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偉,張茉莉,謝守軍,趙維川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河北承德 067000)
20號染色體長臂缺失[deletion of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20,del(20q)]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中,較常見的非隨機性染色體核型改變,發(fā)生率為1%-5%[1-4]。為了深入了解伴del(20q)的MDS臨床特征、形態(tài)學特點及預后情況,現(xiàn)將我院2004年1月以來發(fā)現(xiàn)的14例伴del(20q)MDS患者的臨床、形態(tài)學、預后資料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對象選自2004年1月-2010年4月我院就診的MDS患者,共316例進行染色體分析,檢出伴del(20q)的MDS患者14例,占MDS總數(shù)的4.4%,其中男8例,女6例,年齡30歲-71歲,中位年齡53歲。有完整形態(tài)學和臨床資料。
1.2 方法全部患者于初診時采集骨髓進行常規(guī)細胞形態(tài)學、組織化學(鐵染色,糖原染色,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及小巨核酶標檢查,診斷和分型參照2001年WHO的MDS分型標準,同時參考2006年維也納MDS工作會議MDS最低診斷標準。對所有患者的血片和骨髓片進行分類計數(shù)。分別計數(shù)500個各系細胞,記錄發(fā)育異常細胞百分比,病態(tài)造血定量標準為發(fā)育異常細胞≥0.10。預后判斷采用1997年國際MDS危險分析專題研習會提出的IPSS積分標準,療效觀察采用2001年MDS國際工作組療效標準[5]。
同時采集骨髓按常規(guī)方法制備染色體標本進行細胞遺傳學分析,均采用24h培養(yǎng)法。核型分析采用R顯帶技術(shù),平均分析20個中期分裂相。核型異常的描述按《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ISCN(1995)]》。
1.3 隨訪隨訪至2010年7月10日,隨訪資料來源于住院病歷、門診病歷及電話聯(lián)系。生存期按確診之日至2010年7月計算。
2.1 本組14例伴del(20q)的MDS患者臨床及血液學結(jié)果見表1,其中:男8例,女6例,男性多于女性。脾腫大5例(36%),脾、淋巴結(jié)同時腫大1例(7%),肝、淋巴結(jié)同時腫大1例(7%)。貧血13例(93%)、白細胞減少11例(79%)、血小板減少11例(79%);一系減少1例、兩系減少5例、三系減少8例。骨髓增生減低兩例,其余均在活躍以上。發(fā)育異常細胞中位值:原始細胞數(shù)4%(0-19%),粒系13%(1-35%),紅系 23%(5-42%),巨核系 16%(0-60%),PAS紅系陽性4例。
表1 14例伴del(20q)MDS的臨床及血液學結(jié)果
2.2 預后資料見表2IPSS積分處于低危2例(14%),中危Ⅰ11例(79%),中危Ⅱ1例(7%);預后情況,完全緩解8例(57%),部分緩解3例(21%),未緩解 2例(14%),疾病進展為急性髓系白血病M2a1例(7%);中位生存期33個月。
表2 14例伴del(20q)MDS的預后資料
2.3 伴del(20q)MDS的WHO分型情況難治性貧血(RA)5例(36%),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有多系發(fā)育異常(RCMD)4例(29%),難治性血細胞減少伴有多系發(fā)育異常和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RCMD-RS)1例(7%),難治性貧血伴有原始細胞過多Ⅰ(RAEBⅠ)1例(7%),難治性貧血伴有原始細胞過多Ⅱ(RAEBⅡ)3例(21%)。
本組14例伴del(20q)的MDS占我院同期MDS的4.4%,中位年齡53歲,男多于女。貧血發(fā)生率93%(13/14),與錢軍等[2]報道的93.8%一致。值得注意的是本組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發(fā)生率也很高,均為79%(11/14)。且以三系同時減少多見(8/14)。本組患者骨髓涂片各系造血細胞病態(tài)造血程度較輕,紅系病態(tài)細胞比例(23%)較粒、巨核兩系高。糖原染色顯示有核紅細胞陽性率低(4/14)。WHO分型中RA所占比例最高(36%)。提示伴del(20q)的MDS是一組病態(tài)造血程度較輕的疾病,以紅系病態(tài)造血為主要表現(xiàn)。
本組患者中位生存期 33個月,完全緩解率57%,白血病轉(zhuǎn)化率7%,死亡率14%。研究結(jié)果表明伴del(20q)的MDS緩解率高,生存期長,轉(zhuǎn)白率低,預后良好。有報道[1]伴del(20q)的MDS多處于低危組(75.9%),這與本組患者低危2例(14%),中危Ⅰ11例(79%),中危Ⅱ1例(7%)的結(jié)果不一致。該差異可能與本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水平較低,患者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較差,保健意識薄弱有關(guān)。本組8例患者在就診之前均有1-2年的頭暈,乏力史,有自行用藥史,至病情嚴重時才來本院就診,錯過疾病的早期診治。
