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彬
鉆孔灌注樁作為一種有效的地基處理方式被廣泛應用于橋梁、工業(yè)及民用建筑之中,而鉆孔灌注樁施工屬于隱蔽工程,成樁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橋梁的承載力和橋梁的安全使用功能。出現(xiàn)斷樁,將會給工程造成經濟損失,工期延長。本文就施工中易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斷樁的原因和一般處理方法進行探討。
1)混凝土樁體與基巖之間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充填。因首批混凝土澆灌不成功而斷樁,首批混凝土澆灌質量,是整個水下灌注混凝土樁的第一關鍵,由于導管下距孔底過遠,混凝土被沖洗液稀釋,使水灰比增大,坍落度大,流動性小,而未獲成功,再灌時由于上層混凝土受孔內泥漿水的影響,使其呈砂、石子和夾泥層松散現(xiàn)象,就形成了斷樁。2)塌方引起卡管而造成斷樁。由于地質情況不了解,在灌注過程中,混凝土從導管中下落時產生較大沖擊,如土層質量不好,護壁質量較差,會使孔壁坍塌。坍塌的土方使導管的埋深增加,若提起不及時,將卡住導管,并長時間提不起導管,輕者造成斷樁,重者導管被埋入孔內。3)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引起卡管而斷樁。灌注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地上混凝土的配合比有一定的區(qū)別。當混凝土的和易性不好,流動性過小時,進入導管內的混凝土不能及時擠出導管,一旦時間過長,混凝土在導管內初凝,提不出導管,或導管提升和起拔過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電、待料等原因造成夾渣?;蛟嘧⒒炷撩嫔戏e上一層較厚的沉淀物,即造成斷樁。4)起吊設備失靈造成斷樁。導管升降是灌注混凝土樁成功的重要因素,若起吊設備在灌注混凝土中出現(xiàn)故障,輕者延誤混凝土的灌注時間,重者造成斷樁。5)導管內進水造成斷樁。灌注混凝土樁的導管是由長 1.0m左右、厚 3.0 mm的鋼板卷成的直徑為 200 mm~350mm的導管組成的。導管之間連接時,一般用 5mm左右的橡皮止水,使每節(jié)導管形成一個整體。安裝導管的要求是必須不漏水。特別是在灌注樁的底部時,水壓力較大,若法蘭盤不平,止水橡皮安裝失誤或老化,會造成導管內進水。鉆孔里的泥漿一旦進入導管,大部分水泥隨泥漿飄浮,使混凝土轉變成砂、石子和沉淀物的混合體,且密度相當大,混凝土無法再繼續(xù)澆筑,時間一久有可能斷樁。6)樁身出現(xiàn)空洞體。原因是未采用“回頂”法灌注,而是采用從孔口直接倒入的辦法灌注混凝土,產生離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實堅硬,個別孔段產生疏松、空洞現(xiàn)象。7)其他原因。灌注過程中因突降大雨,造成道路泥濘,進料困難,灌注工作受阻,進間過長,即有可能發(fā)生斷樁。另外,導管埋深過大,起吊系統(tǒng)失靈和導管提漏,處理不及時也會造成斷樁。
斷樁按其中斷位置分為深層斷樁和淺層斷樁。中斷灌注時,若混凝土面距孔口較遠,稱為深層斷樁。距孔口較近,稱為淺層斷樁。深層斷樁發(fā)生在開始灌注樁不久,混凝土面距孔底較近,而鋼筋籠又埋深不大。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放棄灌樁,提出鋼筋架,重新鉆孔至原孔底,進行二次灌注。如果斷樁出現(xiàn)在灌注一段時間后,鋼筋籠架埋深較大,不能提出。應當提出導管,棄掉廢料,排除導致斷樁故障的同時,將小于鋼筋籠直徑的滾筒鉆下至斷樁處,并將泥漿及混凝土完全取凈,進行第二次灌樁。
發(fā)生淺層的斷樁,應采取沉井接樁法。首先用土填充鉆孔,以不影響附近的施工,待混凝土完全凝結后進行處理。沉井是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制成的井筒構造物。處理前,準備與樁徑相同內徑的混凝土管,移至樁的設計位置,然后在井內挖土,使井筒在自重作用下克服土的摩擦力,徐徐下沉,再接第二節(jié)井筒。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用鋼筋綁扎,以免相錯。直至下沉到斷樁位置,對已經凝固的混凝土鑿毛,清洗干凈后進行接樁,連同混凝土管澆筑成一體。
綜上所述,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要謹慎小心,出現(xiàn)問題必須及時且合理的進行處理。
[1] 橋涵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橋梁工程[D].濟南:山東大學,2004.
[3] 公路施工技術與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 水力學與橋涵水文學[D].濟南:山東大學,2006.
[5] 基礎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 范曉龍,孫 皓,溫俊萍.某高速公路鉆孔灌注樁事故分析及處理[J].山西建筑,2009,35(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