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宇 劉玉清 柴 濤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步伐的明顯加快,城鎮(zhèn)人口急劇膨脹,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加有效地抑制垃圾產生以及更加充分地利用垃圾資源,全國各大城市相繼制定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但是由于其收費模式的不合理,導致其效果不理想,阻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分揀及綜合利用,影響我國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
我國于2002年,國家計委、財政部、建設部、環(huán)??偩致?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實行城市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yè)化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全國各地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并且規(guī)定了收費標準以及計費方法,其中對各類收費對象以及相應的收費方式作出了規(guī)定,如:按人口收取、按量收取(按體積收取和按質量收取)、按營業(yè)面積收取等。但是截止到200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開征比例僅為40%左右[1]。由于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費用收繳困難,處理資金不足,導致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使得城市周邊水體、大氣、土壤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繼續(xù)受到破壞,妨礙城市的市容市貌改變。而導致這種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垃圾收費模式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我國采用的收費模式主要是“按戶收費”。這種收費模式易于管理,但是偏離了“誰污染,誰負責”的環(huán)境法精神。同時違背了“公平原則”,在遏制垃圾產生量上效果不明顯。
美國、德國、瑞典等國家對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問題重視的早,尤其是垃圾收費模式相對成熟,并且收費制度也相對完善。
1924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首開垃圾收費的先河,成為最早收取垃圾處理費用的國家。目前,美國主要的收費模式是“計量收費”,即根據生活垃圾產生量的多少及分類程度來收取處理費用。在PAYT(Pay-As-You-Throw)制度中,用戶只有將垃圾裝在貼有一定容量標簽的垃圾袋中,垃圾回收站才予以回收,而這種標簽是由政府統(tǒng)一印刷的,用出售標簽的方式向城市居民收取生活垃圾費用。德國的大部分城市采取“定額收費”與“計量收費”相結合的方式。其中“定額收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人口為基數交納垃圾費用;另一部分是按灰色垃圾箱的容積和收集頻率交納垃圾費?!岸渴召M”則是根據垃圾箱的體積來收取費用。這樣的混合收費體系主要是體現(xiàn)了經濟性、合理性和易于管理的基本原則。
1965年,新加坡開始實行垃圾收費制度。目前,由于垃圾收運市場化改革后,這些產業(yè)成為了私有化,收費標準主要包括垃圾收運費用和垃圾處置費用。垃圾收運費用的主體是垃圾收運公司,對住宅的收費是每個月固定收取,而對非住宅的收費則是根據垃圾的產生量決定。并且新加坡垃圾收運費的收繳率接近100%,這主要是歸功于其收費方式比較成功,所有的收運公司都委托能源有限公司向居民和商鋪等垃圾產生源收取垃圾處理費,并將此費用納入水費、電費中一并交納[2]。
我國城市的垃圾收費模式是按戶每月進行固定收費,收取的費用和垃圾的產生量沒有聯(lián)系,難以起到減少生活垃圾產生的作用。同時,也難以使生活垃圾的外部性內在化。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經濟行為給外部造成積極影響,使他人減少成本,增加收益。負外部性,即外部不經濟,指經濟活動帶給他人或社會以額外的成本或負擔,從而使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環(huán)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外部不經濟性,以犧牲他人的財產、健康及生命為代價賺取收益[3]。垃圾的外部性的含義是指垃圾的排放者并沒有為其排放到環(huán)境中垃圾引起的污染支付費用,因而產生了環(huán)境污染的外部性[4]。而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就是為了使其外部性內在化,促進環(huán)境治理和保護。
1)垃圾收費模式轉變。為了能夠體現(xiàn)生活垃圾污染邊際成本,必須將“按戶收費”轉變?yōu)椤坝嬃渴召M”。計量方式是按垃圾的體積來計算,即由政府發(fā)放指定的塑料垃圾袋,垃圾袋上除了有垃圾的種類及標識,同時要有所能容納生活垃圾的體積標識,根據垃圾袋上的體積,對這些垃圾袋進行定價,價格中要包含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費用,各個城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定價。為了防止垃圾的產生者不在指定地點投放,亂扔亂棄垃圾,在垃圾袋的定價中要含有一定量的押金。當垃圾生產者將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時,押金可以返還或者作為下次購買垃圾分類收集袋的費用。而垃圾袋必須是政府指定的垃圾分類收集袋,回收中心才予以回收,否則,根據所要處理的垃圾重量,加倍對其收費。采用“隨垃圾分類收集袋征收垃圾費用”的模式,其收費的效率能夠得到提高。
2)垃圾收費意識培養(yǎng)。城市生活垃圾收費的成效好壞取決于人們的意識,如果城市居民都具備“誰污染,誰付費”的環(huán)境意識,那么垃圾收費比例將會得到大幅提高,甚至達到100%,反之,如果城市居民尚未樹立這種環(huán)境意識,城市垃圾污染防治將會舉步維艱,難以實行下去,阻礙城市生活垃圾的治理,因此,必須加強生活垃圾收費意識的樹立工作。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雜志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使居民真正認識到垃圾收費制度的意義。同時學校的宣傳教育更為重要,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誰污染、誰負責'”的環(huán)境意識。通過各種手段,使人們樹立這種環(huán)境意識,促進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生活垃圾的分類,資源化利用提供保障。
3)垃圾收費法規(guī)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做保障,通過法律的形式明文規(guī)定收費的主體、收費的對象、收費的標準,以及違反相應規(guī)定后的處罰。尤其對拒不繳納垃圾處理費用的,要采用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其行為人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影響,對其進行處罰。對亂扔垃圾的處罰行為,在相關法律中也要明確規(guī)定,根據其行為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對其行為主體進行處罰。禁止仿造政府指定的垃圾分類收集塑料袋,如有違反,根據其行為對社會的擾亂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罰。
4)加強垃圾收費監(jiān)督。我國的環(huán)衛(wèi)部門要加強對“計量收費”的監(jiān)督,設立專門機構對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過程進行監(jiān)督,同時要對社區(qū)、商店、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生產性企業(yè)、學校、醫(yī)院、客運站、旅館、餐飲、集貿市場、超市等地方加強監(jiān)督[5],防止亂扔亂丟垃圾。同時要加大執(zhí)法力度,對于違反相應規(guī)定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保證“計量收費”模式的正常進行。
轉變城市生活垃圾收費模式,將“按戶收費”轉變?yōu)椤坝嬃渴召M”是體現(xiàn)“公平性”原則,促進生活垃圾的減量化的有效途徑,是“誰污染、誰付費”環(huán)境意識的具體體現(xiàn)?!半S垃圾袋計量征費”不僅能夠降低收費成本,而且能夠提高垃圾收繳比率,是一種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收費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可以使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得到健康發(fā)展,促進我國城市環(huán)境質量的提高。
[1] 張舜梅.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2] 陳敏霞.國內外城市生活垃圾收費經驗比較[J].經濟師,2008(6):16-18.
[3] 陳敏霞.城市生活垃圾收費的定價研究[J].江蘇環(huán)境科技,2008,21(1):24-27.
[4] 錢 寧.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的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0.
[5] 邱壽豐.福州市與臺北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比較[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08,16(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