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利比亞是個充滿神秘色彩、讓人難以捉摸的國家,不過,如果人們有機會來到這里,就不難發(fā)現(xiàn)利比亞的色彩其實非常簡單、醒目,如同中國人熟悉的張藝謀的電影一樣,總是保持著完整的塊狀原色。這其中最突出的色彩就是磚紅色和草綠色。
2006年12月初,我和攝影隊從埃及西北部的薩盧姆關(guān)口進入利比亞。2011年3月初,利比亞局勢動蕩,中國政府派人從利比亞撤走華人,其中很多人就是從這個關(guān)口離開利比亞進入埃及后回國的。
在薩盧姆過關(guān)、入關(guān)花了整整半個上午和一個下午時間,傍晚天黑了才進入利比亞。迎接我們的是33歲的霍利多先生,中等個子,愛說愛笑,據(jù)說他是利比亞安全部門的人,專門負責照顧我們的行程,算是我們利比亞之行的“保鏢”。
走進利比亞的第一站,我們到達距薩盧姆邊境約130多公里的港口城市圖卜魯格,圖卜魯格的市長在酒店親自迎接我們的到來,兩個可愛的孩子給領(lǐng)隊老葉獻上了鮮花。圖卜魯格市長說:“非常高興在這里接待你們,估計你們過關(guān)耽誤了不少時間,一路非常辛苦,希望你們能在圖卜魯格好好休息,并接受我們熱情的款待?!?/p>
按照利比亞人接待貴客的方式,盛情的當?shù)厝怂蜕侠葋喢蹢椇王r奶讓我們品嘗,這種沙漠上生長的蜜棗含糖量很高,味道非常甜美,真的有讓人甜到心頭的感受;而濃厚清香的鮮奶更是純凈、鮮美,喝到嘴里滿口奶香,沁人心脾,讓人恍惚從舌頭到肺腑都能品嘗到利比亞人的熱情。
圖卜魯格是利比亞唯一的天然海港,人口不到20萬,現(xiàn)在有食品、釀酒等工業(yè)生產(chǎn)基地和航空站。從埃及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沿海干線公路從這里經(jīng)過,其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1911年,圖卜魯格曾被意大利占領(lǐng),作為向南軍事行動的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這里更是兵家必爭之地,英軍與德軍在這里展開了殘酷的激戰(zhàn)。
在圖卜魯格城外的一片曠地上,有一個肅穆的陵園,這里便埋葬著在二戰(zhàn)期間犧牲的盟軍將士的尸骨。陵園紅褐色方磚修建的大門上方,刻著“1939—1945圖卜魯格戰(zhàn)爭陵園”幾個大字。我走進陵園中,看到上千個低矮的墓碑靜靜矗立在陣雨過后的陽光下,顯得十分醒目,令人肅然起敬。每個墓碑正面都鐫刻著一個十字架,有的鐫刻著犧牲者的姓名、職務(wù)、國籍等字樣,而那些無名烈士的墓碑上只簡單地刻寫著“1939—1945戰(zhàn)爭期間的一個戰(zhàn)士”幾個字。沿著陵園正中的道路我向前走去,接近盡頭的地方迎面立著一塊扁長的石碑,上面刻著幾個大字:“他們的名字永存于世”。
在利比亞,這種磚紅色還是古老歷史的一種象征。距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以東60公里處的塞布拉塔古羅馬遺址,便以這種燦爛的色彩再次讓我感到震撼。這里曾是腓尼基人的貿(mào)易站,他們在這里建立過非洲內(nèi)陸商品加工基地,將其作為非洲內(nèi)陸商品輸出出口。在羅馬帝國之前,塞布拉塔還是存在時間短暫的努米底亞王國的一部分,到公元二至三世紀,塞布拉塔才被并入羅馬版圖。這個充滿獨特鄉(xiāng)野氣息和海洋氣息的地方,成了連接北非和來自加達梅斯沙漠商隊的必經(jīng)之路。
