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蘭,陳 昕,佟光耀
(東北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哈爾濱150040)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國際性盛事在中國召開。與此同時,舉行各領域國際會議的頻率也遠高于前。同聲傳譯憑借其省時高效的特點,更加頻繁地服務于各種國際會議。目前,中國的同傳譯員多限于國家外交部翻譯室的外交翻譯、少數(shù)自由譯員、高校教師等。面對這樣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自2006年以來至2010年,全國已有31所大學開設翻譯本科專業(yè);2007年共有15所高校成為首批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試點教學單位,2009年又有25所高校成為新增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試點教學單位。翻譯本科專業(yè)與翻譯碩士專業(yè)的設立能夠突出翻譯的專業(yè)性和應用性,培養(yǎng)針對從事翻譯實踐領域的專業(yè)翻譯人員。翻譯本科專業(yè)與翻譯碩士專業(yè)的設立與發(fā)展給傳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翻譯本科專業(yè)與翻譯碩士專業(yè)在主干課程中都設置了同聲傳譯,與之相比,英語專業(yè)課程中的同聲傳譯教學更趨向于入門基礎的介紹,局限于形式,并且缺乏足夠的技能訓練時間。
然而,在翻譯本科專業(yè)和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夾縫中,英語專業(yè)的同聲傳譯教學仍然應該找到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因為,開設翻譯本科專業(yè)的院校畢竟僅有30余所,而眾多的英語專業(yè)學生對同聲傳譯又抱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希望完成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學習之后,依靠自身能力考入理想中的學府,進行翻譯碩士專業(yè)的學習。筆者所在學校雖未開設翻譯本科專業(yè),但已申請成為翻譯碩士專業(yè)的試點單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基本功,鋪墊好同聲傳譯學習的入門基礎,翻譯碩士專業(yè)的教學將失去良好的銜接,難以順利開展。因此,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的同傳教學應著重突出學生多方面?zhèn)髯g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聽辨能力、合理分配注意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百科知識運用能力與勤于學習能力。
(一)聽辨能力
同聲傳譯幾乎在原語發(fā)布完畢的同時完成譯語,因此譯員必須保證自己的原語聽辨、理解不受自己的譯語產(chǎn)出過程干擾,同時還要克服在無法聽完原語整個語句的前提下理解、釋意的困難,使自己的譯語并非僅僅是一堆互不相干的難以聽懂的詞匯,而是具有實在意義的、能夠為聽眾所接受的話語[1]273。
Daniel Gile從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視角,提出了同聲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即:同聲傳譯SI=聽辨分析L(the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言語生成P(the Speech Production Effort)+短時記憶 M(the Short TerM Me Mory Effort+C 協(xié)調(diào)能力(the Coordination Effort)[2]。
聽辨分析作為同聲傳譯活動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決定整個同聲傳譯任務的成敗。聽辨分析不同于簡單的聽,它是在聽的基礎上,不拘泥于詞匯的攝取和理解,通過利用現(xiàn)場的語境、主題、交際環(huán)境和其他語言或語言外的信息提示,整理話語的邏輯線索,實現(xiàn)句層意義理解乃至語段或語篇意義的深層次認知理解。因此,在同傳教學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把信息的快速分析變成自發(fā)的意識”,“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得意忘言’”[3]8-9。
語篇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擺脫話語表層結構的束縛,更好地把握原文的主題、原文的連貫以及說話者的意圖[4]。因此,在同傳教學初始階段可以安排大量的原語概述和譯入語概述訓練,抓邏輯關系和核心內(nèi)容訓練以及區(qū)分主次信息的訓練。原語概述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把握住話語信息和語篇主旨的能力。譯入語概述訓練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擺脫語言外在形式的束縛,用概括的語言譯出原語的中心思想。抓邏輯關系和核心內(nèi)容的訓練能夠強化學生對于語篇邏輯結構的掌握,有重點地進行聽辨,抓住講話人的思路。區(qū)分主次信息的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信息取舍的能力,適當簡化原語信息,有效地減輕聽辨負荷。
上述訓練模式完全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英語聽力教學,聽辨過程不僅僅停留在聽懂詞匯、句法的層面,而是強調(diào)以語篇作為出發(fā)點,聽、理解和記憶的同步進行。這種訓練模式能夠有效地加快學生分析信息的速度,提高其提煉主題信息的能力,幫助其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合理分配注意力能力
同聲傳譯是一個集聽辨、理解、記憶、轉換和目的語的計劃、組織、表達、監(jiān)聽、修正與表達的復雜過程。在同聲傳譯的智力加工活動中,譯員體驗最深的,是廣義上的聽(聽辨+理解)、說(傳譯+表達+監(jiān)聽)兩個方向的“互擾現(xiàn)象”——這是譯員在同聲傳譯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困擾[1]277。
