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雷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基于主體間性的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轉向
桑 雷
(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問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以教育者為主導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現(xiàn)實中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作為社會交往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主體間性理論為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單一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向提供了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原則。
高職;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轉向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問題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問題,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為主導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現(xiàn)實中難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積極吸納社會交往理論的成果,用“主體間性”解讀思想政治教育,進而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意義,可以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本來面目,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以新的姿態(tài)走向開放和融通,對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主體間性是20世紀哲學中出現(xiàn)的用以建構交往理論范式的核心范疇。嚴格來說,主體間性范疇正式成為哲學話語,始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哲學,以后開始成為存在主義、哲學解釋學、語言分析哲學、社會學一般理論關注的主題。主體間性又稱交互主體性,是指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性和統(tǒng)一性,是兩個或多個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性,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的對話、交往,意味著主體間的權利的平等、尊重、互善和多元的價值依存。主體間性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動因是主體、主體性。具體來說,主體間性要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人不成為主體,不具有主體性,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主體間性。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發(fā)生聯(lián)系時,就產生了主體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主體間性意味著超越了在主客關系中占有性的個人主體性,把主體性置于主體與主體之中。主體間性下的主體是超越主體任何一方、又包容了雙方的“公共主體”或“交往主體”,是主體突破封閉的“自我”,走向“他我”并與之構成互為主體或互為主客體的一種存在關系。而作為主體間關系的規(guī)定,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是不同主體間的共識和不同主體通過共識所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實踐中,和諧共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共同作用于教育客體而構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的關系屬性。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抓住其中的一個關系即“主體——客體”關系,而忽視另一種關系即“主體——主體”關系的缺陷,體現(xiàn)了“主體——主體”關系和“主體——客體”兩種關系的整合與統(tǒng)一,具有更強的人本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具體地說,基于主體間性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1.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主體共生的關系。傳統(tǒng)單子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主體——客體”的存在方式,即是主體對客體的改造、塑造、征服,是主體與客體間的活動,這樣就把受教育者客體化、物化、非人化,抑制了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顯然有悖于“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不合理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受教育者不再是被馴服的對象,而是與教育者處于平等地位的有思想、有要求的另一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和相互之間的人際交往關系作為共同客體,從而構成一種新形式的“主體——客體”的關系。這樣,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體現(xiàn)為“主體——客體——主體”的關系結構。這充分體現(xiàn)了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從而能更好地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受教育者在自育中實現(xiàn)個體的獨立和自主的發(fā)展,從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互動交流。傳統(tǒng)單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往往是教育者的單邊活動,往往否定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忽視了二者的共同經驗和可交流性。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則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彼此都是與他人共在的自我,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是一種教育雙方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建、意義共生、精神覺解的過程。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共同塑造思想道德。傳統(tǒng)單子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硬性填鴨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一定程度上存在“主體——客體”關系的矛盾。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要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憑借對共同客體的掌握實現(xiàn)知識的共享和智慧的共建,從而在互動中達到思想道德共育的目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決了以往單子式主客取向的主體性教育缺陷,在新的基礎上還原了教育的本質。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確立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再是教育者施教和受教育者受教的機械疊加,而是意味著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這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對人的主體地位的認同為基礎,融合人在主客關系中主體性作用的發(fā)揮,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有機融合,從而實現(xiàn)了對既往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的超越。
1.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深化了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教育過程的認識。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將目光投射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間的交互活動,關注雙方間的交互關系,深刻認識雙方間的互動過程,也就深刻認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過程。
2.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各主體主體性的形成與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主——主”關系的主體間性,使受教育者擁有了認同自身主體身份和地位的機會。同時它在主體間關系上倡導的和諧共處原則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尤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實際上也就從外部進一步強化和固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此外,受教育者對自身價值被肯定和認可的感受,也有助于激發(fā)他們煥發(fā)出積極進取的精神與動力。
3.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好地指導政治實踐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既是一種科學活動,同時又是一種藝術活動。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所認同的復數(shù)教育主體和所開辟的“主——主”關系,客觀上消解了二元論在人與人之間設置的對立,凸顯了思想政治教育中語言的對話性意義,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擺脫“我——它”的格局,進入“我——你”格局掃清了障礙。
