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
西方領袖迷中餐
1972年,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期間,于北京人民大會堂用筷子享受中餐的鏡頭,瞬間傳遍西方各個角落。于是,中餐陡然開始在西方走俏,中餐館亦如五月的蘑菇花一般地開滿西方城市的每一條大街。
1999年,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訪問英國期間,英國政府舉辦的國宴招待會居然是全席中餐。末了散席時,英首相布萊爾高調(diào)吩咐工作人員,桌上那盤剩下的茄汁大蝦千萬別丟掉,他早就惦記著打包帶回家,第二天全家人煮面吃。聰明的布萊爾即席耍的這一花絮,不僅博得中國客人開心的笑容,同時秀出了自己對中餐及中華文化的熟識及賞識。
中餐,自清代漂洋過海的華工于美國開設“雜碎館”起,百多年來籍著中華文明不斷地深入西方,如今,沒光顧過中餐館,不會用筷子的西方大都市民眾,實屬鳳毛麟角。于是中餐字匯,諸如:“點心”、“炒鍋”、“炒面”、“豆腐”等等,便融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用語里,而“雜碎”、“豆腐”,因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便飯”,已被英國牛津大詞典收錄其中。不過,海外中餐館的上菜程序為了適應老外的飲食習慣,“中為洋用”地進行了改革。客人一進門首先引導他們落坐,業(yè)界的行話稱為帶客人“上床”,接著將餐巾鋪在客人腿上,叫做給鬼子“蓋被?!?/p>
豆腐西征
如今中華古典文明豆腐,在西方已成為不僅是中餐館的招牌菜,甚至一些西餐館亦與時俱進地開發(fā)出洋式豆腐佳肴。豆腐古時的名稱是“菽乳”,又稱“黎祈”,至唐朝始正式稱為豆腐,曾數(shù)度成為貢品。
唐肅宗天寶10年(西元757年)鑒真和尚東渡傳法,豆腐的制作技術一并傳入日本。迄今,日本豆腐業(yè)界一直尊奉鑒真和尚為日本豆腐的祖師爺。宋朝時豆腐技術再傳入朝鮮。到了19世紀中葉,經(jīng)由來華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將豆腐技術輾轉(zhuǎn)帶入歐洲、美洲。20世紀時,豆腐逐漸發(fā)展成為世界性的食品。豆腐問世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于制作工藝一代代地改良,烹飪技巧一代代地花樣紛繁,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豆腐文化”,成為世界美食中的一朵奇葩。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豆腐是窮人的肉食”。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價格比雞鴨魚肉便宜許多,升斗小民吃不起紅燒肉、糖醋魚,豆腐、豆干所提供的營養(yǎng)價值絕不遜色大魚大肉。西方人對于豆腐價值的認識未開化之前,覺得豆腐、豆芽這些玩意兒都是窮人的“下水”,哪里比得上西人吃的牛排、火腿高尚。然而最近30年來形勢發(fā)生了180度的逆轉(zhuǎn),每天離不了牛排、火腿的美國人,開始認識到下層糙食豆腐原來是極好的健康寶貝。美國胖子之多名列世界第一,許多人皆怪罪為麥當勞干的好事,是快餐催肥了美國人。其實不能完全讓麥當勞背黑鍋,一部分責任應“怪罪”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獨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遜(1743-1826)。1784年時杰弗遜曾到法國談判商務,第二年接任駐法大使,在法國待了五年多。由于杰弗遜十分貪婪法國美食,待其入主白宮后,便禮聘法國大廚主理白宮廚政,從此美國政野的餐桌便一直由法國菜當家,薯條在美國即被稱為“法國薯條”。
克林頓吃豆腐
一百多年前,西方帝國主義以兵艦、大炮開啟了中國大門,如今中國人則以豆腐、豆芽回敬西方。帝國主義炮艦給中國人帶來的是痛苦和奴役,而中國的豆腐則向西方奉獻了美食和健康。以德報怨,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