如今的塞布拉塔仍然保存著兩千多年前遺留下來的建筑廢墟,那些廢棄的基石、石柱和石塊四散在蔚藍的地中海邊,僅憑這些石塊散落的面積,不難想象當年塞布拉塔這個小城的龐大規(guī)模,以及它的繁華和熱鬧。據(jù)考證,這里主要建筑物大都建于公元二到三世紀,這時正是塞布拉塔城的鼎盛時期。面向地中海建設(shè)的那座露天大劇場顯然是這些建筑中的杰作,它一共三層,每層都用巨大的圓柱支撐,劇場內(nèi)還飾有乳白色和磚紅色的大理石浮雕。它的舞臺背靠大海,廊柱與門楣間透露出地中海和天空的色彩,而半圓形的觀眾席則面向大海,讓觀眾能居高臨下欣賞舞臺表演的同時,感受大海和天幕間自然的色彩變幻。如今,這座劇場已被意大利考古學(xué)家們按原樣基本修復(fù),每年夏季,當?shù)厝硕紩谶@里舉行盛大的文化表演。站在這個獨特的舞臺上高歌一曲,美麗的旋律回蕩在劇場內(nèi),人們恍惚又能再度回到兩千多年前,想象當年的盛景。
除了這醒目、燦爛的磚紅色,利比亞最引人注目的色彩便是草綠色了。我從圖卜魯格向的黎波里前行時,一路沿地中海南岸行駛,放眼望去,窗外如同展開一幅地中海長卷,讓人漸入佳境。尤其從山嶺上向下經(jīng)過海邊的德爾納城時,更是猶如樂曲進入了高潮段落,讓人興奮。接下來,驅(qū)車進入綠山區(qū),我便恍如走進了利比亞的春天,滿眼一片綠色。耕地、果樹、草地,在藍天白云下顯得尤為美麗。要知道,那是一年中的冬季??!
按自然環(huán)境來說,利比亞是個缺少綠色的國家,其可耕地面積約370萬公頃,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2%,水澆地不到1%。占農(nóng)業(yè)人口一半以上的牧民和半牧民,也僅擁有牧場850萬公頃左右。但是,利比亞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以及城市中的大街小巷一年四季卻都是“綠”意盎然,隨處可見綠色。小到標語、國旗,大到汽車、候車亭、各種建筑外觀,都以綠色為主色調(diào)。這是因為利比亞人對綠色情有獨鐘,他們把綠色看成是革命、勝利和吉祥的象征。當我們途經(jīng)貝達這個小城休息時,我注意到這個小城所有的門窗都刷有綠漆,公交站的候車廳也是綠色的,在我們午餐的酒店旁則矗立著一個綠色的石碑,碑上似乎頂著一個綠色的大碗。在它旁邊的石柱上便懸掛著利比亞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卡扎菲戴著墨鏡的畫像。據(jù)說,利比亞人對綠色別具一格的愛好,與被稱為“沙漠之鷹”的卡扎菲密切相關(guān)。1976至1979年,卡扎菲陸續(xù)發(fā)表了3冊家喻戶曉的《綠皮書》。此外,由于卡扎菲從小生活在沙漠地區(qū),所以對象征生命的綠色有著特殊的情感。于是,象征革命、吉祥和勝利的綠色便成了利比亞的標志和流行色。
1969年 9月 1日,由 27歲的卡扎菲領(lǐng)導(dǎo)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統(tǒng)治,成立了以卡扎菲為首的革命指揮委員會,宣布建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1977年3月,卡扎菲發(fā)表《人民權(quán)力宣言》,宣布利比亞進入“人民直接掌握政權(quán)的民眾時代”,取消各級政府,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同時建立各級革命委員會,并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 4月 15日,又改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作為領(lǐng)導(dǎo)人的卡扎菲經(jīng)常喜歡在印有綠色植物圖案的“貝都因式”帳篷里會見外國領(lǐng)導(dǎo)人。而每年9月,利比亞各界群眾就會從全國各地匯聚到首都的黎波里的綠色廣場舉行隆重集會,那時,廣場上綠色國旗迎風招展,狂歡的人們頭戴綠色帽飾,身著綠色衣裙,綠浪翻滾的游行隊伍涌動在廣場周邊的大街小巷上,景象十分壯觀。