本組研究中兩例患者(例號1、2)初診時三系均無明顯病態(tài)造血,但存在del(20q)染色體結(jié)構(gòu)異常。del(20q)是MDS常見的染色體結(jié)構(gòu)異常,但在骨髓病態(tài)造血達不到標準時不能作為MDS的確診依據(jù)[6]。通過密切的臨床觀察和隨訪,根據(jù)MDS最低診斷標準[7],病例1有持續(xù)6個月以上的HGB減少,通過全面的臨床和實驗室檢查[8]排除其他引起貧血的造血組織和非造血組織疾病。隨訪23個月時復查骨髓像和染色體,染色體核型異常與初診時一致,為嵌合型,骨髓紅系病態(tài)造血達到12%,最后確診為MDS-RA。病例2有持續(xù)6個月以上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隨訪13個月時復查骨髓像和染色體,染色體核型與初診一致,骨髓紅系病態(tài)造血達到26%,確診為MDS-RA。顯示染色體檢測在無明顯病態(tài)造血的MDS早期診斷中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del(20q)作為一種單獨的核型異常,表現(xiàn)為臂內(nèi)缺失,并且其缺失片斷大小不定,位于20q11.2-20q13.1片斷內(nèi)的共同缺失區(qū)約為1.7Mb大小。有研究表明[9]缺失區(qū)內(nèi)一個或多個基因的改變與MDS的發(fā)生有關(guān)。而缺失的大小和疾病種類之間沒有相關(guān)性[9]。del(20q)在無明顯病態(tài)造血的低危MDS中的發(fā)生率較高,提示小克隆del(20q)可能代表了MDS的一個非常早期階段[10]。
我們的分析研究顯示,伴del(20q)的MDS發(fā)病年齡較輕,多以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具有病態(tài)造血程度輕,以紅系病態(tài)造血為主,大多處于中低危組,生存期長,轉(zhuǎn)白率低的特點。作者簡介:武英偉(1979年-),女,遼寧省朝陽市,主管檢驗技師,學士,主要從事血液病診斷和細胞遺傳學研究。
[1]Asimakopoulos FA,Green AR.Deletions of chromosome 20q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J].BrJ Haematol,1996,95:219.
[2]錢 軍,薛永權(quán),過 宇,等.20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特征[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1,22:96.
[3]Kurtin PJ,Dewald GW,Shields DJ,et al.Hematologic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s of chromosome 20q:a clinicopathologenic study of 107 patients[J].Am J Clin Pathol,1996,106:680.
[4]薛永權(quán).惡性血液病中的各染色體常見畸變的類型、頻率及其臨床和生物學意義[J].內(nèi)科理論與實踐,2008,3(2):138.
[5]張之南,沈 悌.血液學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57-161.
[6]肖志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腫瘤的診斷分型應重視的一些問題[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0,31(4):217.
[7]肖志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關(guān)注的若干問題[J].醫(yī)學新知雜志,2008,18(3):125.
[8]肖志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規(guī)范化診治[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27(14):2901.
[9]李天宇,薛永權(quán).20號染色體長臂部分缺失和惡性血液病[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5,28(2):129.
[10]Sole F,Espinet B,Sanz GF,et al.Incidence,characterization,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640 patients with primar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Br J Haematol,2000,108: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