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時珍 李月桂 阮曉東 黃巧珍 陳 強
鄭 界2 劉正德1 江旺坤2 王鵬霖2
(1.江西省贛州市創(chuàng)新生物科技研究院,江西 贛州 342100;2.福建省寧德市華林微生物技術(shù)研究所,福建 寧德 352100)
滑菇 (Pholiota microspora)又名滑子蘑、珍珠菇、光帽鱗傘,日本叫納美菇。屬絲膜菌科、鱗傘屬?;饺赓|(zhì)細膩,口感嫩滑,味道鮮美,因其表面附有一層粘液,食用時滑潤可口而得名?;綖檎湎」椒N,原產(chǎn)于日本,我國遼寧省南部自20世紀70年代中葉開始種植,現(xiàn)在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內(nèi)蒙古、甘肅、四川、福建、浙江等地均有栽培。滑菇是典型的低溫菇類,在自然氣候條件下,適宜在我國北方的較寒冷地區(qū)栽培。產(chǎn)品多鹽漬,出口日本,少量內(nèi)銷,開發(fā)國內(nèi)市場大有可為。
滑菇以代料栽培為主,人工栽培模式主要有壓塊栽培、箱式栽培和袋栽等。北方多采用壓塊栽培與托盤栽培,而南方一般以袋栽為主。
1.1 栽培季節(jié) 栽培季節(jié)可根據(jù)滑菇的品種和栽培的環(huán)境條件來安排。一般可分為秋種冬收和春種秋收兩種。
秋季接種冬季采收的優(yōu)點是栽培周期短。栽培袋的制作時間可安排在8~9月,選擇耐高溫的極早生型品種,出菇適溫為8~21℃,在12月至次年3月出菇,但菌袋養(yǎng)菌階段氣溫較高,要有一定的控溫設(shè)施,做好降溫工作。采用春季接種秋季采收的,在春季3~4月制作栽培袋,10~12月出菇,菌袋養(yǎng)菌階段氣溫低,有利于滑菇菌絲定植生長,菌種雜菌污染極少,但要經(jīng)過越夏管理,栽培周期較長。南方諸省以上兩種方式均可采用;北方地區(qū)一般采用春種秋收的栽培方式。
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qū)也開始采用反季節(jié)栽培,即秋季接種春季采收,在9~10月備料,11~12月拌料、裝袋、滅菌、冷卻與播種,次年3~4月出菇。反季節(jié)栽培應選用早生品種,出菇適溫為6~17 ℃。
1.2 栽培場所 空閑房,蔬菜、香菇、白木耳棚,林下搭蓋的蔭棚等,均可作為出菇場所。使用前先將出菇場所內(nèi)外清理干凈,將菇床整理成寬100厘米,高25~30厘米的長畦床,畦面平整壓實,上鋪一層1厘米厚的細砂,并宜在小畦床上用竹條和無紡布 (或農(nóng)用塑料薄膜)搭成小拱棚。
可采用多層架模式菇棚,分內(nèi)棚與外棚。內(nèi)棚設(shè)兩個床架,寬80~90厘米,上下共5層,層間距35~40厘米,走道寬為70~80厘米,用塑料薄膜全部覆蓋床架的上下。內(nèi)棚外搭遮陽棚 (即外棚),外棚周圍用草簾或其他遮陽物圍實 (稍密),以利于保濕,棚頂上遮陽物要加厚些。
雜木屑、玉米芯、花生稈、玉米稈、甘蔗渣、棉籽殼等均可作為代料栽培滑菇的主料,加少量的輔料,如米糠、麩皮、豆粕、大豆餅、碳酸鈣、石膏、食糖、玉米粉等,可以提高產(chǎn)量。常用配方:(A)雜木屑45%,棉籽殼20%,玉米芯20%,麩皮12%,蔗糖1%,碳酸鈣1%,石灰1%。(B)雜木屑25%,棉籽殼 30%,玉米稈15%,麩皮13%,豆粕8%,玉米粉6%,蔗糖1%,碳酸鈣1%,石灰1%。(C)棉籽殼40%,雜木屑10%,麩皮10%,甘蔗渣17%,花生稈20%,蔗糖1%,石膏1%,石灰1%。 (D)雜木屑50%,麩皮12%,玉米芯20%,豆粕8%,玉米粉7%,碳酸鈣1%,石膏粉1%,石灰1%。(E)雜木屑48%,花生稈 20%,棉籽殼15%,麩皮10%,玉米粉4%,碳酸鈣1%,石膏粉1%,石灰1%。(F)雜木屑40%,稻草20%,玉米稈15%,麩皮15%,玉米粉7%,碳酸鈣1%,石膏粉1%,石灰1%。
雜木屑要經(jīng)堆積發(fā)酵1~3個月,或選用陳舊木屑。
