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文
(廣西方澤建筑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在土方工程施工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風險因素:①自然條件方面。地質(zhì)情況、水文情況、氣候情況;②結(jié)構(gòu)特征方面?;坶_挖的深度和寬度、填筑的高度和厚度等;③施工原因方面。降排水的方法、放坡尺寸大小,施工方法與措施、選用的施工機械、施工順序、樁基的設計與材料的選用、場的布置等;④周邊環(huán)境方面。周邊建筑物情況、周邊基礎設施的位置、周邊工程施工情況、運輸?shù)缆非闆r、水電供應等情況。
針對在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因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控制:
(1)勘查現(xiàn)場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工程的情況,制定確實可行的施工方案,并經(jīng)上一級技術(shù)部門審核批準。
(2)做好施工場地防洪排水工作,全面規(guī)劃。
(3)保護測量基準樁,以保證土方開挖標高位置與尺寸準確。
(4)做好施工用電、用水、道路及其他設施。
(5)需要做擋土樁的深基坑,要先做擋土樁。
(1)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土坡坡度要根據(jù)工程地質(zhì)和土坡高度,結(jié)合當?shù)赝愅馏w的穩(wěn)定坡度值確定。
為了討論度量空間(F(X),HG), (F(X),H0), (F(X),Hπ)的拓撲性質(zhì),例如完備性,則以定理2.3為基礎,先研究相應的度量空間([0,1], ρG), ([0,1], ρ0), ([0,1], ρπ)的完備性。以下我們討論在這些[0,1]剩余格上的邏輯度量空間中Cauchy-列收斂的問題。
(2)土方開挖宜從上到下分層分段進行,并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泄水,且不應在影響邊坡穩(wěn)定的范圍內(nèi)積水。
(3)在斜坡上方棄土時,應保證挖方邊坡的穩(wěn)定。棄土堆應連續(xù)設置,其頂面應向外傾斜,以防山坡水流入挖方場地。但坡度陡于 1/5或在軟土地區(qū),禁止在挖方上側(cè)棄土。在挖方下側(cè)棄土時,要將棄土堆表面整平,并向外傾斜,棄土表面要低于挖方場地的設計標高,或在棄土堆與挖方場地間設置排水溝,防止地面水流入挖方場地。
(4)在滑坡地段挖方時,應符合下列要求:施工前先了解工程地質(zhì)勘察資料、地形、地貌及滑坡跡象等情況,并制定相應的施工方法和安全技術(shù)措施。而且也不宜雨季施工,同時不應破壞挖方上坡的自然植被,并事先做好地面和地下排水設施。還要遵循先整治后開挖的施工順序,在開挖時,須遵循由上到下的開挖順序,嚴禁先切除坡腳。當爆破施工時,嚴防因爆破震動產(chǎn)生滑坡??够瑩跬翂σM量在旱季施工,基槽開挖應分段跳槽進行,并加設支撐。開挖一段就要將擋土墻做好一段。在開挖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滑坡跡象(如裂縫滑動等)時,應暫停施工,必要時,所有人員和機械要撤至安全地段,并采取措施及時處理。
(1)基坑(槽)、管溝的開挖或回填應連續(xù)進行,盡快完成。施工中應防止地面水流入坑溝內(nèi),以免邊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壞。
雨季施工或基坑(槽)、管溝挖好后不能及時進行下一工序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留150~300 mm一層不挖,待下一工序開始前再挖除。采用機械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預留一層用人工清理,其厚度應根據(jù)施工機械確定。
(2)基坑(槽)底部的開挖寬度,除基礎底部寬度外,應根據(jù)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排水設施和支撐結(jié)構(gòu)的寬度。
(3)管溝底部開挖寬度(有支撐者為撐板間的凈寬),除管道結(jié)構(gòu)寬度外,應增加工作面寬度。每側(cè)工作面寬度應符合相關(guān)要求,見表1。
表1 管溝底部每側(cè)工作面寬度
(4)基坑深度大于5 m且無地下水時,如現(xiàn)場條件許可且較為經(jīng)濟、合理時,可將坑壁坡度適當放緩,或可采取臺階式的放坡形式,并在坡頂和臺階處宜加設寬1 m以上的平臺。