豆腐以前被西方人稱作“中國起司”,豆腐最初英譯為“Bean curd”,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文詞匯一路走俏西方,于是洋人運用起魯迅的“拿來主義”,一夜間便將豆腐“TOFU”無師自通地朗朗上口了。不久前,英國路透新聞社從美國華盛頓發(fā)出一條“秘聞”,告白天下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因心臟病的困擾,御醫(yī)為他下了“最后通諜”,必須改變貪食薯條和漢堡包的惡習,要求他多進食一些營養(yǎng)衛(wèi)生且能抑制動脈硬化的豆腐??肆诸D的體重達225磅,吃豆腐成為其減肥的法寶??肆诸D“吃豆腐”,并不是啥影響國際政治大略的新聞,但它卻表達了一個明確的事實,就是西方人及西醫(yī)眼中,古老的中華文明是何等的健康有益。
實際上1999年10月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將黃豆尤其是黃豆所制成的豆腐,列為“具有減少冠狀動脈性心臟病風險”的健康食物。此時起,“吃豆腐”的風氣便在美國大行其道,超市及中國城的豆腐檔每日供不應求。當美國的肯德雞、漢堡包和薯條等癡肥食品充斥世界各地的今天,中國古老文明的豆腐,卻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美國,并以高蛋白、高纖維、低熱量、低膽固醇的顯著優(yōu)點,成為舉世公認的保健寶典。據(jù)美國市場調(diào)查,過往的10年里,豆腐的銷售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長著。1999年,美國豆制品銷售額已突破20億美元,到了2005年,全美一千多家生產(chǎn)豆制品的工廠中,供應鮮豆腐者達七百多家。
美國人吃豆腐很有一套中西結(jié)合的經(jīng)驗,他們除了照搬中華料理的菜譜外,還“研發(fā)”出許多西餐豆腐食譜。譬如:前菜豆腐、沙拉豆腐、鐵板豆腐、甜品豆腐,等形形色色。一些快餐店更是別具匠心地創(chuàng)制了“豆腐素烤鴨”、
“豆腐蛋糕”和“豆腐雪糕”,深受老美的喜愛。
豆腐文化在西方
吃豆腐熱浪中難免花絮繽紛,去年感恩節(jié)時一場豆腐大戰(zhàn)曾席卷美國。事由起因是,《Get Fuzzy》是一部老少咸宜的暢銷連環(huán)漫畫集,創(chuàng)刊于1999年,主題是籍兩個主角暹羅貓Bucky與雜種狗Satchel的故事,用它們來冷嘲熱諷社會上各種光怪陸離的現(xiàn)實。該漫畫每天刊登于全美450份報章上。去年臨近感恩節(jié)時,暹羅貓Bucky決意大義凜然地堅持傳統(tǒng),一定要享用真正的火雞大餐,然而另一個主角雜種狗Satchel,卻偏要新潮地吃什么豆腐素雞。一時間,貓狗之間火爆的豆腐與火雞戰(zhàn)爭,引得美國讀者雀躍。流行漫畫上豆腐的戰(zhàn)爭,亦隨之成為美國肉食者與素食者間開戰(zhàn)的導火索。
另一則引人注目的花絮是,美國前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將軍,二戰(zhàn)期間曾率領盟軍擊敗了德國納粹,戰(zhàn)后曾連任第34、35兩屆美國總統(tǒng)。睿智嚴明的他一向以剛毅著稱,然而這位硬漢,平日里待人接物的性格卻極為仁慈寬厚。最近,在其當選為歷史上10位最佳美國總統(tǒng)之一時,史學家對其一生業(yè)績蓋棺論定的結(jié)論非常簡潔:“艾森豪威爾將軍的意志堅如利劍,但他的心腸卻溫柔得如同豆腐?!贝巳蚀戎牡脑u語源自中國成語:“老鴉嘴,豆腐心?!?/p>
說到吃豆腐,前不久國際影星章子怡惹了一起“豆腐緋聞”。那是章小姐應法國品牌Christian Dior之邀,赴巴黎出席時裝秀。由于章小姐初學英語,在接受媒體的“狂轟爛炸”下,不免常發(fā)生一些聽不懂、說不出的尷尬狀況。在時裝開幕秀的酒宴上,一位西方影視記者抓緊機會貼身采訪時,詢問了章小姐如下問題:“你在下一部新片中,將‘要扮演什么角色?”章小姐一時沒能反應過來對方“要”的意思,立即著急地反問:“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什么?)。豈料,當時圍繞于四周的西洋男士們絕非省油的燈,立即打趣
