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國外媒體報道,蘋果iTunes訂閱規(guī)則問世幾月來,各大新聞機構開始表態(tài)。有的表示蘋果的規(guī)則“欺人太甚”,脫離蘋果自立門戶;有的雖有怨氣,但仍然沒將蘋果除名,靜觀待變;有的干脆從了蘋果,任蘋果的2.25億iTunes訂戶為其打造江山。
順從者:《紐約時報》(NYT),Conde Nast雜志,赫斯特出版集團(Hearst)
媒體將30%的訂閱收入繳給蘋果的同時,還無權獲得訂戶的資料。全權指望蘋果iTunes的2.25億用戶為其帶來收入。
觀望者:葫蘆(Hulu),視頻網(wǎng)站Netflix,時代集團(Time)、華爾街日報(WSJ)
媒體在iTunes上保留了應用軟,只是個空廟:既沒有用蘋果定制手機報,也無需上交訂閱收入,更不用擔心無法獲得訂戶的資料。只保留了重新投靠蘋果的可能。蘋果要求這些“不夠忠誠”的跟隨者刪掉所有在蘋果上的鏈接,使其不能連接到公司主頁,提示性的不付費服務也不能保留。
決裂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亞馬遜(Amazon),沃爾瑪(War-Mart)
金融時報是第一家表示不愿再和蘋果合作的重量級媒體。為了曲線救國,金融時報發(fā)表“斷交聲明”后在蘋果Safari瀏覽器上仿造了一款用于訂閱應用軟件。這樣既規(guī)避了蘋果“不能獲取訂閱者信息”的規(guī)則,又利用了蘋果的平臺。成功后,亞馬遜、沃爾瑪采取了同樣的方法。
結(jié)論: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中立者會著力探討“與蘋果的相處之道”。而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蘋果總有辦法把合作伙伴逼得狗急跳墻。有獨立移動客戶群的媒體,遲早會與蘋果決裂,自立門戶。而在移動領域發(fā)展不充分,又要擴展市場的媒體就只能先“屈辱”的投靠在iTunes之下,再圖發(fā)展。也就是說,近期內(nèi),三種情況,三種道路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