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濤 崔久坤
(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產業(yè)區(qū)壯崗一中 山東臨沂 276615)
試論高中課程改革下歷史教師的應對
魯濤 崔久坤
(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產業(yè)區(qū)壯崗一中 山東臨沂 276615)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彼怀隽私處煹牡匚缓妥饔茫鲆暳藢W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高中新一輪歷史課程改革已經開始,將全方位地觸動歷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構建,促使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舊式的教師角色,歷史教師應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標準下對其自身角色進行重新定位,順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推進歷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高中課程改革;歷史教師;應對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程在課程標準、課程設計理念、課程內容和教材呈現(xiàn)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難度大,初高中知識銜接難、跨度大,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轉變課程觀念,在轉變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改變學生方式的同時加強自身素質,才能提高教學能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進行的,這就要求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切因素都應該具備這種理念。只有具備了這些理念,才能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去體現(xiàn)、實踐這些理念。在新課程中,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重要責任者,他的觀念的轉變無疑是新課程實現(xiàn)轉變的前提。[1]因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教學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它對教學工作起著指導和統(tǒng)率的作用。新一輪課程改革,是新時期中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最強音,它在設計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諸方面都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猛烈沖擊。[2]因此,要實施以新理念為支點的新課程,其前提就是要讓參與新課程實驗的歷史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接受更多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真正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主要有普通高中教育價值觀、學生觀、課程觀、知識觀、教學觀以及課程管理與評價觀。
具體而言,注重學生整體和全面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情感世界、創(chuàng)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以學生“會學”為目標,注重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為其終身學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注重改革歷史課程的內容體系,打破歷史學科與歷史知識本位,強調歷史教學內容結構的基礎性、時代性、合理性、選擇性,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歷史課程內容的選擇應體現(xiàn)歷史學科特色與時代特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生活,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歷史教師要轉變教學行為,注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符合學生歷史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途徑,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培育學生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教學的開放性,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積極利用與開發(fā)新的歷史課程資源,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更有效、更廣闊的空間:注重建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激勵歷史教師積極進取的評價機制,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發(fā)展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實現(xiàn)評價重心由量到質,由教到學,由結果到過程,由手段單一到方式多樣的轉變,正確發(fā)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3]總之,新課程要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不僅是成為知識的傳授者,還要轉變教學策略、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觀念的轉變是歷史新課程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而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時新課程理念的實踐的重要體現(xiàn)和關鍵。
1.改革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求從上述教育誤區(qū)中解放出來,將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作為學行為的基本出發(fā)點,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地學。歷史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的理解與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和解決,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能力和個性發(fā)展。
歷史教師在教學觀念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在教學策略上,由重知識傳遞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在教學形式上,由重單向信息傳遞向重綜合信息交流轉變;在教學方法上,由重模式化單一化向重多樣化、現(xiàn)代化轉變;在教學模式上,由重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共性化教育向重個性發(fā)展的差異性教育轉變;在教學空間上,由重課堂教學到重社會實踐的轉變;在教師角色上,由重教師權威的說教向重師生平等的對話轉變。[4]
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歷史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具體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考歷史、話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個性張揚的“沃土”,從而實現(xiàn)教學內容的科學性。
在教學空間上,不要局限于課堂,不限于班級授課、按部就班的單一形式,要求在教學空間上變化環(huán)境,甚至穿越時空,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再現(xiàn)歷史原貌;教學組織上綜合運用班級授課與實踐活動、分組討論和合作交流、自主學習與分層輔導、收集資料與實地調查、課題研究與群體協(xié)作、人機交互與多媒體演示等多種組織形式,教學流程上應視實際需要靈活機動。從而實現(xiàn)將封閉型的教學組織形式轉向開放型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手段上,改變“一本書、一枝粉筆、一塊黑板”的狀況,“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xiàn)代化”,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歷史環(huán)境,把豐富多彩的歷史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歷史想象力和思維,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學習工具,從而實現(xiàn)教學內容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
2.改革師生互動方式,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fā)展自己、學會學習的過程。新課程中,歷史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歷史新課程學科視野寬廣,知識要點深遂,這是高中歷史新課程顯著的特點。[5]內容多,但并不一定要全講;內容深,并不一定不能理解。具體而言,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前提和過程,也是學生習得學習方法,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忽略教師在教學中的教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解剖典型,獲取分析歷史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在習得基本的歷史分析方法后,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相關或相類的問題進行類推思維,用習得的方法去分析歷史問題、歷史現(xiàn)象。此外,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這種自學加強指導,在如何確定學習的重要內容、任何切入學習難點等問題上充分發(fā)揮教師最為教學引導者的作用,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自主學習的情境與氛圍,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的放矢、學有所獲”。
