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 房晶 王劍鋒
診斷標準、征候分類、療效標準均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經(jīng)臨床2年觀察600例,男332例,女268例,年齡3~78歲,平均46.8歲,病史2年零2個月 ~51年。病史在6~10年者177例,占29.5%,病史在20年以下者463例占70.5%。
2.1 中醫(yī)分型 作者按《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選擇了咳嗽中常見的四型:風寒犯肺、風熱犯肺、肺陰虧虛、痰濕阻肺;選擇了喘證中常見的兩型:風寒束肺、肺腎兩虛,進行療效觀察。
2.2 治療穴位、藥物及方法
2.2.1 取穴 1組,肺愈、心俞、膈俞(雙側(cè));2組,風門、厥陰俞、督俞(雙側(cè))。在治療中若背部未起皰,不紅腫、仍用第1組,第2組為備用穴。若第1組用后起皰、紅腫,則選用第2組穴位。手法采用快速針刺療法,進針0.5~0.8寸,得氣后起針。
2.2.2 泥膏制劑 白芥子、甘遂、細辛、百部、洋金花各等份,研細100目過篩。鮮生姜汁調(diào)成泥丸狀,約2分硬幣大,厚為0.5 cm。若背部素有冷感,用麝香粉少許蘸藥餅表面;若背部素有熱感者,外用冰片粉少許蘸藥餅表面。此種方法在治療前1~8 h內(nèi)制成泥膏,否則揮發(fā)失去作用。
2.2.3 操作方法 選擇好背部相應(yīng)俞穴,局部乙醇棉球消毒,然后行快速針刺,旋轉(zhuǎn),得氣補瀉互用,不留針,再將泥膏蘸上相應(yīng)藥粉,置于6個穴位,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3~5 h即可。
2.2.4 注意事項 ①治療前清潔背部,以防感染。②治療不宜在空腹進行。③貼藥時間以3~5 h為宜,如貼藥處燒灼疼痛難忍,可提前去掉藥膏,藥物貼治時間切勿過長,以免起皰。④若貼藥處起泡,輕者涂以紫藥水,數(shù)時即愈;重者可涂燙傷膏,1~2 d即愈。⑤貼藥過程中應(yīng)預防感冒,飲食宜清淡,忌抽煙、喝酒,不宜吃肥肉、魚蝦及刺激性食物、調(diào)料,以免影響療效,特別注意忌食可發(fā)本病的食物,防止情緒激動和過度疲勞。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治愈:咳嗽及臨床癥體征消失,觀察一年無復發(fā)。②好轉(zhuǎn):咳喘減輕,痰量減少。③無效:癥狀無明顯好轉(zhuǎn)。
3.2 治療結(jié)果 經(jīng)臨床觀察600例,治療后慢支239例中,痊愈101例,好轉(zhuǎn)98例,無效40例,總有效率83.3%;喘癥361例中,痊愈142例,好轉(zhuǎn)166例,無效53例,總有效率85.3%。分型療效中,療效較好者為慢支的風寒犯肺型(85.7%)、痰濕阻肺型(88.2%)、和喘癥風寒束肺型(90.0%),(見表1、表2)。
表1 慢支分型療效(例,%)
表2 哮喘分型療效(例,%)
藥物外敷貼治療慢支、哮喘是具有悠久歷史且確有效果的傳統(tǒng)療法。慢支、哮喘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且西藥鞏固后往往復發(fā),遷延難愈。白芥子泥膏中,白芥子溫肺化痰,甘遂瀉水逐飲,洋金花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而止咳平喘,細辛辛散溫通,通徹表里上下,入肺經(jīng)溫肺腑而溫肺化痰,麝香辛溫散通,芳香走竄,有通經(jīng)絡(luò)透肌骨的作用。加之所選穴位均有止咳、化痰、平喘作用,這樣藥穴結(jié)合共奏鎮(zhèn)咳祛痰、解痙平喘之功效。另外,白芥子泥膏藥味辛溫,故對寒濕性咳喘療效明顯,同時對熱性咳喘也有一定的療效。
通過對600例慢支、哮喘患者的臨床觀察,根據(jù)《內(nèi)經(jīng)》“春夏養(yǎng)陽”的原理,扶助正氣,增強免疫力,消減病邪而使冬天緩解或消除。在三伏天進行治療,是因為氣候炎熱,人體腠理疏松開瀉、榮衛(wèi)通達,以便藥物的吸收和運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本法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主要癥狀和體征的消減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從見效的快慢和好轉(zhuǎn)的程度看,比其他療法效果好。多數(shù)患者治療后痰易咳出,隨之氣喘明顯減輕,以后咳嗽明顯減輕。且治療后不易感冒,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