主體間性理論的提出,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和發(fā)展,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借鑒。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主體間性,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增強教育對象的主體意識,發(fā)展他們的主體能力,塑造他們的主體人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正確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才能培養(yǎng)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從而提高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加強教育與實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生活世界?!吧钍澜纭币辉~最初是由胡塞爾提出的,是針對“科學世界”而言的。由于受到科學世界的宰割和技術理性的支配,高職院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方面失去了生活的底蘊。一個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脫離實際,搞“兩張皮”,導致學生缺乏對教育內容的切身體驗,對思想政治教育心懷質疑,甚至產生“無用論”。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一方面,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雖然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但它本身應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以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為基礎,同時又是對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種提升。也就是說,正是在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提煉中,才產生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理論、方針、政策。離開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講,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聯(lián)系日常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真正把日常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出發(fā)點,不斷從日常生活中汲取現(xiàn)實經驗的營養(yǎng),關注和回答人們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實際問題,把遠大理想和社會現(xiàn)實統(tǒng)一起來,把“應是”和“實事”結合起來,真正實現(xiàn)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通。另一方面,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思想教育活動,應在實踐中進行。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教出來的,也不僅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出來的,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設中,不僅要搞好第一課堂教學,在其中滲透德育思想,解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等共性問題,而且要開發(fā)第二課堂,用各種交往活動、實踐活動,滿足學生成長中的個性需求。
2.增進教育與理解,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在傳統(tǒng)單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們在強調教育者絕對主體地位的同時無形中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種絕對客體的地位,教育者以“物”的方式來對待人。而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應該是一種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完善人的社會性教育活動,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內涵。所謂人文關懷,就是要關注每個個體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關注個體生命的尊嚴、意義與價值。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間性的轉向,就是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加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精神,從人的主體存在出發(fā)來重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在教育中關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理解。這種理解是主體對主體的理解,是一種雙向互動的理解,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情感活動。這種理解不僅是對話之間的理解,它更多的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靈魂深處的理解與交流,不是—個說服與被說服的過程,而是雙方的情感、意識、人格力量溝通的過程。這就要求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變在傳統(tǒng)教育中的那種居高臨下的形象,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個不斷理解的過程。
3.注重教育與對話,提高語言對話交流的藝術性。主體間性理論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強調它的交往性。哈貝馬斯把交往看成是“達到理解為目標的行為”。所謂交往,就是“共在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而交往、溝通的實現(xiàn),對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與工具。這里所說的“對話”,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作用的一種形式,它強調的是雙方的“敞開”與“接納”,是一種在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實現(xiàn)視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創(chuàng)造意義的活動,它是符合人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在的本質要求的一種心與心的交往活動。回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一方面,教育者與高職學生之間通過對話與交往達成意義共識、德性共進,這樣的交流與對話應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為基礎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與高職學生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交流雙方的語言對話藝術,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交流對話的雙方獲得德性知識增長與品德素質提升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從而達到精神的建構與意義的理解。只有這樣,高職學生才能將道德準則與行為規(guī)范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人生信念,成為品德知識結構組成的一部分,不僅能夠知性化育,而且還能躬行實踐。
4.倡導教育與交流,增強網絡資源的信息共享。在高度開放的現(xiàn)實世界,人們交往的深度和廣度在無限擴展,人們的交往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交往活動開始突破地域、時空限制。網絡化的認識系統(tǒng),擴大了人的認識范圍,增長了人的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了人的思想觀念乃至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也擴展了人的交往能力。聯(lián)系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網絡也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陣地,使其有可能利用這個陣地來擴大覆蓋面,增強影響力。一方面,在網絡社會,人人都是主體,人人都有發(fā)言權,人人都是平等的,這些特點使教育者能利用網絡最大限度地調動高職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為自我教育提供平臺。另一方面,網絡上豐富的共享信息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信息共享性,加強和教育者的交流,縮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距離,吸收新的內容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有所提高,加強其主體性。但網絡同時也是把“雙刃劍”,尤其對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職學生而言,網絡上不良信息極易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作為教育者要重視這種情況,及時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學會選擇和自律,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交往觀念,不斷強化網絡倫理意識。
[1] 張耀燦,劉偉.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涵義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12).
[2] 閆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的內涵及其確立的意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10).
[3] 楊芳.論主體間性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社會科學,2008,(2).
[4] 周建軍.試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間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3).
[5] 周麗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及途徑分析[J].職業(yè)時空,2009,(1).
[6] 邵慶祥.論主體間性理論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型[J].中國青年研究,2009,(3).
[7] 馬萬賓.論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代建構[J].理論導刊,2009,(6).
2010-11-22
桑雷(1983-),男,江蘇財經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