3.1 制袋 袋栽滑菇多用聚丙烯或低壓聚乙烯袋或筒料。短袋栽培,塑料袋規(guī)格為17×33×0.004(厘米)或20×45×0.005(厘米);長袋栽培,塑料袋規(guī)格為17×55×0.004(厘米),塑料袋的透明度要好,以便于看清菌種的發(fā)菌和雜菌的污染。
棉籽殼、玉米芯須提前1~2天浸水預濕,第2~3天按照配方把預濕的棉籽殼、玉米芯與木屑、麩皮、糖水、石膏等混合攪拌均勻,含水量調(diào)至65%~68%,pH 6.5~7.5。
料袋裝好后在料中央打接種孔 (短袋),然后用線扎緊袋口,或套上套環(huán)、塞上棉塞,及時滅菌。采用聚丙烯塑料袋,可進行高壓蒸汽滅菌和常壓蒸汽滅菌;采用低壓聚乙烯塑料袋的用常壓蒸汽滅菌。常壓蒸汽滅菌,待溫度上升到100℃時,維持20~23小時后?;鹪賽?~6小時,待鍋內(nèi)溫度自然下降到70℃以下再打開鍋蓋,將料袋及時運入清潔衛(wèi)生經(jīng)消毒的室內(nèi)進行冷卻。采用高壓滅菌,當鍋內(nèi)溫度上升到126℃時維持3~3.5小時,?;鸷?當鍋內(nèi)壓強自然降到0時,方可開蓋出鍋,將菌袋運入室內(nèi)冷卻。
3.2 接種 可在接種箱或無菌室中接種,無菌室在接種前3~5天,進行清潔消毒。接種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將菌種接入料袋中央的接種孔中和袋口料面 (短袋)。
采用長袋栽培,應先用75%酒精擦拭料袋接種面,然后用直徑1.3~1.5厘米的錐形木棒,在料袋上打3~5個孔,再用接種器或徒手將菌種迅速塞入穴內(nèi),菌種塊要與培養(yǎng)料緊密接觸,同時微凸出穴面,最后用專用膠布封口。
4.1 發(fā)菌期管理 采用自然溫度發(fā)菌的,長菌袋先按堆疊式排放,排距40~50厘米。待接種口菌絲表面吃料直徑達6~7厘米時,進行第一次翻堆,并改為 “#”形疊放,每堆7~8層。培養(yǎng)室氣溫低于15℃時,菌袋要堆緊些,也可疊高些;氣溫高于25℃時,菌袋要堆疏些,并加強通風換氣,以防高溫燒菌。發(fā)菌室適宜溫度為22~25℃。整個發(fā)菌期翻堆3~5次。翻堆時結(jié)合檢查雜菌,揀出感染綠霉等雜菌的菌袋,重新混入新料再利用;而感染毛霉、紅霉、黃曲霉的菌袋,滑菇菌絲可將其及時覆蓋,對出菇影響不大。
采用秋季接種冬季采收栽培方式的,菌絲培養(yǎng)期間正遇到高溫期,要采取降溫措施,盡量保持室內(nèi)陰暗涼爽。菌袋排放時,袋距保持2~3厘米。保持發(fā)菌室內(nèi)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室內(nèi)光線要暗,以利于菌絲生長發(fā)育。
用線扎緊袋口的菌袋,接種后15~20天,菌絲生長旺盛,袋內(nèi)氧氣大量減少,這時應采取刺小孔方法通氣供氧。長菌袋接種孔貼膠布封口的,也要在菌絲生長前端的塑料膜上刺孔通氣。在適溫下培養(yǎng)35~45天,菌絲可長滿袋。
4.2 出菇管理 出菇的方式有不脫袋出菇和脫袋覆土出菇兩種。
(1)不脫袋出菇法。①短袋出菇。當室外最高溫度降至20℃以下,菌絲中出現(xiàn)黃色或褐黃色時,將菌袋移到出菇場所,豎直排放于畦面,拔松菌袋的套環(huán)和棉塞,用線扎口的松開扎口線,用竹條和無紡布搭成小拱棚遮蓋;整個環(huán)境噴水保濕,促其生理成熟。13~18天后拔去套環(huán)打開袋口,卷下高出的塑料袋或割去料面上方的塑料膜,繼續(xù)噴霧狀水保濕,待菌筒生理成熟,溫度適宜時出菇。若菌袋口料面菌種有桔黃色蠟質(zhì)層形成,要用刀在蠟質(zhì)層上劃出縱橫交錯的裂口,深度以見下層白色菌絲為度;或進行搔菌。經(jīng)處理后5~7天,菌絲得到恢復,便可向地面和空中噴霧狀水,使菇房濕度達85%~90%,嚴防將水噴入菌袋口。
