(jié)果不相符合。從CHD患者的運動耐力方面來看,無論是低強度的持續(xù)的有氧訓練還是高強度的間歇的有氧訓練對提高CHD患者的運動耐力都很有幫助,其有氧運動時間,峰值功率,以及氧脈搏都明顯提高(P<0.05)。特別對于高強度的訓練者來說,其有氧運動能力的提高更加顯著,無氧閾值也明顯提高,提示高強度的有氧訓練對于CHD患者的運動耐力提升更加有效。此外,Inga等[7]將高強度(達到最大心率儲備的85%~95%的心率)與中等強度(達到最大心率儲備的60%~70%的心率)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高強度更能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降低肥胖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萬進等[8]將24名受試者隨機分為高強度組(在無氧閾的心率)和低強度組(達到最大心率儲備的50%的心率),用固定自行車進行為期4周,5次/周,45 min/次的訓練,與低強度組比較,高強度訓練組的最大運動攝氧量提高,最大通氣量下降,這些都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符。也充分證明了高強度有氧運動對于CHD患者的益處。
綜上所述,通過以下肢運動為主的高強度間歇有氧訓練能夠更好地提高穩(wěn)定期CHD患者運動耐力,其效果要明顯高于低強度的有氧耐力訓練,并且花費的時間較短,患者的依從度得到大幅提高。基于此,高強度的有氧訓練應該成為心臟康復有氧訓練中的重要選擇,其臨床應用必將有效的提高心臟康復的效率。
[1]Ahmad U,Frossard P M.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outh Asia:Need toredefine risk[J].Int J Cardio,2006,107(2):289.
[2]Jobin J.Long-term effect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the paradigm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J].J Cardiopulm Rehabil,2005,25(2):103.
[3]王海東.心臟康復運動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6,12(15):919.
[4]劉 洵,Brodie D A,等.心梗后患者遞增負荷運動中ST段降低與VO2、VE、BL和RPP變化的關(guān)系[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9,28(5):495.
[5]Ries A L,Bauldoff G S,Carlin BW,et al.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7,131(5 Suppl):4S.
[6]Beauchamp M K,Nonoyama M,Goldstein R S,et al.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Thorax,2010,65(2):157.
[7]Inga E,Gjertrud A,Arnt E,et al.Both aerobic endurance and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mes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obese adults[J].Clinical Science,2008,115(9):283.
[8]萬 進,陳曉虎,王振興,等.平板運動試驗對冠心病診斷價值探討[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