在充滿綠色調(diào)的會見廳中,利比亞專管外事的副總理、利比亞總?cè)嗣翊髸饨皇聞?wù)秘書蘇萊曼·艾爾·沙胡米先生特意接見了我們《兄弟》攝影隊,表達了他對我們的歡迎和對中國的友好感情。據(jù)介紹,沙胡米先生是卡扎菲手下的第三位重要人物,據(jù)說卡扎菲政府中的官員都不設(shè)官職,一律稱為“秘書”。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利比亞全國97%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這里,阿拉伯人占83.8%,埃及人和突尼斯人占6.9%,柏柏爾人占5.2%,綠色是清真寺中最普遍的顏色。不同的是,利比亞的清真寺從里到外大都用綠色作為裝飾,寺內(nèi)的地毯都采用大面積的綠色,讓人感覺如同走在碧綠如茵的草地上。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舊城區(qū)保存著眾多具有濃厚阿拉伯傳統(tǒng)風格和特色的清真寺,這其中有創(chuàng)建于公元十世紀、重建于十七世紀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于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還有建于1883年的最大的古爾吉清真寺。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清真寺都用醒目的綠色作為裝飾。
12月9日,我們從塞盧姆進入利比亞時,過關(guān)、入關(guān)之所以花了很長時間,除了當?shù)厝宿k事效率低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需要換車牌。利比亞的車牌比中國的寬而短,一般是白底綠字,上面一行阿拉伯文,下面就是幾個簡單的數(shù)字。其中有一塊的車號是9465,我開玩笑說這諧音是“就是劉武”,這牌子就擱我開的車上吧,順便我還拿著這塊車牌拍了個照片,以驗明正身。
塞盧姆關(guān)口距班加西約500公里,途經(jīng)圖卜魯格和貝達。第二天趕到貝達時已經(jīng)快下午2點了,四位地方官員前來接待我們,在一一握手后,領(lǐng)頭的官員幽默地說:“我知道你們都很餓了,趕緊去吃飯吧,我們的歡迎儀式到此結(jié)束?!贝蠹夜恍?,走進餐廳就餐。
這頓飯讓我第一次喝到了頗具當?shù)仫L味的利比亞湯,這種湯叫Sherba,看上去有點像羅宋湯,里面有豆子、土豆等東西,味道有些特別,十分可口。聽“保鏢”霍利多說,這是利比亞的一道名菜,甚至國宴也會上這道菜。我覺得它的地位大概相當于中國的西紅柿雞蛋湯,非常普遍,而且一般人都會做。
雖然一般人認為阿拉伯人不吃辛辣的東西,但我發(fā)現(xiàn)大蒜似乎不包括在禁食名單中,基本上我走過的這些國家都能吃到大蒜,不過他們很少像中國北方人那樣一瓣瓣生吃。利比亞人在做湯時也習慣加些大蒜片,據(jù)說他們也把大蒜當“仙丹”,用來預(yù)防疾病。