地異口同聲回應道:“I Want You(我要你)”。一時間引起哄堂大笑,可憐的章小姐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頓時一陣羞怯,知道自己被“吃豆腐”了。此八卦亦成為Christian Dior時裝秀的頭條趣聞。
吃豆腐專著熱賣
爭吃豆腐的熱潮自然亦引發(fā)西方科學家的“秀”欲,近年來學者、專家傾巢而出,諸如:“豆腐營養(yǎng)價值研究報告”、“豆腐的健美及健身寶典”等等,一窩蜂地充斥坊間。專門介紹“吃豆腐”的食譜及如何烹調(diào)的書刊,更是汗牛充棟。這些跟風的作品中,有一本獨樹一幟的專著,是由國際著名的素食倡導者黑格爾女士(LouiseHagler)所著,名為《豆腐西征》(Tofu Goes West)。該書內(nèi)容詳盡,除了闡述豆腐的營養(yǎng)和多姿多彩的烹調(diào)技藝外,還特別花了相當篇幅娓娓道來豆腐的起源和有趣的典故。
流行的《華盛頓明星報》,對于美國人的豆腐熱曾刊出專文,稱:
“豆腐如早前從歐洲傳人的起司一樣,已成為美國人餐桌上最愛的食品?!薄督?jīng)濟展望》雜志則預言:
“在未來的10年里,最具有市場潛力的商品不是汽車、電視機等電子產(chǎn)品,而是中國人的豆腐?!本瓦B名廚蕭特福(Shurtleff)亦不禁興致勃勃地與一位豆腐師傅合作,搜羅了坊間有關豆腐的點點滴滴,編纂成一部《豆腐大觀》(The Book ofTofu)。問世后竟然大發(fā)利市,至今已再版24次,銷量直逼50萬冊。為了不讓廚師專美,名醫(yī)巴納(Neal Barnard)亦出版了一部:《養(yǎng)生食品——新類食品如何拯救你的生命》(Food for Life:How theNew Food Group Can Save Your Life),該書主題便是宣講中國豆腐的藥用價值。另一位作家魯賓斯(John Robbins),更適機推出《食品革命》(The Food Revolution)著作,其中心思想便是不厭其煩地告白天下:“豆腐是世界上最美味可口的佳肴?!?/p>
不過西方人這番“吃豆腐”熱的背后,令華人“偷著樂”的是,西方人尚不明了中國人“吃豆腐”一詞內(nèi)涵的文化典故。
中餐館應抓住豆腐良機
時下,西方人一窩蜂“吃豆腐”方興未艾,中餐館里的“麻婆豆腐”、“紅燒豆腐”、“椒鹽豆腐”等,都成為老外常點的招牌菜。不過海外中餐館的“豆腐宴”,為了照顧西洋人喜清淡的口味,特做了“中為洋用”的改革,就是少辣少鹽的同時加上了酸甜口感,因為酸甜已成為老外心目中中餐的代名詞。在著名旅游圣地夏威夷的Maui島,豆腐甚至成為招攬游客的一道風景。在該島游人如織的步行街兩旁的餐飲店櫥窗里,家家戶戶都展覽著一口注滿了水的大玻璃缸,里面懸浮著一方方酷似起司的白色東西。許多西方游客大都對此景觀頗好奇,當渴望一探究竟者問明白原來是保鮮豆腐時,他們的雙腳不免已經(jīng)涉足了店內(nèi)。既來之則安之,于是,這些游客難免被熱情的店員說服坐下來品嘗一客豆腐宴。
海外的中餐館自上世紀70年代紅火了一把后,到了90年代末期,由于中餐館在西方國家城市里,處于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繁密程度。慘烈血拼競爭的現(xiàn)實下,海外中餐向何處去,早已成為僑界議論的焦點。于是,改革菜單推廣健康食譜,成為大家普遍認同的一條出路。事實上,中餐于健康飲食新概念上占有優(yōu)勢,大有文章可做。西方人近年來越來越鐘情綠色食譜,減少牛奶、牛肉等高脂肪的攝取,流行多喝豆?jié){,多吃蔬菜、植物油,素食者越來越時尚。若中餐館能敏銳地順應這一時代潮流,開發(fā)出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糖低鹽的新派菜肴來,以回擊西方人眼中,中餐館是“油膩勺子”的民諺。更可為老人設計出清淡滋補食譜,比如豆腐宴等等。再通過邀請西方營養(yǎng)學家、美食作家品嘗和撰寫專欄,達到宣傳推廣的影響力。同時還可大張旗鼓地炒做“品嘗中餐有獎征文”活動,深入民間造出聲勢。這樣一來,相信上中餐館“食得健康,食得美味”,定能成為西方社會主流時尚的“新寵”。只可惜在西方的唐人街,至今無人肯下這番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