(2)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當下,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課,都可以看到合作學習的痕跡——小組討論。教師往往都是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關注學生的討論,有時還參與討論。但實際上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教師只把討論作為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點綴,表演給聽課老師看。討論時間只用二分鐘,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tài)就已收場;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成了觀眾;有的學生只關心自己小組的討論,整理自己的資料、說笑而不顧其他小組的討論結果。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去討論,教師應對整個課堂進行宏觀把握,以“預設問題——觀點碰撞——成果匯報”的模式,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使合作學習有實效。在專題性課堂討論和研究性學習的合作中,教師還要指導學學習小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內外,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學習資源,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共同擬定討論方案和發(fā)言提綱,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解疑。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6]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新穎的問題情境,以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但探究學習必須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是前提、關鍵。[7]只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學生才能著手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質疑是開展探究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要善于選擇教學材料,創(chuàng)設新穎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鼓勵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質疑,對歷史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尋求新的發(fā)現(xiàn),獲得新的認識,從而提高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歷史思維。
其次,以身邊的歷史為切入點。探究性學習因資料、學生學習水平的有限性,探究的問題如過難、過深,學生的探究就會“大”而“空”,或流于形式,從而收不到而實質效果。結合學生身邊的歷史開始,找準切入點,資料的搜集也相對容易,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有效調動。如講授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變遷時,每個學生的家庭、所在的城市就能成為切入點,家族發(fā)展史、城市變遷史就成為整個經濟、社會變遷的縮影,學生本身就是“活資料”,學生在本城市收集資料的方式、途徑也能多樣化,學生的合作也能更加有目的性、分工更明確。這些便利因素也有效的補充課學生能力不足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使探究性學習方式落到實處。
在這個“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共識、共進,教學相長,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同時,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決新課程中存在的內容多、理解難、課時不夠等問題重要保證和途徑。
(三)改善知識結構,充實知識儲備,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艱巨挑戰(zhàn)。教師是最基層、最重要的課程實施者。新課程需要教師進行觀念轉變和角色轉變,呼喚研究型、反思型教師。這不但要求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更要求教師具有專業(yè)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及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因此,新課改的成敗與否取決于教師知識結構、人文素質的更新和提高。
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不僅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fā)揮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對此,教師必須通過自學和培訓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修,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充實自己。并在先進的理論指導下,以新思路、新視角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歷史教學能力。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很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扎實、廣博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能夠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另外,歷史這樣的人文學科教學,更應重視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教師的語言、聲調、手勢、眼神、表情都對學生富有感染力,能潛移默化地起到情感意念、性格和審美情趣的影響。作為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并不斷完善自己的業(yè)務能力。
同時,歷史新課程內容的難、深、跨度大,這就要求歷史教師要把握歷史研究的學術前沿,理解相關歷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注入新的內容,做到自己清楚、自己理解,如此,才能讓學生理解透徹,有效的指導、輔助教學。
再次,教師要做教學研究者。歷史教學是師生在特定環(huán)境中共同認識歷史的過程,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新課程給師生提供了平臺和空間,也使歷史教學中的呈現(xiàn)的問題多而復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歷史教師不斷審視教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改進和研究。教師的教學研究是對教學改革中未定論的問題的研究與實踐,是在教育教學行動中的研究,是對自己教學行動的研究,是為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的研究。它有助于利用多種方式表達教學內容,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去思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從而推進新課程的實施進程,取得較好的效果。
誠然,新課程改革下,歷史課程在課程標準、課程設計理念、課程內容和教材呈現(xiàn)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在實踐中出現(xiàn)了難度大,初高中知識銜接難、跨度大,教學資源不足等問題,但是,只要我們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轉變課程觀念,在轉變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改變學生方式的同時加強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能力,輔之以教育管理改革,課程改革一定會取得最后的成功。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2001年6月.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
[3]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朱漢國,王斯德.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齊健,趙亞夫等.歷史教育價值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葉小兵.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進展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M].歷史教學,2002(10).
[9]趙亞夫.歷史教育與課程改革[M].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3).
[10]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學苑出版社,2001.
魯濤(1963-),男,山東臨沂人,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產業(yè)區(qū)壯崗鎮(zhèn)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崔久坤(1964-),男,山東臨沂人,山東省臨沂市臨港產業(yè)區(qū)壯崗鎮(zhèn)第一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
20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