利比亞的飲食與北非其他阿拉伯國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但它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飪風格,而且有些方面還深受意大利影響,一般酒店菜單上會有意大利食品,像意大利通心粉之類。按照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利比亞的絕大多數(shù)人也不喝酒、不吃豬肉,那些他們認為外形丑陋和不潔的東西,如螃蟹、海參、蝦或已死的動物等,也都是不能上桌入口的。他們的肉食以雞、鴨、牛、羊等為主,據(jù)說最名貴的是烤全羊,羊肉在北非所有的國家中都是比較貴的,在利比亞一只活羊能賣到100多美元。我們后來在距首都的黎波里130多公里的一家山莊吃了一頓飯,上來的烤羊排絕對是美味至極,羊肉極其鮮嫩香酥,沒有任何膻味,放進嘴里稍微咀嚼就會融化。那是我這次阿拉伯之行中吃過的最棒的羊肉。
此外,利比亞的茶也比較有特色,當?shù)厝讼矚g在茶中加入薄荷、白糖或檸檬,有時甚至加點花生,認為這樣可以解渴提神。想象一下薄荷有些冰涼的滋味,再加點甜味或酸味,掩蓋著茶的澀味,這就是利比亞茶。
離開小城貝達,我們繼續(xù)開車前往班加西,那時路程還有130多公里,途中經(jīng)過一座山澗大橋,相當漂亮、壯觀。那山澗深不見底,兩邊山勢陡峭,一橋飛渡將兩山連接起來,好似某部驚險電影中的外景。如果趕上山間濃霧繚繞,開車走過這座大橋,恍然間便有云中漫步的感受。繼續(xù)西行,沿途依然是綠色迷人,紅土地與多姿多彩的云彩讓人眩(炫)目。
到達班加西已是6點多鐘,我們?nèi)胱〉刂泻_叺囊患揖频?。我發(fā)現(xiàn)這個飯店跟歐洲的不少酒店一樣,電梯很小,只能坐4個人,最糟糕的是,它居然會失控,門開不了,各層都不停。我在電梯里按哪個鍵都不停,最后電梯卻在我沒按的地下室停了,好不恐怖。最后,我便決定不再坐這個電梯,寧可爬樓了。
班加西位處地中海邊的蘇爾特灣,北緯32度線上,我絕對沒有想到一年后這里會成為世界關(guān)注的一大焦點,想不到這里會成為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場。它是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區(qū)首府,原名比林奇,人口不過60多萬,相當于中國的一個縣級市。它屬于利比亞的農(nóng)業(yè)區(qū),當?shù)刂木G山風景非常迷人,即使是冬天也是碧草青青、綠蔭如織。我在海邊看這座城市,寧靜平和,沒有一點喧噪的氣氛,眼前的地中海藍得像一張碩大的地毯鋪向遠方,遠處的海港塔吊高懸,卻沒有汽笛、機械轟鳴。海岸邊的樓房最高七、八層,大多也不封頂,好像永遠沒有完工的時候。
別看班加西城市不大,歷史卻很悠久,遠可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時代,當時是用對城市興盛有所貢獻的人物來命名,十七世紀改為現(xiàn)名。這里自古就是通往非洲內(nèi)陸的商隊貿(mào)易集鎮(zhèn),也是利比亞從東至西的必經(jīng)之路,其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聽霍利多說起一件趣事,大概是前幾年恰逢意大利入侵利比亞90周年之際,卡扎菲前往國立法蒂哈大學(xué)發(fā)表演講,宣布這天是紀念日,要求全國的機場、港口和電信的國際業(yè)務(wù)關(guān)閉一天以示紀念。好多不明就里的人那天就奇了怪了,怎么電話也打不通了,飛機也不飛了,輪船也不開了,難道又趕上美國封鎖了嗎?