(5)深基坑或雨季施工的淺基坑的邊坡開挖以后,必須隨即采取護坡措施,以免邊坡坍塌或滑移。護坡方法視土質(zhì)條件、施工季節(jié)、工期長短等情況,可采用塑料布和聚丙烯編織物等不透水薄膜加以覆蓋、砂袋護坡、碎石鋪砌、噴抹水泥砂漿、鐵絲網(wǎng)水泥漿抹面等,并應防止地表水或滲漏水沖刷邊坡。
(6)基坑(槽)或管溝需設置坑壁支撐時,應根據(jù)開挖深度、土質(zhì)條件、地下水位、施工方法、相鄰建筑物和構(gòu)筑物等情況進行選擇和設計。支撐必須牢固可靠,確保安全施工。
(7)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xù)墻作坑壁支撐時,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進行挖土方。
(8)基坑(槽)、管溝的直立壁和邊坡,在開挖過程和敞露期間應防止塌陷,必要時應加以保護。在挖方邊坡上側(cè)堆土或材料以及移動施工機械時,應與挖方邊緣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邊坡和直立壁的穩(wěn)定。當土質(zhì)良好時,堆土或材料應距挖方邊緣0.8 m以外,高度不宜超過15 m。在柱基周圍、墻基或圍墻一側(cè),不得堆土過高。而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應合理確定開挖順序和分層開挖深度。當接近地下水位時,應先完成標高最低處的挖方,以便于在該處集中排水。
(9)基坑(槽)、管溝回填時,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填土前,應清除溝槽內(nèi)的積水和有機雜物;②基礎或管溝的現(xiàn)澆混凝土應達到一定強度,不致因填土而受損傷時,方可回填;③溝(槽)回填順序,應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層進行;④回填土料、每層鋪填厚度和壓實要求,應按有關(guān)規(guī)定執(zhí)行。如設計允許回填土自行沉實時,可不夯實;⑤基坑(槽)回填應在相對兩側(cè)和四周同時進行;⑥回填管溝時,為防止管道中心線位移或損壞管道。應用人工先在管子周圍夯實,并應從管道兩邊同時進行,直至管頂0.5 m以上。在不損壞管道的情況下,方可采用機械回填和壓實。
(10)在軟土地區(qū)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除應按照本節(jié)有關(guān)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①施工前必須做好地面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工作,地下水位應降低至基底以下0.5~1.0 m后,方可開挖。降水工作應持續(xù)到回填完畢,采用明排水時可不受此限;②施工機械行駛道路應填筑適當厚度的碎(砰)石,必要時應鋪設工具式路基箱(板)或梢排等;③相鄰基坑(槽)和管溝開挖時,應遵循先深后淺或同時進行的施工順序,且應及時做好基礎;④在密集群樁上開挖基坑時,應在打樁完成后間隔一段時間,再對稱挖土,鄰近四周不得有振動作用。挖土宜分層進行,并應注意基坑土體的穩(wěn)定,加強土體變形監(jiān)測,防止由于挖土過快或邊坡過陡使基坑中卸載過速、土體失穩(wěn)等原因而引起樁身上浮、傾斜、位移、斷裂等事故;⑤基坑(槽)開挖后,應盡量減少對基土的擾動。如基礎不能及時施工時,可在基底標高以上留0.1~0.3 m土層不挖,待作基礎時挖除;⑥挖出的土不得堆放在邊坡頂上或建筑物(構(gòu)筑物)附近,應立即轉(zhuǎn)運至規(guī)定的距離以外。
(11)膨脹土地區(qū)開挖基坑(槽)或管溝時,除按照以上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場地平整后至基坑(槽)、管溝開挖宜間隔一段時間,以減少基土的膨脹變形;②基坑(槽)或管溝的開挖、地基與基礎的施工和回填土等應連續(xù)進行,并應避免在雨天施工;③開挖前應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地表水、施工用水和生活廢水浸入施工場地或沖刷邊坡;④開挖后,基土不得受烈日曝曬或雨水浸泡。必要時可預留一層不挖,待作基礎時挖除。
總之,只有搞好各項基礎工程的施工安全,才能避免或減少建筑施工事故損失,才能保障從業(yè)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1 孫建剛.土木工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