滑菇子實體原基剛形成時,呈乳白色顆粒狀,經(jīng)2~3天后變成黃褐色或紅褐色,待形成具有菌傘、菌柄的幼菇時,可以轉(zhuǎn)入出菇管理。出菇管理,應重點控制小拱棚內(nèi)的濕度與溫度。生產(chǎn)上一般通過無紡布或農(nóng)用塑料薄膜的掀蓋來調(diào)節(jié)適宜的出菇溫度、濕度和光照。主要向地面噴水,保持地面潮濕,使空氣濕度保持在85%~90%,不可在子實體上直接噴水,噴水要做到少噴、勤噴。天氣干燥,風量過大時,應適當增加噴水次數(shù),當幼菇菌蓋長至0.3~0.5厘米時,應適當向菇體和空間噴霧狀水。但噴水不能過多,否則菌袋顏色呈暗紅褐色,無光澤,子實體生長緩慢,粘液層厚,易引起霉爛。此外,培養(yǎng)基內(nèi)水分過多時,特別是在不通風條件下,除易引起雜菌污染外,還可能誘發(fā)菇蠅類、蛾類、線蟲等為害。保持室內(nèi)或棚內(nèi)溫度7~18℃,溫度高于20℃時子實體不能形成。
②長袋出菇。菌袋上架時間安排在氣溫穩(wěn)定在20℃以下時,一般在11月。菌袋上架后,挖除菌袋口上的老菌塊,深度為1~1.5厘米,菌袋口朝側(cè)面,并蓋好薄膜保濕,當濕度低于70%時,可適當向空間噴霧狀水。待接種口長出新菌絲體時,選氣溫適宜的天氣,向菇棚空間、菇袋表面噴水,每天3~4次,使空氣相對濕度達90%左右,促其現(xiàn)蕾。接種口凹陷處如有積水,要及時倒出。第1潮菇發(fā)生在接種口處,不必割菇蕾,第2潮菇發(fā)生在接種口外圍,第3潮菇在菌袋表面也可形成。菇蕾長到米粒大小時,及時用利刀沿菇蕾外圍割破2/3薄膜,促其長菇。
現(xiàn)蕾后菌袋口朝上,每天早、晚各噴水1次,晴天噴水量適當加大,次數(shù)增多,適宜的濕度為90%左右,菇袋凹陷處如有積水,要及時清理。氣溫高時要加厚菇棚頂部和周圍的遮陽物,氣溫低時調(diào)疏遮陽物。菇蕾生長幼期不得通對流風,氣溫低少通風,每天1~2次,每次0.5~1小時;氣溫超過18℃時,要加強通風,為防止因通風而引起濕度下降,要相應增加噴水次數(shù)。棚內(nèi)溫度在7℃以下時,不能直接向菇蕾表面噴水,特別在霜凍天氣,以防菇蕾凍死。第一潮菇采收結(jié)束后,要養(yǎng)菌10~13天,讓菌絲體充分恢復,積累養(yǎng)分,而后再通過噴水增濕,進行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
(2)脫袋覆土出菇法。這種出菇方式可使菌袋保濕降溫,并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營養(yǎng),可明顯提高產(chǎn)量,但要注意防治病蟲害。
滑菇菌絲長滿袋并經(jīng)后熟期后,在栽培場地整畦,畦寬1米,深10~15厘米,長度不限,將畦底部分土挖松打碎,撒少量石灰粉,噴敵敵畏等消毒殺蟲,預防白螞蟻;菌袋脫袋后從中間切成2段,把菌袋切斷面向地,豎排于畦床內(nèi),袋與袋間距2~3厘米;菌棒露出土面2~3厘米,以防出菇時子實體沾土;或者菌袋不切斷,直接平擺在畦床內(nèi)。用事先備好的覆土填滿空隙,并隨之向畦內(nèi)灌一次水,使覆土層充分吸水,最后覆膜養(yǎng)菌。整個出菇期要保持土層濕潤,出菇后,噴霧狀水保濕。注意不要讓泥土濺到菇體上。
出菇期菌絲體呼吸量增強,需氧量明顯增加,因此,需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若自然溫度較高,室內(nèi)通風不好,會造成不出菇或畸形菇增多,因此溫度較高的季節(jié)出菇時必須日夜打開通風口和排氣孔,使空氣對流,保證出菇棚(房)有足夠的氧氣。
滑菇子實體生長時需要一定的散射光,菌袋不能擺放太密,出菇棚 (房)內(nèi)不能太暗 (七陰三陽),如果沒有足夠的散射光,則菇體色淺,柄細長,因此出菇期要適當減少棚頂遮蓋物,保證菌袋有適宜的光照。出菇時散射光強度以600~1 000勒克斯為宜。光線過強對子實體生長不利,菌袋水分容易散失,不利于子實體生長,直接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滑菇應在開傘前采收。開傘后采收不僅品質(zhì)下降,而且開傘后孢子落在菌袋上易引起雜菌感染。按照市場需求,采摘時要按住菇柄,旋轉(zhuǎn)一下將菇掰下,最好不帶培養(yǎng)基,不要將菇根留在菌袋表面,否則不利于下潮出菇。
第一潮菇采收后,及時清除表面殘根和老菌皮,停止?jié)菜?~7天,讓菌絲恢復生長后進入下一潮菇的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