在意大利人統(tǒng)治期間,東部地區(qū)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這里主要由瓦法拉部落統(tǒng)治。他們是利比亞三大部落中人口最多的一個部落,約有100萬人,其他兩個較大的部落是圖阿里、卡達法。圖阿里約有50萬人口,是利比亞第二大部落。卡達法則是卡扎菲的直屬部落,早先也曾流落在利比亞東部昔蘭尼加地區(qū)。這些部落成員都過著游牧式生活,這直接影響了卡扎菲的性格和生活狀態(tài)。
1969年卡扎菲上臺后,他不僅遷都到的黎波里,將利比亞的政治重心向西轉(zhuǎn)移,還在一些關(guān)鍵的軍事部門安插了不少卡達法部落成員,對東部的事務(wù)他基本上采取不管不顧的態(tài)度。由于他在經(jīng)濟政策上過于關(guān)照西部,長期忽略了東部人的利益,1993年10月,瓦法拉部落舉行了大規(guī)??棺h活動,將東西部地區(qū)部落之間的矛盾公開化。我到利比亞的這一年,瓦法拉部落又再次挑起了一場激烈的沖突。這也難怪我在利比亞東部旅行時,在平靜生活的表面,略略會感受到一絲內(nèi)在的緊張,比如安全人員不主張我們夜晚趕路。沿途經(jīng)??吹杰娷囻傔^,以及某些地方會有手持武器的軍人警戒等等。
在班加西度過平靜的一夜后,我們轉(zhuǎn)天繼續(xù)出發(fā),前往蘇爾特。從班加西到蘇爾特的車程約600公里,經(jīng)過的基本都是荒漠地帶,偶爾有駱駝出現(xiàn)。這里的風景不再像此前經(jīng)過的綠山區(qū)那樣宜人,如果沒有右邊不時出現(xiàn)的蔚藍色地中海作為參照,那我滿眼全是枯黃的一片,會疑心自己進入了撒哈拉沙漠中。
途中我們在一片荒漠中停下來野餐,野餐的食物當然非常簡單。不過我對那片地方饒有興趣,那里零零落落生長著一些枯樹和綠樹,地上爬著一簇簇干草,遠處的鐵絲網(wǎng)內(nèi)有幾幢建筑,據(jù)說是一所大學(xué),但根本看不到人影,也讓我頗感納悶,為什么大學(xué)要辦到這么荒涼的地方來?
吃飽喝足,繼續(xù)跑路,接下來我們一口氣跑到蘇爾特,進城時已經(jīng)夕陽西下,來不及細看這座城市的模樣。
蘇爾特是卡扎菲的出生地,人口不多,只有13萬多,它距首都的黎波里約400多公里,處于利比亞西部與東部交接的中間位置,利比亞政府軍在此設(shè)有多處軍事基地,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不言而喻。雖然利比亞名義上的首都是的黎波里,但實質(zhì)上政府已遷到蘇爾特辦公,因此的黎波里是利比亞的法定首都和文化、經(jīng)濟中心城市,蘇爾特才是實質(zhì)的行政首都。
沒想到的是一年后,利比亞政府軍和反對派就在這座城市對峙,城內(nèi)也遭到多國聯(lián)軍的連番轟炸。我在這座小城住了兩晚,粗粗來看,城內(nèi)的建筑都比較低矮,似乎沒什么高樓,偶爾有些造型奇異的建筑,不過這里的道路修得齊整,沒有多少行人,車不算多,人們把車都開得飛快。也許是因為我對它了解不多,看的地方太少,當時一點也沒有覺得這座城市的位置有多重要,也沒有看到這座城市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色。當然,我也沒有去問,生在這里的卡扎菲是否有什么故居供人參觀,想想他是出生在游牧部落中的人,也許根本不會有什么故居吧,那時,他也許就誕生在某個帳篷中。如果不是幾年后這里發(fā)生了戰(zhàn)事,我真的很難去回想這座小城的模樣。
12月12日,我離開蘇爾特開車前往首都的黎波里,這是一段比班加西到蘇爾特更舒心養(yǎng)眼的過程。下午5點多,我們終于到達的黎波里,住在五星級的海門飯店旁邊。從這里一眼就能看到近在咫尺的五座67式木柄手榴彈造型大廈,我們戲稱它們?yōu)椤暗咕破看髽恰保驗檫@幾座大廈上粗下細,看上去像幾個酒瓶倒立在地上。當然,在這個阿拉伯國家,人們一般不會將它們聯(lián)想成酒瓶,那容易犯忌,在我看來,這幾座大樓的設(shè)計者和建造者還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居然能用這個造型顛覆人們慣常的思維。這忽然讓我想起在喀土穆看到的利比亞政府送給蘇丹的那幢大樓,那可是一個橄欖球形狀,兩頭細,中間鼓,與這手榴彈造型大樓有得一比,堪稱“怪樓雙璧”了。
的黎波里就用這樣幾個碩大的“手榴彈”給了我第一個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這些大樓如今是否完好無損,是否能躲過多國聯(lián)軍精確制導(dǎo)炸彈的轟炸,我期望這幾個“手榴彈”仍然藝術(shù)地矗立在地中海邊,永遠不要爆炸。
因為有個開車折返的過程,實際上我在利比亞曾經(jīng)兩度進入的黎波里、蘇爾特、班加西這些城市,從的黎波里到塞盧姆的道路,我開車走了兩遍。稍微不同的是,我第一次進入的黎波里是開車去的,但第二次進的黎波里則是從機場進入的,這次進關(guān)還遇到了一點麻煩的事情。
那一天正好是元旦,下午兩點十五分左右,我在卡薩布蘭卡乘上摩洛哥皇家航空的AT580航班前往的黎波里,這是一架波音737-700,不知是否是因為過節(jié),還是去利比亞的人本來就少,坐這趟航班的乘客只有20人,機艙內(nèi)空位非常多,讓人感覺就像坐上了專機。
飛行兩小時五十分鐘后,飛機抵達的黎波里機場,利比亞當?shù)貢r間已是晚上19點50分。我們準備進關(guān)前,機場警察看到攝像師提著攝像機,頓時就緊張起來,一個勁地盤問我們:“你們到利比亞來干什么?”