培養(yǎng)學生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主要有三種練習方法:
1.雙耳分聽基礎訓練
心理語言學的實驗證實了人的雙耳可以分別處理語言等信息。不少譯員在傳譯工作中都會固定使用一只耳朵聽辨源語,另一只耳朵聽辨自己的譯語。這種工作方式較好地解決了兩種復雜活動的注意力分配問題。雙耳分聽基礎訓練是同聲傳譯聽、說等智力加工活動的根本保障[1]301。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將一只耳朵固定為“主導耳”,專門用于聽辨原語,而將另外一只固定用于監(jiān)聽譯語。經(jīng)過長期反復練習,養(yǎng)成固定的聽辨習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分配。
2.影子練習
影子練習就是在傾聽原語講話的同時,用同一種語言完整準確地復述講話內(nèi)容。所選材料的語速應從慢到快,內(nèi)容應從易到難。當達到較為熟練的程度時,原語講話和復述之間的時差可以從幾個詞拉大到一句話。練習的方式從簡單的字詞跟讀逐步變?yōu)閷λ牭降脑Z信息進行概括復述[5]41。
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和學者將影子練習作為同聲傳譯入門訓練的方法之一。影子練習絕不是簡單的鸚鵡學舌,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分腦”能力,養(yǎng)成“一心多用”的同傳工作習慣,初步具備能同時進行聽辨、理解、記憶、復述、監(jiān)聽等多任務的能力。
3.倒數(shù)練習
倒數(shù)練習是在影子練習的基礎上加入“倒數(shù)干擾”,要求學生在聽辨原語,概括復述原語的同時,以倒數(shù)的方式用筆寫下999、998、997……旨在鍛煉聽、說、寫多任務模式下注意力分配的能力[5]42。倒數(shù)的方式也可以從數(shù)字的逐一遞減變?yōu)橹鸲蛑鹑f減等,如 999、997、995……999、996、993……在倒數(shù)時加入減法運算,加大練習中的“干擾”。倒數(shù)練習較之影子練習更具難度,更趨近于真正的同聲傳譯過程。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漢語的聽辨較為自信,在影子練習和倒數(shù)練習中用于記憶原語信息的注意力所占比例不大,而對于英語的聽辨、理解和記憶則較為吃力,這與基礎階段的聽力能力息息相關,所以在倒數(shù)練習中,材料的選擇以英語為主,重點訓練在倒數(shù)“干擾”下,學生對于英語的聽辨、理解、記憶及復述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
不同語言根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同傳譯員不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傳播載體,同時也肩負著兩種文化之間溝通橋梁的使命。在同傳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到譯語接收者的文化背景和讀解能力,以達意為目的進行有效傳譯。
在中國早期的外交口譯中,有這樣一段佳話:周恩來總理曾陪同外賓觀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部戲,當時的翻譯試圖解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人物關系,然而外賓仍然很難理解,這時周總理讓翻譯把這部戲解釋為Chinese Ro Meo and Juliet,這一靈活的翻譯恰恰體現(xiàn)了跨文化的含蓄與微妙。
文化價值觀在傳譯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曾有一段時間聯(lián)合國鬧財政危機,舉行了很多會議討論如何解決。中國代表團認為所有成員國都應當支付會費。在一次會議上,中國代表團說“我們中國有個成語,羊毛出在羊身上”時,譯員并沒有直譯為“We have a saying in China that all the wool co Mes froMthe sheep”,因為這樣的譯文會使聽眾不理解,因此他翻譯為“We have a saying in China that all the Me Mber states should pay the fees.在座的代表們馬上就爆發(fā)出一陣笑聲,認為中國人真有先見之明,早就有一個成語叫做“每個會員國都要交會費”!這件事以后,譯員們總結經(jīng)驗,以后聽到“我們中國有句俗語”,不立即翻譯,而是決定是否能夠采取直譯后再作決定[6]。
一方面,在翻譯“俗語”部分,這個例子體現(xiàn)了譯員沒有死板的翻譯原語,而是采取了以傳達“語意單位”為目的的傳譯方式。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譯員完全忠實于原語的翻譯,有時會因為文化語境信息的變化,造成滑稽的效果。因此,在口譯過程中,既要遵守忠實、準確傳達原語的原則,又不能完全將原語的信息生搬硬套,否則會使譯文生澀難懂。在同聲傳譯中,譯員必須對文化因素在瞬間作出合理判斷。同傳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圍繞提高其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展開,培養(yǎng)學生充分認識原語與譯語兩種語言的異同,區(qū)分語言中隱含的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做到主動學習,自覺提高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素養(yǎng)。
(四)百科知識運用能力
由于同聲傳譯幾乎涉及政治、外交、科技、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醫(yī)療、法律、軍事以及宗教等各個領域,具備廣博的知識結構是同傳譯員的基本要求。著名口譯專家Jean Herbert強調(diào),好的譯員要“know so 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of so Mething”,仲偉合則把譯員的知識結構概括為三個板塊:
KI=KL+EK+S(P+AP);
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譯員應該掌握的知識);
KL=Knowledge for language。(雙語知識板塊);
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識);百科知識板塊也包括譯員必須掌握的專題知識;
S(P+AP)=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
即技能板塊=職業(yè)口譯技能+藝術表達技能[7]
可見,百科知識是譯員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聲傳譯譯員不僅是通曉各領域的“通才”,同時也應是精通某一領域的“專才”。就英語專業(yè)本科高年級學生而言,基礎階段主要集中于雙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對其他領域的知識知之甚少,知識面過窄是其學習同聲傳譯的障礙之一。目前,國內(nèi)院校較多采用的“專題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知識攝取面。在教學中,專題的選擇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專題出發(fā),如經(jīng)貿(mào)、教育、信息技術、金融、旅游、政治、新聞等,要求學生根據(jù)專題進行傳譯任務前的準備,積累與專題相關的詞匯、句型及慣用表達,不斷豐富其百科知識的儲備,從而培養(yǎng)其能夠勝任不同場合不同主題同聲傳譯任務的能力。
如前所述,同聲傳譯譯員不僅是“通才”,更應是“專才”。筆者所在院校以林業(yè)和林學為特色,經(jīng)貿(mào)、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只能依靠專題教學進行擴展,而林業(yè)、林學學科的知識則已經(jīng)在基礎階段作為公共課程為學生所掌握。因此在教學中,突出強化林業(yè)、林學領域雙語知識的積累,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中英文網(wǎng)站資源,掌握最新的林業(yè)發(fā)展動態(tài),使其成為學生傳譯實踐中的專長領域。
(五)勤于學習能力
勤于學習能力與百科知識運用能力密切相關。只有勤于學習,才能積累豐富的百科知識,并在同聲傳譯實踐中靈活運用。勤于學習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即傳譯任務前準備階段的學習、任務后總結階段的學習和平時的不斷學習。
1.任務前準備階段的學習
同聲傳譯具有專業(yè)性和主題性特點,涉及各個領域的專業(yè)術語和專有名詞。這些陌生的術語名詞往往構成譯員一時無法跨越的障礙,導致其傳譯的失?。?]。因此,任務前準備階段的學習對于傳譯任務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將每次同傳練習作為真實會議模擬,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在傳譯任務前,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和整理相關專業(yè)術語和專有名詞的習慣;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這些概念在原語和目的語中的表達方式,深入了解與會議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從而實現(xiàn)迅速的語際轉換。
2.任務后總結階段的學習
同聲傳譯是“一次性”的語際轉換活動。在傳譯過程中,譯員沒有考慮的時間,只有一次聽辨機會,如果譯錯難以修改或更正。因此,任務后的總結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傳譯實踐后,要求學生總結自己的整體表現(xiàn),找出優(yōu)點和不足。將原語和自己的譯語進行比較,較好的譯語可以增強學生的傳譯信心,欠佳或錯誤的譯語能夠啟發(fā)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勤于總結,從實踐中汲取經(jīng)驗不斷提升自己。
3.平時的不斷學習
現(xiàn)代社會瞬息萬變,新興領域,新興行業(yè)層出不窮。一名優(yōu)秀的同傳譯員必須密切關注周圍的新聞和新鮮事物。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從廣播、電視、網(wǎng)絡中獲取鮮活的語言素材,捕捉新詞語的表達,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新知識的興趣。只有依靠平時的不斷學習,才能夯實知識基礎,在同聲傳譯實踐中方能處變不驚,應變自如。
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的同聲傳譯教學應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著眼于學生聽辨能力、合理分配注意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百科知識運用能力與勤于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敢于在實踐中磨煉,找出自身的薄弱之處,為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同聲傳譯知識與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還應發(fā)揮學校的學科優(yōu)勢,將學校的特色領域作為主要著入點,努力實現(xiàn)學生在同聲傳譯中學有專長的目標。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2]Gile,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A Msterda M:John Benja Mins Publishing Co Mpany,1995.
[3][法]達尼卡·塞萊斯科維奇,瑪麗亞娜·勒代雷.口筆譯概論[ M].孫慧雙,譯.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4]徐然.“專注聽力”——口譯聽力培訓方法之我見[J].中國翻譯,2010,(3).
[5]仲偉合.英漢同聲傳譯技巧與訓練[J].中國翻譯,2001,(5).
[6]王若瑾.口譯中的文化問題[ M].聯(lián)絡口譯,2010.
[7]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64.
[8]張吉良.論譯員的口譯準備工作[J].中國科技翻譯,2003,(3):13.