那些人中會說英語的不多,好不容易找來一個英語講得不錯的小伙子,我跟他簡單介紹了我們的情況,并告訴他說:“有人在機場門外接我們,麻煩你先帶我去跟他見個面?!彼麄兙桶褦z像師留在里面,讓一個警察帶我到機場門口去找人。不巧的是,我到了門口張望了老半天,居然沒找到來接我們的人,我只好跟那警察說:“真奇怪,可能他遲到了,他肯定會過來的。”
我返回辦入關(guān)手續(xù)的地方,正在沒轍的時候,接我們的哈桑先生趕來了,原來他在機場門口看到了我,那里我是唯一的中國人,他認出了我,我卻不知道他,等他要過來時,我已經(jīng)往回走了,他就緊跟著追了上來。這時,哈桑跟警察解釋了一下,警察便不再找麻煩了,趕緊忙著給我們辦理了入關(guān)手續(xù)。
的黎波里機場不大,航站樓的色彩也比較灰暗,感覺又老又土,說它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也不為過,跟中國國內(nèi)普通地市的機場都沒法比。估計2004年前利比亞遭到聯(lián)合國制裁時,這機場一直就閑置不用了,因為禁飛禁運,也沒法啟用。我到的黎波里的這年,它也就剛剛啟用兩年,雖然利比亞不差錢,但建個新機場估計也得費些心思。
當然,別看這機場普普通通,沒有什么亮色,旅客若想在里面拍個照卻還是不行。我剛剛拿出相機,連拍照的姿勢都沒擺出來,警察就友好地提醒我說:“No Photo!”這種情況我在利比亞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有一次在的黎波里大街上,我正準備拍一個街景,對面便冒出一個持槍的軍警沖我揮手,大喊著什么,示意我不要拍照。
的黎波里機場距市區(qū)大約1小時車程,那天我進到市內(nèi)已經(jīng)晚上10點多了,再次見到熱情的霍利多先生后,他與哈桑將我們帶到一家中國餐館,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因為據(jù)說的黎波里市內(nèi)僅有一家中國餐館,而我們?nèi)サ牡胤酱蟾攀堑诙摇?/p>
的黎波里市內(nèi)的街道并不寬敞,也沒有多少高樓。中國餐館所在的那條路也并不繁華,餐館的門面也不太顯眼,估計只有那些熟門熟路的人才能找到。這家餐館不算大,有兩間20平米左右的飯廳,每個廳里擺放著三四張餐桌。餐館的女老板熱情地過來迎接我們。不知為什么,一走進這樣的地方,看到幾個熟悉的中國人面孔,就好像時空錯位,回到了國內(nèi),一點也不感覺是在遙遠的北非。
點完菜跟老板娘閑聊起來,得知這家餐館是3個40多歲的浙江金華女子開的,她們從來沒有做過餐飲業(yè),以前在家做服裝生意賺了些錢,有朋友介紹說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很少中國餐館,她們便動了心。其實她們原先連利比亞在哪里都不知道,可浙江人敢于冒險的精神刺激著她們,上年初就一起跑到這里考察了半個月,下半年她們就合伙拿了做服裝生意賺來的100萬元人民幣到的黎波里注冊、裝修。我到這家餐館時,她們還是試營業(yè),剛剛開了幾天,當?shù)氐牟簧僦袊司吐勶L過來了,有些利比亞人也饒有興趣地來嘗鮮。
那頓晚餐,我們點了炒洋白菜、麻辣豆腐、紅燒羊肉,還有榨菜湯,大家吃得非常盡興。這家餐館的辣椒也非常好吃,我也好好吃了不少。沒想到,在利比亞能吃上這樣一頓地道、刺激的中餐,真是讓人胃口大開,爽快死了。
當時,利比亞的中國人不算太多,因為解禁不久,很少有中國人來這里做生意或者旅游。不過,當時已經(jīng)有中國民營公司生產(chǎn)的汽車在利比亞經(jīng)銷了,我路過米蘇拉塔時,得知這里有一家中國某品牌汽車的經(jīng)銷商,當時那家公司出口了2000輛轎車到米蘇拉塔,開售前兩天就售出200多臺,此后一直持續(xù)熱銷,當?shù)厝巳タ窜?、預(yù)訂、交定金的人非常多,這些車在利比亞的銷售價格甚至比在中國還要高很多。
米蘇拉塔位于的黎波里以東200多公里處,人口不過20多萬,自古就是通??诎逗蜕藤Q(mào)中心,是利比亞的椰棗、無花果、谷物及牲畜等農(nóng)產(chǎn)品集散地。近年來這里興建了大型發(fā)電廠、地毯廠和兩處鋼鐵企業(yè),逐漸成為利比亞第三大工業(yè)中心。它與的黎波里、班加西這些城市,靠1800公里長的沿海干線公路連接在一起,這條公路就是我反復(fù)跑過的道路。
應(yīng)該說,利比亞的這條公路修得還是不錯的,雖然不像標準的高速公路,沒有護欄,也沒有中間隔離帶,但因為沿途車本來就少,加上利比亞人開車很瘋,這公路就成了名副其實的“高速公路”,一般的車速都在120公里以上,路邊的限速標志基本沒什么意義,純粹是擺看的。再說利比亞的道路上根本也沒有電子監(jiān)視裝置,我也從來沒看到過交警躲在明處或暗處給車測速,所以車能飚多快就飚多快,安全不安全就看開車人的本事了。
在蘇爾特,我就親眼看到一起撞車事故。那天我們在一個路口掉頭,我的隊友開著一輛車跟在我后面。掉頭時,司機需要先注意另一條車道上飛馳而來的汽車,那路口沒有紅綠燈,所以拐彎掉頭時要看清前面沒有車時,果斷、快速地將車掉過去。我這邊一把輪過來了,后面我那隊友拐彎時動作稍微慢了一點,就看到一輛飛奔而來的車直沖隊友的車屁股過去?!芭椤钡匾宦?,隊友的車屁股撞開了花,保險杠當即掉了下來。那撞他的利比亞人也當即傻眼,車前臉凹了個大坑,好在人都沒事。
霍利多先生趕緊過去協(xié)調(diào),我們也一陣緊張,擔心利比亞人胡攪蠻纏,耽誤我們的行程。不過,好像商談并不太麻煩,他們看看沒有人傷亡,再看看誰的車受的損失較大,就提出賠多少多少錢,由損失少的一方給損失多的一方。那天,還是我們給人賠了100利比亞第納爾,約相當于500多元人民幣。
據(jù)說利比亞警察一般很少摻和交通事故,除非是死了人。就是死了人,警察也是先站在一邊等肇事雙方協(xié)調(diào),實在協(xié)調(diào)不了時,警察才出面說話。一般來說,事故中受害最多的一方占理,死傷多的一方獲得的賠償就多,挨罰就少。
對利比亞人來說,車真的就是個工具,他們不在乎車的外表,什么刮蹭、脫漆、銹蝕,他們都無所謂,在大街上隨意一看,到處都是帶傷的車子,只要那車子能跑,就放心去用。我不知道利比亞是否有汽車報廢制度,但在這里經(jīng)常見到年頭多久的汽車也照用不誤。有一次加油時,我看到一輛老奔馳,居然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產(chǎn)品,要不是那個熟悉的標志,打死我也不相信那輛銹跡斑斑、缺三少四、光剩架子的車是奔馳。這里95%以上的汽油都是輕質(zhì)油,純得如礦泉水一樣,含硫量低,蠟油產(chǎn)率高,每升合人民幣七、八毛錢,而我們在國內(nèi)看到的汽油基本上是黃褐色,價格更不用說了。
石油的發(fā)現(xiàn)給利比亞帶來了極大的利益,也讓很多人垂涎三尺。早在1955年,利比亞就頒布了國家石油法,并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利比亞發(fā)現(xiàn)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開始出口原油,便迅速成為世界重要石油生產(chǎn)與輸出國之一,石油生產(chǎn)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 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1985年利比亞石油探明儲量達29.18億噸,產(chǎn)油5000余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擁有7條輸油管道,有6個石油儲備基地,并還在籌劃擴建石油儲備和煉油基地。
顯然,利比亞已成為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shù),當?shù)匾话胍陨系挠吞锒紱]有開采。利比亞的天然氣開發(fā)項目也處在起步階段,錫爾特盆地就發(fā)現(xiàn)了135億立方米的新氣田,其他的還有薩拉赫、那胡拉、法里格、瓦法等氣田。2004年6月利比亞已恢復(fù)對美國出口石油,當年利比亞原油產(chǎn)量已達到每天160萬桶,國內(nèi)消費約每天25萬桶,凈出口約每天134萬桶,出口占總產(chǎn)量的83.75%。
從2004年解禁以來,利比亞工商貿(mào)易業(yè)一改以往的蕭條,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景象。世界銀行當時的數(shù)據(jù)顯示,2005年利比亞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達到 387億美元,人均6618美元。這幾年利比亞經(jīng)濟更是迅猛發(fā)展,到2010年人均GDP已達到12062美元,在世界各國人均GDP排名中居第48位,成了非洲首富。而同年中國人均GDP僅4283美元,排名第95位。這么比較不難看出,利比亞人均收入高出中國兩倍。
不過,我那時看到的利比亞,并沒有多少暴富的跡象,包括的黎波里在內(nèi),城市里的建筑破舊、低矮的居多,街道也并不整潔,很多人出入在窮街陋巷,甚至無所事事。據(jù)說利比亞全國總?cè)丝诓贿^580萬,可在利比亞的黑人勞工就有600萬,此前有人告訴我說:“利比亞那里一切工作都是外國人在做,利比亞人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做禮拜?!贝嗽掚m是戲言,但多少也說出了其中的某些真相。
12月14日,在的黎波里逗留幾天后,我繼續(xù)向西開車經(jīng)祖瓦拉、塞布拉塔前往突尼斯,半個月后,我再度回到的黎波里,開車向東經(jīng)塞盧姆關(guān)口進入埃及。我想象不到,2011年初會有20多萬難民擁擠在這個關(guān)口,準備逃離自己的故鄉(xiāng)利比亞。那是個很荒涼的關(guān)口,周邊什么也沒有,只有一條道路通往另一個國家。
[資料寫作者附言]:2006年10月,我與幾個朋友駕車出行,執(zhí)導(dǎo)由陽光衛(wèi)視組織的“中阿友好萬里行”電視片拍攝活動,行程十萬多公里,歷經(jīng)三個多月,從亞洲到非洲,冒著戰(zhàn)爭、恐怖襲擊、宗教沖突等各種風險,先后進入阿聯(lián)酋、蘇丹、利比亞、突尼斯、約旦、敘利亞、土耳其、伊朗等十七個中東國家,制作成45集電視紀錄片《兄弟》,并于2011年6月出版《駕行中東17國》一書。上述章節(jié)即摘自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